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多汗症     
<正>1定义及源流凡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引起肤腠汗出,自汗,或盗汗,兼有兴奋、紧张,或忧思、气短、疲乏、烘热等,称为多汗症。多汗症以症状多汗而命名。汗和多汗的论述,《皇帝内经》首发其端。《素问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又《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天涩脉滑,谓之多汗",定名多汗,其原因是阴阳失调引起,症见多汗、少气。汉代张仲景所述多汗症,另有手汗、额汗、头汗之分,并认为外感不愈,正气损  相似文献   

2.
介绍建伟教授治疗汗证五则:虚劳汗出、肥人多汗、产后盗汗、气虚自汗、红汗案。指出:宜不被常法所左右,善于辨证。  相似文献   

3.
<正> 汗在临床辨证上的重要性,早已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兹仅就辨汗与阴阳盛衰、疾病的传变转归,辨汗出部位与疾病属性的关系分述如下: 一、辨阴阳盛衰:汗是阴阳盛衰的鉴别要点,《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阳气有馀为身热无汗,阴气有馀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阳气有余,即邪在阳分,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因而无汗;阴气有余,即邪在阴分,阴盛则阳虚,阳虚不能卫外固表,故多汗身寒。如果是阴阳并受其邪,则无汗而恶寒也。这种无汗、多汗、发热、发冷,系邪气侵  相似文献   

4.
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异常过多的现象,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限性多汗和泛发性多汗两型,大多数为良性,少数可由系统疾病所致[1],现代医学认为多汗症病因复杂,大致可分为功能性失调和器质性疾病两大类.中医学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黄帝内经》),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毛窍达于体表而成.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是生理性汗出.而病理性的汗出则应注意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在治疗上多数医家根据汗出的特点,分别采取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热除湿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自汗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卫外不固而引起汗液外泄,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则益甚的病证,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临床表现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舌红少苔或舌苔薄黄,脉细,或细弱、细数、弦数。《内经》中又称为多汗、魄汗。1病因病机自汗是由于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致耗气伤阴,气虚卫表不固,  相似文献   

6.
案曰:杨季登长女,及笄将字。病经闭年余,发热食少,肌削多汗,而成痨怯。医见多汗,误为虚也,投以参、术,其血愈锢。余诊时见汗出如蒸笼汽水,谓曰:此症可疗处,全在有汗。盖经血内闭,止有从皮毛间透出一路,以汗亦血也。设无汗而血不流,则皮毛干枯而死矣。宜用极  相似文献   

7.
汗证治验2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汗证治验2则赵凤山(江苏省阜宁县第二人民医院阜宁224421)关键词汗证中医药疗法例1.计某某,女,37岁,1994年8月11日初诊。患者自述入睡则汗出,睡衣湿透,醒后汗即止。因惧多汗睡前即焦虑不安,夜间心烦多梦,晨起倦怠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相似文献   

8.
谢龙炜  顾在秋  虞俊杰 《陕西中医》2009,30(12):1643-1644
自汗、盗汗在中医中属于汗证范畴,不因外界干扰,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之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之盗汗。笔者运用益气养阴汤治疗烧伤中晚期患者26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多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中医学理论认为 :生理状态下 ,卫气调节机体腠理开合 ,汗液排泄 ;卫气虚 ,调节失常 ,气虚失固则汗出异常。益气固表是临床治疗多汗证的常用治法 ,但多有不效者。下面择多汗证治验二则 ,从临床实际出发 ,对多汗证的病机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以突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进一步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治的特色和优势。杜某某 ,男 ,2 0 0 0年 10月 6日初诊。自汗日久 ,加重伴头汗多 3个月。现动则周身大汗 ,头汗尤甚 ,无明显乏力 ,纳、眠可 ,二便调。舌红苔薄白 ,脉数弱。此表虚自汗。治以益气固表止…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或慢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患者发热后引起汗出、乏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经过  相似文献   

11.
付海燕 《国医论坛》2006,21(2):17-17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有生理与病理之别,生理之汗,能润泽肌肤,驱除病邪,散发余热,排泄废物;病理之汗,既可因邪(如风热外袭、里热蕴蒸)、因虚(如气虚不固、阴虚内热)出现多汗,又可因邪、因虚表现为无汗,"如伤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与亡阳久虚,皆令无汗"(<伤寒明理论>).因此,对邪实所致的多汗或无汗病证,用解表、清热等法即可逐邪于外;遇正虚产生的多汗或无汗病证,用补法治疗则可取效.  相似文献   

