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童桂法 《中国全科医学》2004,7(24):1868-1868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种食管反流病,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致的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主要症状有烧心、胸痛、吞咽困难、反酸等表现。我们采用法莫替丁、莫沙必利、达喜联合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人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多数学者认为其是一组胃酸相关性疾病,其严重程度与食管酸暴露程度和时间有关。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一类胃酸分泌抑制剂、其代表约物奥美拉唑应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获得了满意疗效,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潘妥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因食管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导致胃或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也有人称之为胃一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暖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自2002年以来,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与内窥镜检测,结合中医药理论,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是抗反流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食管和胃连接处是一个解剖上复杂的区域,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LES)、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之间的锐角、贲门,上述各部分形成食管抗反流屏障。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必须切除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破坏了正常的形态、结构,抗反流屏障不复存在,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在胃底、贲门癌患者中发病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6.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药物治疗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为主。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一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雷贝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二药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食管反流所致反流物进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相当于中医噎膈的部分疾病。我们从1993年2月~1998年3月用越鞠丸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3例,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是上消化道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以烧心、反酸为主。有多种发病机制参与,包括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减退、食管酸清除异常、食管黏膜抵抗力下降以及反流物的毒性作用。因此,对这类患除了采用传统方法如抬高床头,改进食谱和用抑酸剂以外,还必须联合应用胃动力药物。为了评价奥美拉唑、莫沙比利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我们从2003年3月~2005年3月对我科19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对比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系指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炎、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致咳嗽。用抗生素及一般止咳药物疗效欠佳,常迁延难愈。笔者运用自拟降逆润肺汤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烧灼感、反酸、咽下困难。严重病例可并发食管溃疡或狭窄。近年来我们用西沙比利联合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reflus esoplhagitis,R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1]。笔者应用云南白药联合雷贝拉唑、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3.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D)是指存在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但无内镜下食管黏膜损害的一种疾病,约占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的70%^[1]。与反流性食管炎相比,NERD患者对各种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疗效较差。近来研究发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反流性食道炎(R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反流入食管所致的炎性病变,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动力异常。我们应用西沙比利治疗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32例,观察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消化道常见的一种疾病,西方国家人群十分常见,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其中胃食管交界异常引发反流的机制中一过性食管下段括约肌(LES)松弛是反流性食管炎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西药治疗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疗程较长,治疗后复发率较高,长期疗效差,中医临床研究报道多侧重于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缺乏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当以疏肝降逆为基本治疗大法,文章着重对疏肝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理论基础作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并造成食管粘膜病理性损害,是常见的酸相关性疾病之一,虽然胃食管动力紊乱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控制胃酸仍是治疗食管反流性疾病主要的方法和手段.波利特(雷贝拉唑肠溶衣片)是新一代强力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对反流性食管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001-2003年间我们运用波利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酸相关性疾病,与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反流及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廓清能力降低等密切相关,临床单纯抑酸或单纯促动力治疗效果欠佳。我们采用新型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与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并与单独使用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比较,对其综合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张惠娟  董俊丽 《农垦医学》2004,26(2):104-106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粘膜糜烂、溃疡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1998年8月至2002年8月,我们对93例反流性食管炎病人分别用奥美拉唑联合西沙必利(联合组),及单用奥美拉唑或西沙必利进行治疗,并将3组的临床疗效总结对照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宋超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541-1542
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病率为5.8%,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为1.9%。目前RE治疗药物较多,笔者应用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联合思密达对36例RE患者进行治疗作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左金丸加味合洛塞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lmgealrefluxdisease,GERD)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 hagitis,RE)。消化内镜是RE的主要诊断方法。内镜检查食管粘膜有破损者为I也。其主要表现为胃灼痛、反酸、胸骨后灼痛等。最新报道我国患病率为1.92%。目前《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推荐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但存在治疗疗程长,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作用多等问题。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临床多属肝火犯胃之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笔者采用左金丸加味配合口服洛塞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并与单纯使用洛塞克治疗的32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