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按寻诊脉定病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举、按、寻三部诊脉法,是在气口部采取浮、中、沉候脉的方法。前人以往总结出浮取候上焦之气,中取候中焦之气,沉取候下焦之气。并指出左侧气口按浮、中、沉三部,依次候心、肝、肾三脏之气;右侧气口按浮、中、沉三部,依次候肺、脾、命门三脏之气。在定病位的基础上,配合定性脉象,便可作出脉诊诊断。前人对诊脉定病位比较重视,今人用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部脉图特征参数之间的差异。方法:以51名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PDS-1型三部脉诊仪以总按的取脉手法,对受试者双手的寸口三部脉同时施以浮、中、沉三种取脉压力,获取寸、关、尺三部脉图,以时域分析方法提取脉图参数特征。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左右手、取脉位置(寸关尺)和取脉压力(浮中沉)对脉图具有影响;左右手与取脉压力具有交互作用,取脉位置与取脉压力具有交互作用,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脉图幅值参数h1~h5。结论:健康大学生寸口三部脉图参数之间存在差异;PDS-1型三部脉诊仪能够获取丰富的脉象信息,为脉诊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鑫  聂维辰  陈锐 《吉林中医药》2021,41(4):436-439
伏脉、牢脉、沉脉、三者皆属于六纲脉之沉脉类,本文从脉象特征、临床意义两方面分析三者阴阳属性、主病特点和脉位特征,精确判断伏脉、牢脉、沉脉三者脉位,仔细辨别三者异同,为临床诊疗提供先机.  相似文献   

4.
血压与举按寻三部脉法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血压与举(浮)、按(中)、寻(沉)三部脉法有着内在关系,笔者临床实践证明,收缩压相当于沉取脉;舒张压相当于浮取脉;脉压差相当于中取脉。按照上述血压与浮、中、沉三部脉法相对应的原则,用测量血压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浮、中、沉三部脉象,从而使浮、中、沉三部定位脉象有了量化的标准。临床中  相似文献   

5.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其与现今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认识的异同,以期为目前的脉诊教学提供参考,为丰富和发展脉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寸关尺脉象与取脉压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寸口部寸脉、尺脉最佳取脉压力的浮沉判别方法和阈值,解决三部脉象检测仪器研制过程中三部脉象如何定量加压的问题。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55例,分别采集同一受试者同手寸口部寸、关、尺三部脉象的最佳取脉压力,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人体关脉最佳取脉压力比寸脉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189±0.053,正常人体关脉最佳取脉压力比尺脉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226±0.044。结论通过计算最佳取脉压力的衰减程度,由关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推断出寸部和尺部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  相似文献   

7.
伏脉     
伏脉是单因素的脉象。 伏脉属沉脉类,但程度上与沉脉有明显的差异,伏脉脉位极深,需要重按,方可得见。  相似文献   

8.
脉象单因素者易于分析,如浮脉主气之升浮。沉脉主气之沉降。但单一因素的脉象临床罕见。疾病中脉象总是多因素以兼脉及不同部位脉象的有机组合面貌出现,是病机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同性脉相兼,如浮滑数三个阳性脉共现,表明脉气的升浮活跃,可能是风热也可能是肺胃气热或其他阳盛浮动之疾。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临床常见脉象的分布情况,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分析了全国23个省市、55家单位的156位高级职称中医师在临床诊脉过程中的体会。结果:(1)156位中医师临床体会过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沉脉、滑脉、迟脉、浮脉、细脉、结脉、代脉、虚脉;(2)110位中医师认为临床常见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滑脉、沉脉、浮脉、细脉、迟脉、虚脉、缓脉、结脉;(3)130位中医师描述的涩脉特征涉及不流利、脉形细、脉率慢、脉律不齐、脉力不足、脉位沉、脉形短等8个方面的特征;(4)117位中医师描述的紧脉特征涉及紧张度甚于弦脉、有力、脉率偏快、脉位偏浮等四个方面的特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脉象客观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临床常见脉象分布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临床常见脉象的分布情况,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分析了全国23个省市、55家单位的156位高级职称中医师在临床诊脉过程中的体会。结果:(1)156位中医师临床体会过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沉脉、滑脉、迟脉、浮脉、细脉、结脉、代脉、虚脉;(2)110位中医师认为临床常见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滑脉、沉脉、浮脉、细脉、迟脉、虚脉、缓脉、结脉;(3)130位中医师描述的涩脉特征涉及不流利、脉形细、脉率慢、脉律不齐、脉力不足、脉位沉、脉形短等8个方面的特征;(4)117位中医师描述的紧脉特征涉及紧张度甚于弦脉、有力、脉率偏快、脉位偏浮等四个方面的特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脉象客观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帝内经》以降相关文献的梳理,概述浮脉、沉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的发展轨迹,以正本清源,为脉象的规范化研究及指导临床实际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现今所认识的浮脉、沉脉,无论从诊脉方法还是内涵,与古代尤其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浮""沉"脉不完全相同:1)古人认为浮脉、沉脉可以是生理脉象;2)古人用浮、沉表述疾病状态下脉位浅、深的动态变化;3)古人用静态的浮脉、沉脉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特征。中医对浮脉、沉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  相似文献   

