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 2 0世纪 70年代兴起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以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AMI抢救成功率及病死率 ( 13 %~ 16% )曾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并受到国内外瞩目。然而 90年代以来逐步兴起推广的介入治疗使AMI的病死率下降至 5 %~ 7% ,中西医结合治疗AMI许多以往的优势已风光不再[1] 。那么 ,AMI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在哪里 ,如何进行AMI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 ?本文就AMI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干预和基础研究对策作一初步探讨。1 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 ,进行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灌注疗法迅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使病死率大大下降,已成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但再灌注后会出现心肌无再流、再灌注损伤和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等临床问题。尽管中医不可能替代西医的再灌注疗法,但利用中西医的互补性可以解决上述难题,从而使再灌注疗法的疗效进一步提高。1无再流及中西医结合对策再灌注疗法可快速疏通冠状动脉,但Ito等使用心肌声学显影(MCE)发现,AMI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后,心肌组织却无再灌注,称为无再流现象,其发生率高达37%[1]。有研究[2]显示AMI经急…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病人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肌梗死的治疗在过去数十年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 ,改善了病人的近期和远期愈后。 60年代CCU的建立 ,能早期检出致死性心律失常 ,并立即给予除颤 ,使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病死率从原来的 3 0 %降到 15 % ;溶栓治疗的开展 ,改变了AMI的病程 ,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溶解 ,缩小了梗死的范围 ,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再通 ,已被证实减少了短期和远期病死率和病残率 ,病死率下降到 10 %以下。AMI急性期后应用倍他乐克 ( β -blocker)和阿司匹林 (Asprin) ,提高了生存机会 ,降低了再梗死率 ,对危险因素的控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近来证实降低血脂能使…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首要目标.业已证实,AMI后早期(<12 h)再灌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能挽救缺血心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左室功能及远期预后.多项研究表明,AMI患者的预后与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BT)密切相关,DBT在90 min以内、91~120 min、121~150 min、>150 min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0%、4.2%、5.7%和7.4%[1].  相似文献   

5.
近10多年来的溶栓治疗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发生了质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重点已从过去的预防和治疗恶性心律失常转移到减少梗死范围和预防再梗死及心室重构方面,突出了心肌的挽救。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为:大面积梗死导致泵功能衰竭,出现致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心脏破裂,再梗死,梗死扩展和心室扩张。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早期临床研究提示80%~90%的病人有冠脉血栓堵塞。AMI后如能及时溶解梗死相关冠脉内的血栓,则可降低死亡率,维持左室功能并改善预后。AMI的范围可通过溶解血栓,增加心肌血流,改善氧的供需而缩小。再梗死可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生率为1%~2%,病死率高,预后差。紧急外科手术有时成为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提示在将来心肌梗死并发症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由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AMI是世界上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虽然目前药物抗栓溶栓、PCI及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已使AMI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这些方法均不能使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再生~([1])。近些年,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心肌再生修复成为一种可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免疫原性弱等特性,成为AMI后再生治疗的热点种子细  相似文献   

8.
���IJ���˨������������ƵĹ�ϵ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急症 ,溶栓治疗在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已证实并无益处 ,对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而言 ,尽快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可以降低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通过药物即溶栓治疗或机械性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而达到。对于二者的比较一直在不断进行 ,随着新型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和PCI伴随用药的进展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 ,近年来合用溶栓和PCI成为最新的选择。1 溶栓和PCI的选择AMI后 6~ 12h内梗死部分心肌发生坏死 ,AMI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快、尽可能完全恢复梗死部位心肌…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即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尽早、持久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最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病死率明显下降,成为AMI治疗的首选方法[1]。现报道42例AMI患者进行PCI治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全球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有效评估心肌梗死后梗死心肌、存活心肌、微血管阻塞(MVO),对于AMI患者的危险程度分级、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心脏磁共振(CMR)成像技术具有多参数、多方位的成像特点,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高空间分辨率,对心肌梗死后梗死部位、程度、微血管灌注极具有优势,本文综述CMR技术评估心肌梗死后心肌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尽快恢复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恢复心肌组织灌注可以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心肌面积并降低病死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优于药物溶栓。溶栓后PCI治疗加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能会改善心肌血流,我们对此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冠状动脉(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虽然目前药物溶栓、介入治疗及冠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已使AMI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这些方法均不能使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再生.近些年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使心肌再生修复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益气温阳、活血通腑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通常是指65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具有发病突然,病情演变凶险以及病死率高的特点,近4年来,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本病,系统观察了益气温阳、活血通腑法配合西医常规疗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是梗死区的心肌发生扩张和变薄,非梗死区心肌代偿性变化,心肌节段变长,使左室整体扩大.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是反映心肌梗死后预后的敏感指标,也是远期发生心脏性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决定心肌梗死患者疾病与生命转归,因此心室重构的临床治疗已成为焦点与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跃进  赵京林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48-105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能使血栓性闭塞的冠脉迅速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已成为治疗AMI的首选方法。然而,有研究发现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可能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组织无再流(myocardial no-reflow),其发生率高达37%~43%。心肌无再流是发生于再灌注后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和重构,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住院病死率增加5~10倍,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实现心肌组织完全再灌注是现代AMI再灌注治疗的最重要目标和再灌注治疗后时代的研究重点,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也已成为当今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尽快恢复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恢复心肌组织灌注可以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心肌面积并降低病死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优于药物溶栓.溶栓后PCI治疗加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能会改善心肌血流,我们对此临床热点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 ( AMI)后左室重构 ( LVRM)是梗死后心肌组织结构和心室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其影响梗死后患者的心脏血流动力学状态 ,并且是决定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和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1,2〕。在 AMI的药物治疗中 ,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ACEI)已证明能够阻抑 LVRM并降低病死率〔3〕。近年来 ,已有血管紧张素 ( Ang) 受体拮抗剂逐渐应用于临床 ,但有关此类药物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尚未进行 ,其对 AMI后 LVRM的影响尚未明了。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 ACEI在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8.
冠脉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意义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张积极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1].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虽然造影显示心外膜血管已开通,但仍有10%~30%的病例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即为无复流(no-reflow)现象.PCI后no-reflow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临床预后不良:心功能下降,心室扩大,重构明显,病死率增加等.因此,深入观察研究PCI后冠脉无复流现象,才能应用有效的处理方法,以使心肌组织获得再灌注,并进一步提高、完善PCI疗效.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其治疗目的是使不可逆的心肌坏死最小化以减少早期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和心功能。随着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广泛开展,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早期病死率已显著下降,由1986年的13%下降至2000年的约4%。  相似文献   

20.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程  高巍  杨秀玲 《山东医药》2005,45(2):30-31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房颤发生率为3%~16%,常发生于梗死后第1周,与高龄或心肌梗死面积过大有关,其对已缺血的心肌常造成不良影响。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我们应用胺碘酮静滴治疗AMI并快速房颤21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