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考证了中国古代医籍对中药"木绵"的种种描述,指出古籍中的中药材"木绵"应有3种,分别为树棉、草棉和木棉。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木绵"应包含了树棉、草棉和木棉3个品种,而当今岭南药材之"木棉"则单指木棉科木棉,不包含树棉和草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载的"似木之木绵"(即木棉科木棉)"入秋开花"应为舛误。  相似文献   

2.
结合《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记载的:"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的原文,围绕木气冲和、血脉得畅分别阐述肝喜条达与寤寐的关系以及肝抑郁后对气血的影响,由于肝舍魂为魂所居之地、贮藏血液为血液贮藏之场所,"体阴而用阳"体现贮藏血液属阴的本质与升发向上而用阳之间的关系,"喜条达而恶抑郁"体现肝对于通畅之本性、条达之本意生理特性的概括,而"寤"是睡眠中突然的惊醒,上古日落而息,便有专门职官来管理这种因寤而醒来的人,本质上来讲寤可引申为觉醒,而觉醒的产生是阳出于阴,体现的是肝喜条达主升主动、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而用阳其本质也是肝喜条达的一种表现,寐的产生归根结底是阳入于阴,肝藏血,血属阴因此可以说肝藏血的功能是寐的基础,因此对于肝来讲若肝抑郁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时,人之寤寐也会受到影响,肝主疏泄与肝藏血都是维持肝正常工作以及正常运转的生理功能,失眠的病因病机及其产生的条件与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又关系密切,例如肝郁气滞所引起的肝气郁结继而发展为气机失常、脏腑失和最终导致的气血紊乱、心神不宁等原因都会发展为捻,基于肝的生理特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与寤寐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赵大华 《光明中医》2022,37(1):137-139
血管形态和功能改变是贯穿高血压病全程的病理变化.血管即中医之"血脉","血脉病"和血管病变有着紧密关联和统一性."脉"为奇恒之腑,其荣衰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血脉理论"以"脉为主体,气血是物质基础""肾虚血脉自病",从而认为高血压病病位在"血脉",存在"初病在肝,病中由肝及脾,病久入肾"的不同阶段规律和初病在气,由气...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把"心血管病"合并"心理疾病"称为"双心病",中医之心既主血脉亦主神志,故"双心病"实仍属中医之"心病"范畴。肝脾二脏与心脏之气血的生化、运行密切相关,且情志不舒易伤肝脾,变生火、痰、瘀等影响心之功能。故韩教授主张从肝脾论治双心病,通过疏肝清热、健脾养血、化痰活血等方式,补虚泻实、标本同治,使心之血脉通畅,神志得安。  相似文献   

5.
孙华山 《光明中医》2008,23(3):387-388
1肝与妇女的生理病理 1.1生理肝在妇女为先天,藏血而主生发。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妇女以血用事,血为气配,气血不能分离。肝主疏泄,能化生气血。同时肝为冲任所系,为奇经八脉所隶属。肝性刚喜条达。肝气中和,木之枝叶伸展,根须旁达,妇女表现为精神舒畅,血脉流通,经、孕、产、乳多一切正常。  相似文献   

6.
肝木曲直论     
论述"肝木曲直"之说对于中医肝藏象理论及肝病临床的重要意义。认为"肝木曲直"应诠释为肝具有刚柔相济、体阴用阳、敷和收藏、化生升发的生理特性与功能;临床上面对复杂之肝病,在充分理解肝禀"类木""曲直"之性的基础上,当采用守恒(涵木体、达木用)而度奇(度病情、度时令、度干犯他脏)之法治之。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患者因疫毒湿热侵袭、正气不足、气机郁滞、瘀血内停等导致肝络失养,形成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具有风之轻扬、升散,木之升发、条达之性。风药,味之薄者,质轻如风,轻扬升散,阴中之阳也。故以风药治肝病,取其同气相求,可助肝木升发条达。风药在肝纤维化治疗中具有行气燥湿、升散郁热、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临床可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正> 一、如何理解肝主藏血与肝主疏泄的关系? 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肝藏血功能之正常发挥.即《血证论》所谓:“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肝主疏泄对肝主藏血的协助作用已是众所周知,并为大家所重视.而肝主藏血对肝之疏泄功能的协助作用往往被忽略.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协助的.古人云:“肝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其“体”为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喜条达,故其“用”为阳.此藏血之“体”是物质基础,疏泄之“用”是功能.它们相互配合,完成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辨治四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高血压的诊治 ,笔者以调肝为首务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兹将辨治的体会和经验介绍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气郁血逆 ,疏肝调血为法《素问 标本病传论》曰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盖肝为厥阴风木之脏 ,职司疏泄 ,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失疏泄 ,气机郁阻 ,久则气郁血逆而致血脉失调 ,血压升高。临床多见头痛头晕 ,胸胁胀闷 ,情绪低落 ,纳食减少 ,甚则两胁窜痛 ,舌淡红或偏红 ,脉弦或沉弦。可见“怡愉快乐为肝德 ,忧愁郁怒则肝病”。证以肝气郁于先 ,血脉失调于后 ,治当遵“木郁达之”之旨 ,以疏肝调血立法 ,庶乎肝木畅达 ,气血调顺 ,则血压…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仍有升高,因其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笔者从《内经》"木郁达之"为突破口,总结整理其辨证思路及选方用药策略。总结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经验,认准"木郁"之证,探求"浊毒"之因,把握"郁"之病机,采取"达"之治则,为治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微机在药物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本文就其中比较活跃的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医体质形成基础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从宏观水平研究了体质的形成,体质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发生疾病之后的转归,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体质形成的基础。先天体质与父母遗传的信息和出生时禀赋的自然之气不同有关,以自然气化对脏腑气化模式的影响为基础;后天体质与个体生存的大环境不同有关,表现为饮食、地域及流年气候等差异。  相似文献   