12.
从脉象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浮沉比较、所主病证5个方面对沉脉进行了阐述。其特征是脉位较低,轻取不应,重按乃得;影响因素包括体型、季节、性别;沉脉的形成与疾病的表里、气血的强弱、气机郁滞的程度、邪气的性质及多少有密切关系;借助浮沉脉象的比较,可判断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以及病位和病势;沉脉主里此为常规,多见于阴寒内盛、水饮、阳气虚衰、气机郁滞、血虚、阴虚内热等情况;沉脉也有主表之时,多见于表证初期和太少两感。  相似文献   

13.
脉诊为中医独具特色的诊察方法。根据两手寸关尺的脉形、脉力、脉率、脉势等可明辨疾病病位病性、推测其预后吉凶。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探讨了"尺以候肾"的临床意义,指出"沉以候肾"需和"两尺候肾"结合起来,方对肾有明确诊断价值。尺脉以沉而软滑为平,与之不符即为肾病。古代医家常把尺脉异常作为疾病定位在肾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朱秀峰话弦滑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名中医朱秀峰主任医师认为弦滑脉是不存在的 ,并详加说明 ,对笔者颇有启发 ,现将朱老所论述之观点归纳于下。首先 ,从中医脉诊内容来看是不可能有弦滑脉存在的。因为脉象均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的。周学海曰 :“盖求明脉理者 ,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 ,便于百脉无所不赅 ,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位者浮、沉、长、短也。数者 ,迟、数也。形者 ,虚、实、滑、涩也。势者 ,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朱老认为周学海所言甚是 ,因二十八脉中有些脉本身就是由几种脉合成的 ,如弱脉就由虚、沉、细三脉合…  相似文献   

15.
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沉脉的描述十分丰富,原文中虽以沉脉为主,但在主症及辨证论治上却又有所不同。沉脉有生理病理之分,生理性沉脉见于肥胖之人,病理性沉脉主里亦主表;主阳虚,少阴多见;主水饮。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沉脉的条文进行浅析,以便探究平脉辨证之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脉诊浮、沉、虚、实的客观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骢远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03-605,581,582
对具有浮、沉、虚、实等脉象的受试者,测定其在一系列取脉压力下的寸口桡动脉压力脉搏图,并绘制成取脉压力-主波幅关系曲线。发现这四种脉的该曲线特点完全与各自的中医判定标准相符合,故可将该曲线用来作为判别浮、沉、虚、实等四种脉象的客观指标。并对测定脉搏图时的浮、中、沉取标准提出初步建议如下:5~10kPa 为浮取,20~25kPa 为沉取,而以15kPa 左右为中取。  相似文献   

17.
数脉     
数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数脉并不含有频率变化以外的其他任何要素。数脉只以至数而言,一息五至以上,以六至为典型,并可以至六至以上。数脉为纲领脉之一。在数脉的基础上再加有关因素,可以构成各种数脉类之派生衍化脉象,并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常见的脉象有浮数、沉速、洪数、细数、弦数、滑数、虚数、数而有力。数而无力、数洪滑、沉细数、滑实数、细小弦数等。  相似文献   

18.
沉脉是较为常见的脉象,最主要的脉象特点是脉位深沉。体型、季节、性别对沉脉均有一定的影响。其形成机理与气血不足、阴邪郁遏、气机郁滞等有关。沉脉在主病方面,既主里证,又见于表证。  相似文献   

19.
弱脉     
弱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 弱脉由沉、细、无力、软的特征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20.
一、历代各家对沉脉形象的认识沉脉与浮脉相对,浮脉轻按即得,沉脉须重按乃得,历来医家,一般均主重按之说,但亦有错误和模糊之见者,兹摘要讨论如下:《脉经》云:"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旧注:一日重按之乃得).《脉经》言浮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言沉则云"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两两相对.由于沉脉之位较深,浮取之不能及指,故曰"举之不足";因重按之乃见,故曰"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