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窦炎伴/不伴鼻息肉不同类型患者术前进行鼻腔冲洗的效果差异,及不同温度鼻腔冲洗液对患者症状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因鼻窦炎在本院耳鼻咽喉科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270例,根据诊断分为两组,A组为鼻窦炎伴息肉患者,B组为鼻窦炎不伴息肉患者,各组患者在手术前运用随机的方法分别以32℃、36℃、40℃0.9%等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2次/d,连续冲洗至少2d。对两组患者冲洗前、后分别进行鼻部症状(鼻塞、鼻痒、流涕、喷嚏、嗅觉、疼痛)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呛咳、耳痛、鼻腔出血)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类型患者冲洗前后及不同温度冲洗液下症状总评分的差异,比较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鼻部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行鼻腔冲洗后,两组不同类型患者之间的鼻部症状差异有显著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的冲洗后症状改善优于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患者;三种温度冲洗后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鼻腔冲洗对鼻窦炎伴/不伴鼻息肉患者的症状改善均有效,其中鼻腔冲洗对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三种温度鼻腔冲洗液的冲洗效果和安全性无显著性差异,可在临床选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首诊为鼻息肉的鼻腔和鼻窦肿瘤1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首诊为鼻息肉的鼻腔和鼻窦肿瘤12例。其中内翻性乳突状瘤和筛窦鳞癌各3例,鼻腔鳞癌2例,腺样囊性癌、嗅神经母细胞瘤、脑膜瘤和粘液表皮样癌各1例。鉴于肿瘤有可能与鼻息肉并存,认为对鼻息肉患者:①应先充分收缩鼻腔粘膜后以枪状镊拨开息肉,观察其周围和深部情况,有条件时应常规行鼻内窥镜检查;②对可疑病变术前应常规取材送病检。鼻息肉恶变可能与手术的反复刺激有关,因此应力求在鼻内窥镜下一次性彻底切除息肉,清  相似文献   

