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43例CT-动脉、门静脉造影(CT-AP造影)表现,男22例、女21例。年龄24~84岁。28例为转移性肝肿瘤,15例为原发性肝肿瘤,在行CT-AP造影之前均先作SMA及腹腔动脉DSA检查,然后将导管插入SMA作CT-AP造影。在注射造影剂后20s开始从肝下缘通过肝脏作连续CT横断面扫描、层厚10mm,扫描时间2s,间隔时间6 s,注射速度2ml/s,造影剂总量为150~200ml碘异酞醇。结果见到,43例中11例(26%)技术失败。其中4例因导管脱落后造影剂注入主动脉,2例导管选择性插入SMA近端分支至门静脉  相似文献   

2.
为初测螺旋CT血管造影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作者对2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男11例,女9例,年龄20~79岁(平均55岁)。使用Somatom Plus-S CT扫描机于胰腺及脾静脉水平以10mm层厚扫描,首先对患者“实验性”团注12ml造影剂(Telebrix 38-380mgI/ml),4~10min后再团注90ml。造影剂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插于患者肘静脉的20G导管注入。测量主动脉、脾静脉及胰腺两次注射的绝对强化值。作连续密度测量的时间间隔在前30s内为3s,30~65s内为5s,剩余时间内为7s。分析两次注射的时间-密度曲线,测量从“实验性”团注开始到主动脉增强高峰的时间间隔,并与团注90ml造影剂后主动脉增强50HU、100HU及150HU所需时间比较。最后记录两种注射  相似文献   

3.
作者随机选择69例恶性肿瘤患者,男性36例,女性33例,年龄22~86岁,中位年龄60岁,应用CT和MR对肝脏转移灶作了前瞻性对照研究。CT检查包括平扫(NC-CT)、进床式动态团注增强CT(DIB-CT)和延迟CT(D-CT),团注增强方式用150~180ml碘造影剂,以2~3ml/s或5ml/s注射10s后改用1ml/s。扫描速度为7~10层/分。层厚8~10mm。D-CT则在静脉注射60g碘造影剂后4~6小时检查。69例中,NC-CT34例,DIB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178例可能供肾者作了螺旋CT动脉成象评价,男75例,女103例,年龄20~62岁。用连续横断面通过肾的平扫以确定兴趣区,并评价双肾存在、异常的肾和血管钙化。然后以4ml/s静脉注射15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在开始注射后14~20s,从肾上方至主动脉分叉下3cm,以层厚3mm、螺距1.5~1.8.进行螺旋扫描。再以7mm层厚完成腹部和盆腔扫描以评价肾实质肿块,并获得延迟腹部影像观察输尿管和膀胱。将螺旋CT影像进行1mm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技术的方法.方法 8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按2 ml/kg的剂量注射造影剂行MSCT阈值触发增强扫描.实验组60例分为3个亚组采用3 ml/s、4 ml/s、5 ml/s的注射速率经下肢静脉注射.对照组20例采用3 ml/s的注射速率经上肢静脉注射.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的肝实质、腹腔动脉、肝内肿块的最大增强CT值,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动脉期及门脉期,对照组与实验组5 ml/s组之间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实验组3 ml/s、4 ml/s组之间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期,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之间的肝实质CT值、以及与实验组4 ml/s、5 ml/s组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造影剂注射用量相对恒定的条件下,采用MSCT的阈值触发扫描技术,原发性肝癌经下肢静脉5 ml/s的注射速率可以达到经上肢静脉3 ml/s注射速率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正常肝脏与肝硬化肝脏在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中最佳对比剂剂量、注射流率及各组织强化达到峰值的时间。方法 正常肝脏、肝硬化肝脏各60例,按完全随机设计法各分成6组,分别以不同的注射剂量及流率在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并在同一层面作连续多层扫描。最后测量各组织CT值,建立统计表并相互比较。结果 正常肝脏当注射剂量为1.5ml/kg时,3种不同的注射流率除主动脉强化峰值两两比较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外(P<0.05),门静脉、肝实质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注射流率为2.5ml/s时,不同的剂量强化峰值主动脉、门静脉、肝实质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化组:当注射剂量为2.0ml/kg时,3种不同的注射流率时肝实质在2.5ml/s与3.0ml/s时强化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当注射流率为3.0ml/s时,不同的剂量肝实质强化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正常肝脏与肝硬化肝脏的螺旋CT增强扫描的最佳剂量、注射流率应分别为1.5ml/kg、2.5ml/s和2.0ml/kg、3.0ml/s。其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28s、52s、73s和31s、68s、77s。  相似文献   