13.
肾之气化功能异常,二便不利,小便不利则影响水液代谢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水停聚于胃肠,影响胃之受承及腐熟水谷之功能,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肾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为胃的关闸。治疗平衡肾中阴阳,协调肾之开阖,兼顾脾胃及肝之气机升降,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同治,适时补泻,兼顾他脏,灵活辨证。  相似文献   

14.
HSQC-TOCSY技术对于具有若干独立直旋系统的复杂分子的结构解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从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中分离得到的heteronoside为例说明HSQC-TOCSY技术在黄酮苷类中的应用,并对其13C,1H化学位移进行了明确的归属.  相似文献   

15.
HSQC—TOCSY技术对于具有若干独立直旋系统的复杂分子的结构解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从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中分离得到的heteronoside为例说明HSQC-TOCSY技术在黄酮苷类中的应用,并对其^13C,^1H化学位移进行了明确的归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其主要技法有:彩绘、描金、镶嵌、雕漆、填彩、堆漆以及多种斑纹漆、变涂等。其中雕漆器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的高级工艺美术品,大量集中在宫廷里。由于清代乾隆皇帝本人的特别喜爱,雕漆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达到顶峰,其装饰技法的多样与华丽达到“干文万华,不可胜识”的地步。雕漆又分为很多种类,根据漆的颜色不同,分为剔红、剔绿、剔彩等等。  相似文献   

17.
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讨论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中医证候的研究状况以及蛋白质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的实质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在中医证的本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还没有揭示证的本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结论:蛋白质组学的广泛应用将对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带来契机,从而揭示疾病和生命活动的最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提出是针对临床治疗中的难点与疑惑,结合现代中医中风病研究成果提出的中风病机理论的新观点。本文针对中风病毒邪的内涵、特点及意义做一浅谈,探讨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糜烂性胃炎舌象与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相关性。[方法]使用系统分析方法,将9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门诊患者根据舌象辨证分为5组:舌红苔黄-实热证组(48例),舌淡苔黄-寒热夹杂证组(16例),舌淡苔白滑-虚寒证组(10例),舌质紫暗-血瘀证组(8例),舌红少苔-阴虚证组(8例)。采集胃黏膜活检标本,根据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程度分为无(0),轻度(+)、中度(++)、重度(+++)。[结果]舌质紫暗-血瘀组和舌红少苔-阴虚组,胃黏膜萎缩程度较为严重,与其它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除17例无肠化生外,其余73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肠化率高达81.11%(73/90);舌质紫暗-血瘀组和舌红少苔-阴虚组肠化生程度均在(++)以上,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舌红苔黄(包括薄黄、黄腻)-实热证组和舌红少苔-阴虚组中,胃黏膜急性炎细胞浸润程度较为明显,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舌质紫暗-血瘀组和舌红少苔-阴虚组,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证型舌象与胃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可建立客观化、定量化的相关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读黄帝内经中“味”的含义。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及古代医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探寻黄帝内经中有关“味”的认识。结果:黄帝内经中探寻到“味”之本味论、变味论、和谐论的过程,回归“味”之本真,解读“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中的意义,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也是老子“味无味”、大道至简的思想体现。结论:“味”是一种主观感受,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又是自然界万物之本性,亦是中国传统思维定式对本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