3.
应用PCR技术研究真菌在鼻息肉及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真菌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的致病作用。方法: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6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炎组)生理盐水冲洗前、后的鼻息肉及鼻窦黏膜的真菌,同时检测21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的鼻腔分泌物中的真菌,应用Y。检验比较其差异性。结果:鼻息肉组真菌阳性率:息肉为89.2%,黏膜为89.4%,分别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生理盐水冲洗后,鼻息肉组真菌阳性率:息肉为7.14%,黏膜为2.63%,分别与冲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真菌在鼻息肉和鼻窦炎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PCR技术在真菌检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斯堪的那维亚耳鼻喉科协会21届专业会议论文汇集发表于Acta Otolaryngol Suppl,386,1982。兹就其中反映喉科近展的15篇文献综述如下。【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正常成人的喉组织,在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内富有柱形杯状细胞(高30~40μ),过渡型上皮内为矮柱形(5~10μ),复层鳞状上皮区则不含杯状细胞;杯状细胞分布在声门下,声门、喉室及声门上区,密度变化很大(个体间差异每mm~2粘膜1,300~18,200个),声门下的密度显著较低;成人杯状细胞密度与年龄、性别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关系。喉的粘液腺有两型:上皮内型位于上皮表面与基底膜之间,可见于声门下、声门及声门上区,但很少在三个区同时存在,其密度变化很大;上皮下型位于上皮下,见于所有喉内各区,在声门下、前连合、喉室、假声带及杓区分布密度很高,以会厌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 ,5 0岁。 1998年 4月因左侧鼻塞半年入院 ,经检查诊断为左鼻息肉 ,给予行左鼻息肉摘除术 ,术后病理为鼻腔炎性息肉。 1999年 11月因左鼻塞入院检查诊断为左鼻息肉术后复发 ,于 11月 4日行左鼻息肉摘除 ,术后病理为炎性息肉。于 11月 11日出院。 12月 6日因左侧鼻塞再次入院。入院时检查。左鼻腔完全被肿物堵塞。前方已达鼻前庭 ,后方已超出后鼻孔 ,肿物表面粗糙 ,充血。CT检查左鼻腔 ,左上颌窦充满软组织密影 ,左筛窦见片状密度增高影 ,左上颌窦内侧及左筛窦部分骨壁见骨质缺损。患者术后短时间内肿物复发 ,发展迅速 ,考虑恶性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息肉与炎症因子的关系,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复发性多发性鼻窦炎鼻息肉10例中,女3例,男7例;平均57岁(20~79岁).鼻息肉手术史平均3.5次(2~13次),9例是作者手术过并一直随访的患者,每例发生囊泡型复发息肉3次以上.皮肤变应源试验9例有1项以上阳性反应,测定复发性鼻息肉组织和周围血清的总IgE、特异性IgE(霉菌和螨)与白细胞介素-5,8的含量.取患者周围静脉血3ml,以上清作对照.息肉组织制成匀浆、保存、复融、离心和分析.观察分析术后采取的预防复发措施的效果,预防复发采用术后鼻腔填塞含地塞米松5mg和卡那霉素1g溶液的明胶海绵1周,口服红霉素片0.25g,2次/d,持续6个月以上;取出填塞后用辅舒良(丙酸氟替卡松)喷鼻3个月以上,1~2次/d,平均随访18.8个月(12~20月).结果白介素-5血清中为 3.83±2.08 μg/ml,息肉标本为2.86±1.89 μg/ml.二者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白介素8血清中为1.92±3.40μg/ml,10例中6例在正常范围(正常值0.2~0.44μg/ml);息肉标本为6.83±2.92μg/ml均高于正常值;血清与息肉IL-8的含量经t检验3.29>2.88(P<0.01).特异性IgE检测了尘螨和霉菌,尘螨的血清特异性IgE值全部正常,息肉标本仅1例异常.霉菌的血清全部阴性,息肉标本3例阳性,7例阴性.血清总IgE检测3例正常,7例高于正常3~5倍.随访期内10例采取预防复发的措施后,未再发生囊泡.结论在检查的因子中,鼻腔鼻窦和息肉局部白介素-8升高与复发性鼻息肉的关系最为密切,且与血清的总IgE含量升高有关,而与血清白介素-2、8及息肉中白介素-2的浓度关系不大;与霉菌和尘螨二种特异性IgE也仅个别相关.局部使用激素和口服红霉素能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侧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并发鼻息肉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单侧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并发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中,霉菌性鼻窦炎9例.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血管瘤2例.鳞状细胞癌2例。15例行鼻内镜手术.4例行上颁窦根治结合鼻内镜手术.5例行鼻侧切开术.1例行上颁骨部分切除术。术前误诊4例,术后2例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单侧鼻腔息肉患者.要警防是否合并其它鼻腔鼻窦病变。鼻内镜、CT检查和活检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以彻底清除病变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6 5岁。鼻塞、流脓涕伴间断头痛 6年 ,于 1998年 4月 9日入院。既往 2 0年间曾行左上颌窦根治术及左下甲部分切除术 1次 ,鼻息肉切除术 10次。查体 :双侧鼻腔可见灰白色赘生物堵满前鼻孔 ,触之柔软 ,可活动 ,其余结构不能窥见。CT示 :双侧上颌窦窦壁完整 ,其内充满软组织密度 ,密度均匀 ,边缘清晰 ,双侧鼻腔内均可见软组织密度填塞。诊断为 :双侧鼻息肉。手术方法 :于局麻下行鼻内窥镜下双侧鼻息肉切除术 ,双侧筛窦切除术、上颌窦中鼻道造口术及双中鼻甲全切除术。术中见双侧鼻息肉 ,均来自筛窦及上颌窦 ,用息肉咬钳摘除之 ,并扩大…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3岁。于10年前感冒后出现鼻塞,通气不畅,未经药物治疗。此后症状逐渐加重伴嗅觉减退。近1年来出现头痛、头晕,无脓涕,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偶有少许血丝。自服消炎药物及用滴鼻净点鼻无效来诊,诊为鼻息肉(双)收入院。体检:T36.6℃,P80次/min,BP32/13kPa。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外鼻畸形呈蛙鼻,双侧鼻腔可见灰白色新生物,不易出血。右鼻可见黏液性分泌物,无脓液,无臭味,各鼻窦区无压痛。鼻窦CT示右侧鼻腔外侧至左侧鼻腔充满软组织密度影,鼻窦未见异常。CT诊断为鼻腔占位病变,临床诊断为鼻息肉。患者取坐位,用含少量1%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分别置于鼻息肉周围双鼻腔黏膜表面,3~5min后,将鼻息肉圈套器套进息肉钳,伸进右侧鼻腔夹住息肉蒂部,然后用圈套器自上而下套住息肉,切断蒂部取出。息肉约4cm×2.5cm×2cm,表面光滑、质软、灰白色,不易出血。术中见息肉系右侧中鼻甲息肉样变所致,为单蒂,一端穿过中隔进入左侧鼻腔,取出息肉后,见中隔前部有1cm左右的大穿孔,周围有炎性肉芽。观察无息肉残留,残端有少许渗血,用红霉素凡士林纱条行鼻腔填塞压迫止血,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8h后取出纱条,无出血,用0.1%醋酸曲安缩松滴鼻剂滴鼻2周。术后次日血压逐渐下降,手术后第4日血压下降至17.3/9.3kPa,住院10d,痊愈出院。病理诊断为炎性息肉。随访1年鼻息肉、高血压均无复发,鼻中隔穿孔,周围黏膜光滑。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 ,1 4岁 ,因右鼻腔进行性阻塞 2年于2 0 0 0年 1 0月 1 6日就诊。专科检查 :鼻外形正常 ,右鼻腔顶部可见一蚕豆大小息肉样赘生物 ,淡红色 ,表面光滑 ,移动度小 ,触之不出血 ,无触痛 ,鼻中隔向左侧偏曲。X线片示 :右上颌窦粘膜增厚。诊断为右鼻息肉。在局麻下行鼻息肉摘除术 ,术中用鼻息肉钳钳夹并摘除息肉后 ,患者突感四肢麻木 ,但能活动 ,无心慌、呕吐 ,即给予平卧位休息 ,1 0 min后症状自行缓解。行右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 ,术中出血约 2 0 ml。肉眼见取出物约 2 .5cm× 3.0 cm大小 ,质软 ,基底部带有少量骨质。术后给予抗感染及止…  相似文献   