7.
作者分析了33例(35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HCH)的静脉造影CT(IVCTA)表现。男10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6岁。单一病灶30例,双病灶2例,另有1例具4个病灶,病灶大小0.7~12cm,平均3.1cm。所有病例于静脉快速(6ml/s)推注60%造影剂(Solutrast 300)50ml。推注开始10s后行动态CT,每秒扫描一层,间隔1s,共15层,此后每分钟扫2层,持续30分钟。分析病灶在乎扫、动态CT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扫描的CT图象。作者观察到,35个血管瘤灶平扫均为低密度(平均CT值为46HU),IVCTA时强化缓慢,于注射后38(±10)s出现峰值。直径大于1cm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注射流率对肝脏对比剂循环时间的影响 ,确定多层螺旋CT(MDCT)肝脏 3个循环期的最佳时间。方法 选取正常人 50例 ,性别和年龄匹配后分为 2组 ,以不同注射流率(3和 5ml/s)从周围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的 10s开始扫描 ,在肝门层面每隔 4 5s采集 4层图像 ,达12 0s ,测量肝脏、门静脉及主动脉增强前后不同时间的CT值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 ,两组间进行t检验。结果 肝动脉期、门脉流入期及肝静脉期的起始时间 ,3ml/s组时间分别为 17.2 (11 7~ 2 2 6)s、2 7.1(2 3 1~ 3 3 0 )s和 59 3 (54 9~ 64 0 )s ;5ml/s组分别为 14 3 (10 3~ 17 6)s、2 2 5(17 5~ 2 7 5)s和 48 2(40 1~ 55 3 )s。门脉和肝脏峰值的升高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但是主动脉峰值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而门脉流入期持续时间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5ml/s流率注射对比剂较 3ml/s有早而较强的主动脉强化 ,而肝脏及门静脉强化峰值及对门静脉流入期的持续时间无明显影响。使用多层螺旋CT行肝脏扫描 ,采用 5ml/s注射流率技术为提高肝肿瘤检出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小晶 《放射学实践》2007,22(3):268-270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双期扫描的影像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2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CT征象.扫描层厚5~10 mm,对比剂为60%的有机碘水溶液,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流率3 ml/s,总量80~100 ml.动脉期扫描为注射开始后25~30 s,门静脉期为60~70 s.结果:小肝癌平扫多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动脉期全瘤范围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肝但低于同层主动脉,门脉期肿瘤密度从高于肝迅速降至低于肝,同时也低于同层主动脉密度.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平扫一般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动脉期大多数再生结节不强化或呈低密度,极少有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再生结节多数为均匀强化,少数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具有诊断意义,特别是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螺旋CT对胰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作者对50例胰腺癌的术前螺旋CT及相关的外科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使用Somatom Plus-S螺旋CT机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先于胰腺区行层厚10mm的CT平扫,再以3ml/s的速度注入非离子对比剂(Iohexol 350mgI/ml)150ml。当注射30s后嘱病人屏气24s,此时沿十二指肠第三段向头侧行螺旋CT扫描,层厚5mm、间隔4mm,然后改用  相似文献   

11.
造影剂到达腹主动脉的峰值大小与患者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造影剂到达腹主动脉的峰值大小与患者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108例患者以2.5ml/s注射欧乃派克(300mgI/ml)20ml,12s后采用testbolus技术在腹腔干水平同层动态扫描腹主动脉,用dynamic evaluation软件测得腹主动脉的峰值大小,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注射位点、达峰时间及是否有心脏病、糖尿病、或化疗史对造影剂到达腹主动脉峰值大小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程度。结果造影剂到达腹主动脉峰值大小,在男性平均比女性低;其随年龄、身高、体重、达峰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注射位点在手背静脉其值平均比在肘部静脉低;其不受心率、血压、是否有心脏病、糖尿病或化疗史的影响。参考公式:峰值大小(HU)=383.8400-身高(cm)×1.0909-体重(kg)×0.6760 注射位点×16.7878-达峰时间(s)×1.6882。结论可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注射位点和达峰时间来适当调整患者CT血管成像时造影剂用量。  相似文献   

12.
作者总结了404例肝肿瘤患者术前在行动脉性门静脉造影时所作的CT检查,并对肝扫描结果作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动脉性门静脉造影时的CT扫描在确定肝肿瘤能否切除的作用。全部病例均使用压力注射器。将120~150ml60%碘造影剂以0.5~3.0ml/s的速率经先前作动脉造影时留置于肠系膜上动脉的5F导管注入,注入造影剂8~20s后开始扫描。层厚8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介绍了一种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方法,对20例疑诊或已知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行3D-CTA检查,男8例,女12例。年龄9~78岁。其中11例亦做了动脉造影。体重在40kg以上的病人,开始以3ml/s的速度静滴非离子碘造影剂20s,然后再以1ml/s的滴速持续滴完180ml造影剂;体重在40kg以下者,造影剂总量为2.5ml/kg。静滴造影剂30s后开始扫描,扫描技术条件为120kV、140mA、2s/层,共扫22个断面,层厚3mm。扫描完毕后将CT数据传递到一个单独的图象工作站进行三维影象重建。3D-CTA与动脉造影的相关性为100%,3D-CTA结果与11例动脉造影及手术发现完全相同,定位诊断也一致。11例中4例动脉瘤,1例AVM,6例正常。3D-CTA尤其适用于不能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动态扫描胰腺实质强化时相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利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材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胰腺病变而行上腹部CT检查者 40例。选择胰腺实质显示最完整一层作动态增强扫描 ,扫描周期为 4s(其中扫描时间 1s ,间隔 3s) ,团注对比剂后 ,延迟时间 15s ,持续扫描至 71s ,共作 15层动态扫描。结果  40例正常胰腺实质高峰时相的分布为 :36例 ( 90 % )在 39~ 5 1s之间 ,1例 ( 2 .5 % )小于 39s ,3例 ( 7.5 % )大于 5 1s。腹主动脉 38例 ( 95 % )在 33~ 47s之间达到高峰 ,2例 ( 5 % )小于 33s。结论 经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当采用 2ml/kg体重对比剂剂量 ,注射速度为 3ml/s时 ,正常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为 39~ 5 1s ,即胰腺实质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最佳强化时相为 33~ 47s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35例活体肾捐赠者作了CTA和MRA,男13例,女22例,年龄27~63岁。CTA采用螺旋CT成像,先以20ml对比剂团注确定延迟时间,接着以4ml/s注射130ml对比剂获得从肾上极到主动脉分叉处动脉期血管成像系列。层厚3mm,螺距1.3~1.5,观察野22cm,1.5mm间隔重建。MR用1.5T,T_2WI快速自旋回波技术对肾实质成像,注射2ml钆剂及20ml等渗盐水,获得快速多平面损毁梯度回波2cm层厚腹主动脉矢状成像,注射后每秒重复一次  相似文献   

