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年来,笔者在阅读各地出版的老中医经验集时,发现在有些医案医论中,关于濡脉兼脉的描述,颇多可商之处。兹不揣冒昧,辨析如下,请同道参考。濡脉,主要是由浮、细、“软”(柔、弱)三种脉象互相合并而产生的脉搏形象。临证可从位(浮)、形(细)、势(软、弱)三方面体察而定。如李时珍云:“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  相似文献   

2.
脉象宽度论     
1 宽细类脉象的分类与特征 细类脉主要有细脉、微脉、弱脉、濡脉,其中细脉以脉体细小、来去分明为特征;微脉以极细极软、似有似无为特征;弱脉以沉细而软、重按始得为特征;濡脉以浮细而软、轻取即得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细脉     
细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具有脉形细小、应指明显的特点。小脉等回于细脉。细脉脉形主要以。“线”来比喻,各医家描述方式不同,间接反映细的程度不同,如“细细似线”“往来如线”“细如丝线,往来极微”“往来如线”“萦萦如蜘蛛之丝而欲绝”“如线”“如丝”“如发如丝”“一线之比”“细来累累细如丝”“累累萦萦,状如丝线”“往来如发雨指下明显”“蛛丝其象”“小软如丝”“三候不断不散”“纤小”等。说明细脉的脉象具有细强弦缕、近于细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弦脉     
弦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弦脉的指感是脉管绷直、挺然指下、按之不移、端直以长。弦脉的客观形象描述是很重要的,如“状如弓弦”“琴瑟弦”“筝弦”“丝弦”等。弦脉是纲领脉之一,在弦脉的基础上,再加上相关因素,可以构成各种弦脉类派生衍化脉象。弦脉的兼脉有浮弦、沉弦、弦伏、弦数、弦迟、弦小紧、弦细、弦紧、弦紧微细等。弦脉可以与其他脉象或因素(如实、牢、革等脉)组合成某些脉搏有力的复合性质的脉象。  相似文献   

5.
在伤寒、温病等外感热病的早期,浮脉极为常见。《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文即指出了表证者脉浮。木村博昭先生在其所写的《伤寒论讲义》中指出:“浮脉,浮于浅表,手指轻按即可触知。浮脉为表证之脉,病在于表。”并以“浮脉如水漂木,按之则在指下消失”,“按之不足,举之有余,重按无力,轻取则脉充于指下”等来形容浮脉。急性热病其脉象是十分重要的。森田幸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临床报道和中医著作中,时见有将弦与缓两种脉象归于同一部脉中的现象。如称某人脉“弦缓”、“弦细缓”等。笔者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弦与缓都是依据脉象的形态来区分的。“弦”即状如绷紧的弓弦之意,是指脉象手直且长,并较紧张。“缓”即柔缓、缓和之意,在脉学著作中它被形容为“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如初春杨柳舞风之状”。可见缓脉本指一种松弛、缺乏紧张度的脉象。弦与援这两种脉象也和浮沉、近数一样,是一对相反的脉象,不会同时出现在一部脉上。当然,弦缓并提者并非有意自相矛盾,而是没有正确使用“缓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一、四时平脉产生的机理《素问·咏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这里的“春日浮”是指气血外浮引起昧象变化的一种机理,不能理解为春咏即是浮脉,这是因为春季阳气生发,气血亦浮动于体表之故。夏日天气炎热,气血更趋于表,故咏在皮肤上一触即得,气血涌盛,则举之有余,故日“夏日在肤”、按之“有余”。秋日天气转凉,气血逐渐内收,故用“下肤”而形容之。冬日气候寒冷,气血在里,脉需重按至骨始得,故曰“冬日在骨”。可见,本段原文所阐述的主要是指气血随四时气候变化而浮沉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缓脉     
缓脉属于复合因素所构成的脉象。缓脉有“和缓、纵缓、迟缓”三种含义,并兼有脉率较慢,一息四至。缓脉的客观形象描述有“按之依依”“往来纡缓,呼吸徐徐”“纵缓,中软不急,如丝在经,则弦无力”譬阿阿四至通,一柳梢袅袅飚轻风”“状如琴弦,久失更张,纵而不整”“和缓不紧”“来往和匀,微风轻飚,初春杨柳”“从容和缓,不疾不徐”“”往来和匀,微同轻毡,杨柳初春;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应指散漫,如琴弦久失更张“”若从容和缓,来去舒徐“阿阿软若春杨柳”“宽缓不前”“缓,不逮也”“从容不追”“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如微风轻飚柳梢”“应指柔和”“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园净分明”等。  相似文献   