11.
评估鼻息肉 (nasalpolyps ,NP)、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nasalinvertedpapilloma ,NIP)和鼻腔鳞状细胞癌 (nasalsquamouscellcarcinoma,NSCC)中增殖活性和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tisty,MVD)及基底膜层粘连蛋白 (Laminin ,LN)三者的表达。一、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 :收集鼻息肉存档蜡块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39 7岁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31例 ,男 2 3例 ,女8例 ,平均年龄 5 2 4岁 ;鼻腔鳞状细胞癌 1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5 6 4岁。 4 μm切片 ,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2 .试剂及方法 :鼠抗人Ki 6 7核抗原单克隆抗…  相似文献   

12.
关于鼻息肉的起源尚存分歧,亦缺乏系统的研究。作者对有鼻息肉的6例主要死于心血管病者进行尸检,试图对鼻息肉的起源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作初步分析。男5,女1,年龄54~86岁,平均70岁,均患有1个或多个鼻息肉,但生前均无有关症状。尸检时,打开颅骨,切除包括筛板、双侧筛窦、鼻腔侧壁及鼻甲、鼻中隔在内的整块组织,固定后作系统检查,记录单个或多发息肉的起源部位、绘图、拍照,然后摘除,石蜡包埋,连续切片镜检。双侧发病者3例,均为多发性息肉;单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鼻息肉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探讨鼻息肉术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作用机制。方法56例鼻息肉术后患者中随机选取28例为试验组,28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术后口服+鼻喷糖皮质激素,对照组术后口服安慰剂+鼻喷糖皮质激素,术后第2、6、12、24周对所有患者症状、鼻腔黏膜及副作用进行观察,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别。结果①术后第2周,试验组患者鼻腔黏膜水肿、结痂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第6周及术后第12周,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VAS评分、鼻腔黏膜水肿、结痂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鼻腔黏膜出现上皮化,其中试验组多于对照组;③术后第24周,试验组上皮化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仅有1例患者口服激素后第4天出现膝关节疼痛,停药后症状逐渐消失,未行特殊治疗,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睡眠障碍、体重增加及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结论口服糖皮质激素短期内能安全有效缓解鼻内镜术后鼻息肉患者自我感觉症状及鼻腔黏膜水肿,但停药后其作用不能有效维持。  相似文献   