12.
蒋××,女,64岁,农民。1991年2月1日诊。患者两侧乳房多汗已3年。初时隔3~4天出汗一次,症状较轻,并未引起重视。后来每日出汗达5~6次之多。汗出量亦逐渐增加,甚则汗出如珠,并有臭气,虽系冬月亦须将内衣解开,取凉止汗。屡经乳房专科治疗未效。曾经CT、B超、甲状腺、血沉检查均属正常。刻诊:患者两乳房湿润,乳房皮肤潮红。以干布抹之,顷刻复如故。汗色微黄、  相似文献   

13.
《金匮》对汗的论述条文颇多,论述颇详。程度上有大汗、微汗之分,时间上有自汗、盗汗之别,部位上有头汗、阴汗之差,颜色上有白汗、黄汗之异。既以汗出作为症状,解释病因,分析病机,区别病证;又以发汗作为治法,提出治宜,阐明治禁,提示预后。一、解释病因不同的汗出,可导致不同的病变,故可根据汗出的情况以推求病因。1.汗出则腠理空虚,容易感受外邪。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如血痹为“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说明血痹因于汗出阳虚,腠理空虚,若再感受风邪,血行不畅,即致血痹;“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则说明产后中风,乃由气血亏虚,卫外不固,因而外感风邪致病。  相似文献   

14.
<正> 小儿多汗,是指机体由于脏腑气血失去平衡,营卫失于协调,以致津液外泄,表现出汗异常的一种常见病症。它是许多疾病如佝偻病、活动性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身体过度衰弱等,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失调后所出现的一个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若汗出过多则损伤津液、耗伤气血。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小儿稚弱,气血未盛,长期多汗,势必导致津液亏耗,气血虚损,严重地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产后多汗是临床常见疾病,轻则黏滞不爽,汗出烦热,重则日夜多汗,动辄益甚,严重影响产后调养。笔者近几年来用芪生益气汤治疗产后多汗112例,均取得显著疗效,现小结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112例均为新产妇,病程最短4天,最长11天。根据汗出特点及伴随症状,辨证分为4型,即出汗型(8例,表  相似文献   

16.
孙利民 《四川中医》2013,(1):124-125
多汗证是指人体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位主要症状,后者较为常见,系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张氏医通.杂门》记载有头汗、手足汗、阴汗、半身出汗、腋汗等症。多汗证常见于西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甲亢、慢性肺部疾患等疾病。根据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7.
产后多汗是临床常见疾病 ,轻则粘滞不爽 ,汗出烦热 ,重则日夜多汗 ,动辄益甚 ,严重影响产后调养。笔者近几年来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此症 5 6例 ,均取得显著疗效 ,现小结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5 6例均为新产妇 ,病程最短 3天 ,最长 1 0天。根据汗出特点及伴随症状 ,辨证分为 4型 ,即自汗型 (4例 ,表现为白天多汗 ,汗出恶风 ,动辄益甚 ,伴周身酸痛无力 ,面色苍白 ,苔薄 ,脉细弱 ) ,盗汗型 (8例 ,表现为夜寐汗出 ,五心烦热 ,口渴 ,舌红少苔 ,脉细 ) ,湿热型 (1 6例 ,表现为蒸蒸汗出 ,汗液粘滞不爽 ,色黄 ,伴烦热 ,口苦口干 ,苔薄黄 ,脉弦 ) ,…  相似文献   

18.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消炎痛是常用药物之一,但该药普遍引起多汗症状,产生诸多不适。经观察以五味子、浮小麦、诃子为主方的中药对消炎痛引起的多汗症状止汗效果良好,传统方剂牡蛎散以及西药非那根也有止汗作用,现将三组药物的止汗效果加以比较,初步观察如下。资料和方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62例,其中男54例,女8例。年龄35~76岁,平均56.4岁。其中肺癌  相似文献   

19.
汗症不仅仅是指不正常的出汗诸如自汗、盗汗、多汗等,也包括了该出汗而不出汗或汗出不畅、汗出不足。汗症的出现既是机体相关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的结果,也是导致或加重机体功能失调和某些疾病的重要原因,故必须重视汗症的治疗。兹将笔者治疗不同类型汗症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谢晓平 《光明中医》2008,23(4):511-511
小儿盗汗是指小儿在睡中出汗,醒即汗止,多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不密,以致阴阳偏盛偏衰,腠理开阖失调,以致寐则汗出、醒则汗止的一种的病证。小儿夜间出汗较多,我们应根据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一般体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深睡后,汗逐消退,如缺钙,患佝偻病的小儿多见于这类出汗。这是因为佝偻病的小儿血钙降低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