9.
濡脉之我见     
正人们对脉诊自古以来就有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认识。可见脉诊相对于其余三诊,医者自己的主观感觉占有相当大的因素。然而切脉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是必不可缺少的,故有"指下沉浮辨得虚实表里,三部九候尽知脏腑春秋"[1]之说。以下将结合濡脉来谈谈对脉诊的认识。1如何诊得濡脉濡脉浮而细软,它的形状浮细无力,极其软弱,诊脉时必须轻手细审,才能触到它,好像漂浮在水面的棉絮一样,稍微重一点就不能胜任。因此在脉  相似文献   

10.
浮脉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 ,一般浮脉多主表证 ,亦主里虚。但就目前临床所见的浮脉来看 ,属于表证者较少 ,可能与一般的表证患者因病情较轻不来就诊有关。而属于里证者居多 ,应予注意。现就浮脉的形态及所主疾病论述于下。1 浮脉的形态关于浮脉的形态 ,历代医家做过许多论述 ,其中以《脉经》所论最为准确 ,即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这一论述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浮脉的形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做过许多描述 ,但大多是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而没有提出相反的意见。如《濒湖脉学》“浮脉唯从肉上行”亦是指脉象表浅而言。《医灯续》“…  相似文献   

11.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就浮脉主病论述曰“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而对主表虚的脉理解释为“若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其脉亦浮,但浮而无力,是为表虚”。笔者对浮脉无力的主病及前后文不一致的提法心存疑虑,今且提出陋见,以求教于同仁。 “表实”指表寒证与表热证,与之相对之“表虚”当指“有汗,脉浮缓无力”之太阳中风证,此属外感表虚,但《中诊》所言表虚之脉理乃“气虚不能内守”所致。《简明中医辞典》对气虚有两种解释:①泛指机能不足、元气虚弱之证;②肺虚。可知,浮脉无力所主“表虚”乃肺脾气虚、肌表不固之内伤“表虚”,实属里虚证,非为伤风之表虚证。 《中诊》更在脉理后补充曰“但应注意,久病内  相似文献   

12.
1、虚脉:迟大而软,轻按重按均为不足之象,按之有空豁之感。凡阴阳气血脏腑诸虚均可见此脉,又主伤暑。2、虚脉的相类脉有4种,一为细脉:往来如线,细直而软,按之不绝,始终清晰;二为微脉:脉来细软,按之似有似无,指下模糊。3、虚脉的另2种相类脉一为弱脉:脉象极软而沉细,寻之如烂棉,轻手感觉不到,重手乃得,按之欲绝;另一为短脉:脉象寸尺两部皆短,不能满部。4、实脉:来去俱盛,浮沉皆得,脉大而长,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如邪实、血实、火盛等。常见于高热、痈肿、瘀积、食滞、便秘、狂躁诸症。6、实脉的另2种相类脉一为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相似文献   

13.
《难经》脉之"轻重" "浮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经>中自一难至二十难,对脉诊方法的发挥颇有成就,其中对于脉之"轻重"、"浮沉"论述甚详,为后世脉诊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仅就浮沉诊法,平脉、病脉之浮沉及后世发挥等有关内容阐述如下: 1 以轻重知浮沉 <难经*五难>提出:"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难经评注>曰:"脉有轻重,诊脉下指之轻重非言脉之轻重."可见,这里的"轻重"所指的是切脉指力的不同,也即诊脉的指法之一.而"浮沉"指的是脉搏呈现部位深浅的不同,是对脉位的概括,如十八难说:"浮者,脉在肉上行."又如四难所说:"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等,都说明了这一点.那么究竟"轻重"、"浮沉"关系如何呢?根据上述内容,参与四难所云:"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可以认为,所谓"浮",其指力包括"三菽之重"和"六菽之重";而"沉"的指力即应包括"十二菽之重"及"按之至骨"2种;所谓"脉在中"者指的是"九菽之重".因此,"轻重"是探求"浮沉"的方法,"浮沉"是"轻重"的诊察结果.可以看出,<难经>中浮、沉是相对概念,实际上概括了5种不同深浅脉位的脉象.  相似文献   