14.
鼻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我们经治 2例 ,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 女 ,37岁。因右鼻塞伴流脓性涕 1年入院。近 1年曾在院外 2次行“右鼻息肉摘除术”。专科检查 :右侧鼻腔息肉样肿物 ,肿物突出右侧前后鼻孔。X线检查 :右侧鼻腔右上颌窦密度增高 ,右上颌窦内侧壁较为模糊。 1 986年 3月 2 6日行“右鼻息肉”摘除术。术中见肿物与息肉不同 ,色泽稍红 ,质软脆 ,基底广。病理检查为“鼻脂肪肉瘤”。遂于 4月 1 0日全麻下行右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眶内侧壁、上颌窦内侧壁和鼻窦前壁均受肿瘤破坏。术后病理检查和 Mass…  相似文献   

15.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病理学及临床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HE、AB—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16例样本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在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病人中观察到鳞状上皮化生的例数明显高于鼻息肉病人;而观察到杯状细胞化生、嗜酸性细胞浸润、黏膜下腺体的例数明显低于鼻息肉病人;在病理分型方面,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以纤维型为多,鼻息肉以浸润型为多。结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与变态反应关系不大,较多偏重炎性过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与一般息肉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起源部位,分析鼻内镜下治疗后鼻孔息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6年间行鼻内镜手术的63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42例可在上颌窦内确切定位起源部位,其中起源于内上壁16例,后壁为9例,前壁为3例,下壁为3例,外侧壁为2例,上壁2例,前内壁为4例,前外侧壁1例,后上壁1例,外下壁1例;2例起源于鼻中隔;1例起源于蝶窦;1例起源于前组筛窦。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术后随访6~30个月,4例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5例并发鼻腔粘连,经松解后解除粘连。结论后鼻孔息肉多原发于上颌窦内侧壁。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术前明确后鼻孔息肉的起源部位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常发现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经鼻腔手术切除后复发 ,这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在窦腔的起源部位有很大的关系 ,现将我们自 1992年 4月~ 2 0 0 1年 2月在鼻内镜下观察的情况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76例 ,男 47例 ,女 2 9例 ;其中 9~ 15岁 39例 ,16~ 2 4岁 2 6例 ,2 5~ 39岁 11例 ;右侧 32例 ,左侧 44例 ;病程 1~ 16年 ,曾行鼻腔后鼻孔息肉切除术 1次 18例 ,2次 9例 ,3次 1例。CT检查 ,1侧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伴同侧鼻腔后鼻孔软组织阴影 2 7例 ,1侧上颌窦密度增高伴同侧鼻腔后鼻孔软组织阴影 49例。2 .方法 :采用上颌窦…  相似文献   

18.
氯离子通道ClC-2及ClC-3蛋白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离子通道ClC 2和ClC 3蛋白与鼻息肉形成的可能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2 7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息肉组织中两种氯离子通道ClC 2、ClC 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鼻黏膜未见ClC 2和ClC 3蛋白的表达 ,鼻息肉组织中ClC 2、ClC 3阳性细胞主要位于黏膜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和黏膜下浆液性腺体 ,ClC 2和ClC 3在鼻息肉组织中阳性细胞表达数分别为 (17.6± 6 .33)个和 (2 3.4 9± 6 .14)个 ,二者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氯离子通道蛋白ClC 2、ClC 3在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几乎全部的后鼻孔息肉都起源于鼻窦,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最多见。随着息肉的增大,通过上颌窦的天然开口突入中鼻道,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鼻腔内向后伸展进入鼻咽。很大的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可能呈现为口咽部的团块。较少见的是蝶窦后鼻孔息肉和筛实后鼻孔息肉。蝶窦后鼻孔息肉通过蝶窦口进入蝶筛隐窝,再突出隐窝而达后鼻孔。至于筛窦后鼻孔息肉是起源于筛骨气房还是鼻腔仍在争论之中。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在全部鼻息肉患者中约有3N6杨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变种。鼻阻塞是主要的症状。治疗时病人的年龄从青少年到70岁,多数病人都不到40…  相似文献   

20.
鼻息肉组织中HPV—DNA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鼻息肉的形成可能与变态反应及慢性炎症刺激有关,然而诱发鼻腔粘膜内变态反应的抗原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当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后病毒持续性感染可以启动自身免疫反应。本文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鼻息肉组织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旨在探讨HPV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分析鼻息肉的发病机理,防止复发提供实验依据。1材料和方法鼻息肉患者(息肉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1~62岁,平均38.4岁;健康成人(对照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20~52岁,平均34.2岁。息肉组患者手术时均取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