16.
肺隔离症1例     
患者女,46岁.临床诊断"胆囊结石"拟行手术,术前常规胸片检查发现左下肺占位,建议CT检查.CT检查:平扫发现左下叶后基底段近脊柱5.7 cm×5.3 cm×8.0 cm大小囊性包块(图1),轮廓光整,与主动脉联系紧密,疑为"肺隔离症",然后采用3 mm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总量为80 ml,速率为3 ml/s,延迟时间为20 s,见1条发自主动脉的强化血管影(图2,3),伸向包块内,CT诊断为左肺隔离症.  相似文献   

17.
作者分析了139例肝肿瘤,其中肝癌72例、血管瘤39例、转移瘤28例。CT测量肿瘤直径≤2cm者48例、2~4 cm者48例、>4 cm者43例,使用TCT-9003 CT机,层厚1.0cm。高压注射器注入100ml碘异酞醇,速度2ml/s。早期,即注入造影剂后45s扫描,每秒一层,间隔1.6s,于20~40s内屏气扫8~16层。延迟期,即注入造影剂后6分钟,扫描方法同前。增强类型分为五种即:完全高密度,周边高密度、中心高密度,混杂密度、完全等密度(不显示)或完全低密度。增强早期呈完全高密度者肝癌占26%,早期呈高密度、延迟期呈低密度者肝癌占92%。早期呈周边增强者血管瘤占63%,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44例肝肿瘤病人作了血管造影CT检查,以估计肝脏手术的可能性。年龄28~77岁,其中肝细胞癌7例,转移性肝癌37例。44例都作了动脉门静脉造影CT(C7AP)、肝血管造影、延迟4~6小时CT和MR检查。CTAP方法为造影剂经高压注射器注入肠系膜上动脉,速度为2~3ml/sec,总量100~150ml,造影剂注射开始后8~10sea行肝脏CT快速扫描,扫描时间为2~3 sec。对所有CTAP资料分析,发现在肝内造影剂增强区域和未增强区域间有一条长度不等的分界线,从肝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系统检查的合理延迟时间及双通路注射对比剂法的可行性。方法:分为2个步骤研究:①随机选择无腹部及心血管疾患的患者53例,以3 ml/s速率注射造影剂20 ml,行同层动态扫描,计算腹主动脉、肝门静脉、下腔静脉、肝实质的对比剂时间密度曲线,及它们的相关性。②47例需门静脉检查的患者,行MDCT肝区移床式、动态扫描,在右肘部静脉及下肢静脉同时注入对比剂,对比剂总量1.5~2 ml/kg。扫描时使用对比剂自动示踪软件,设动脉血管阈值为120 HU启动扫描,动脉期扫描完成后延时20.1±5.54 s行门静脉扫描,分别评价肝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的显示率及程度。结果:①20 ml对比剂注射同层动态扫描肝门层面腹主动脉达峰时间为18.5±4.81 s,肝门静脉达峰时间是38.61±6.59 s,下腔静脉达峰时间是55.44±12.16 s,肝实质的达峰时间是56±5.7 s。②肝门静脉显示率达100%,肝门静脉主干等显示程度平均评分2.50~2.93;相关小分支静脉显示率为87%~98%,显示平均评分2.25~2.63。结论:MDCT右肘部静脉及下肢静脉同时注入对比剂,在动脉期扫描完成后,延时20.1±5.54 s行肝门静脉检查,肝门静脉系统成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作者应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腹主动脉瘤病人进行术前评估及对行腹-髂动脉再植术病人进行术后评价。22例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平均71岁(63~76岁),19例疑为腹主动脉瘤,3例已行腹腔血管再植术。肘前静脉注入造影剂选择病人特异的扫描延迟时间(15~32s,平均23s),平均使用造影剂107ml,流速3ml/s,自腹部向足侧连续扫描,层厚5mm,床进速度5mm/s,(120kV/165ms),1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