14.
涩脉新识     
涩脉新识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062450)何计清(河北省井陉县防疫站050300)涩脉,《中医诊断学》云:“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对此脉象之描述,过于文字化,可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历代医家对涩脉之象认识不一。如《脉经》云:“涩脉细...  相似文献   

15.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等。多见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内耳眩晕、脑动脉硬化、贫血等疾病,尤其以高血压多见。 眩晕的脉象,有关书籍中有弦而有力、细弱无力、弦滑或濡滑等。而左关脉沉弱、似有似无,如人在云雾山中遥望远处的山峰,随着雾气的漂浮,时隐时现的脉象,书中从无记载。 其脉虽沉弱无力,但临床应与细脉、濡脉、微脉、弱脉相鉴别:细脉者,《诊家正眼》载:“细之为义,小也状如线也”。切脉时,“举按探取,应指往来,细小如线,而形体显然。”而此脉非沉取不可得,形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临床常见脉象的分布情况,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分析了全国23个省市、55家单位的156位高级职称中医师在临床诊脉过程中的体会。结果:(1)156位中医师临床体会过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沉脉、滑脉、迟脉、浮脉、细脉、结脉、代脉、虚脉;(2)110位中医师认为临床常见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滑脉、沉脉、浮脉、细脉、迟脉、虚脉、缓脉、结脉;(3)130位中医师描述的涩脉特征涉及不流利、脉形细、脉率慢、脉律不齐、脉力不足、脉位沉、脉形短等8个方面的特征;(4)117位中医师描述的紧脉特征涉及紧张度甚于弦脉、有力、脉率偏快、脉位偏浮等四个方面的特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脉象客观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临床常见脉象分布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临床常见脉象的分布情况,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分析了全国23个省市、55家单位的156位高级职称中医师在临床诊脉过程中的体会。结果:(1)156位中医师临床体会过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沉脉、滑脉、迟脉、浮脉、细脉、结脉、代脉、虚脉;(2)110位中医师认为临床常见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滑脉、沉脉、浮脉、细脉、迟脉、虚脉、缓脉、结脉;(3)130位中医师描述的涩脉特征涉及不流利、脉形细、脉率慢、脉律不齐、脉力不足、脉位沉、脉形短等8个方面的特征;(4)117位中医师描述的紧脉特征涉及紧张度甚于弦脉、有力、脉率偏快、脉位偏浮等四个方面的特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脉象客观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紧脉     
紧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紧脉的脉形是在弦而有力的基础上,再加上某些因素,使脉管产生紧束有力的感觉。紧脉紧张度高的客观形象有“如转索无常哆誓数如切绳状”““如按绳缴指”“如纫单线”“形如索绷”“如切绳而转动”“若牵绳转索之状”“形似线索”“左右弹人”“切绳极似”等。紧脉有脉形多以“索”绳“线”来形容,只是程度的不同,这些形容对于理解和掌握脉形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一、按脉位记此类脉的共同特点是脉位异常,包括浮、濡、散、沉、伏、牢、弱7种。重取稍减而不空者为浮脉;浮而细软者为濡脉;浮散无力,漫无根蒂,重按消失者为散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者为沉脉;若脉更深于沉者为伏脉;沉而实大弦长者为牢脉;沉而细软者为弱脉。二、按脉率记此类脉的共同特点是脉率异常,包括数、疾、迟3种,一息5—6至者为数脉;脉来急疾,一息7至者为疾脉。一息  相似文献   

20.
朱秀峰话弦滑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名中医朱秀峰主任医师认为弦滑脉是不存在的 ,并详加说明 ,对笔者颇有启发 ,现将朱老所论述之观点归纳于下。首先 ,从中医脉诊内容来看是不可能有弦滑脉存在的。因为脉象均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的。周学海曰 :“盖求明脉理者 ,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 ,便于百脉无所不赅 ,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位者浮、沉、长、短也。数者 ,迟、数也。形者 ,虚、实、滑、涩也。势者 ,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朱老认为周学海所言甚是 ,因二十八脉中有些脉本身就是由几种脉合成的 ,如弱脉就由虚、沉、细三脉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