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弱脉、细脉在虚证中出现频率较高,为了探索脉象的客观指标及脉图变化规律,我们对虚证患者弱脉、细脉(无兼脉)的脉图参数进行了观察,并以平脉及健康人细脉(下称平细脉)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绍英 《山西中医》1989,5(5):32-33,50
本文采用脉象仪和超声心动图观测了冠心病弱脉者的脉图参数和左心室舒缩功能,并与冠心病弦脉者和正常人平脉者进行了比较,发现冠心病弱脉者的脉图参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主要特征为:①脉图波幅降低;②脉图面积减小;③主波上1/3处宽度增大;④每搏工作量减小。左心室舒缩功能的测定揭示,冠心病弱脉者存在着明显的左心室舒缩功能的障碍,提示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减退,导致心输出量的降低是产生弱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脉象宽度论     
1 宽细类脉象的分类与特征 细类脉主要有细脉、微脉、弱脉、濡脉,其中细脉以脉体细小、来去分明为特征;微脉以极细极软、似有似无为特征;弱脉以沉细而软、重按始得为特征;濡脉以浮细而软、轻取即得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心气虚证患者临床脉象与心输出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心气虚组75例、心阴虚组33例、心脉痹阻组58例和正常人组70例的临床脉象及心输出量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心气虚组弱脉的发生数分别与心阴虚组、心脉痹阻组和正常人组的弱脉发生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气虚组心输出量与心阴虚组、心脉痹阻组、正常人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提示心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脉象以弱脉为主,弱脉作为心气虚证的客观诊断依据具有一定意义,心输出量的减少是心气虚证产生的原因之一。同时,经观测48例心气虚弱脉组病人和27例心气虚非弱脉组成病人的心输出量,发现弱脉组的心输出量明显低于非弱脉组(P〈0.01)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心输出量的减少是弱脉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探讨《伤寒论》脉法中几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脉法被认为是伤寒学研究中的疑难部分,只有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方可揭示其本来面目及其意义所在。如对中风脉缓、伤寒脉数、脉阴阳、脉浮弱的论述,意在从思维方法和临证实践两个方面,分析论证对脉象容易曲解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寒证为临床的基础证和常见证,多因外感寒邪或阳气不足所致。寒证有外寒、内寒之分,伤寒、中寒之别,亦有表里、虚实之类,临床可见表寒证、里寒证、实寒证、虚寒证。中医证的核心是“病机”,脉象是揭示病机最有力的工具,“辨脉论治”之说亦不为过。然寒证的主脉,教材中多言迟脉,亦可见紧脉、牢脉、微脉、弱脉等,笔者从文献出发,结合临床,认为寒证的脉象不仅限于此,数脉、弦脉、细脉、沉脉亦可主寒证,临证中应加以体会和辨识。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所论的“心悸、脉结”指的是迁延不愈、极易因外感而复发的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或迁延期(以下简称Ⅱ期)的病症。以心悸、胸闷或痛、自汗、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  相似文献   

8.
一、弱主血虚 1.心血不足:《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本条之“动而弱”,言惊悸之脉象。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脉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6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治疗前冠心病可见脉象有12种,分别为:弦脉、滑脉、沉脉、迟脉、缓脉、细脉、弱脉、涩脉、数脉、结脉、代脉、促脉,治疗后以弦脉、滑脉为主,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对于判断冠心病的病性病位、指导辨证施治及推断预后转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运用心脉仪和血液流变仪,观察30例二尖瓣狭窄弱脉患者的脉图、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部分参数,其中24例进行了手术前后对比。结果表明:弱脉组主波幅和降中峡幅降低,主波宽度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增加,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比值增大.低切速全血粘度升高,红细胞电泳率增快(P<0.05~0.001),且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部分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以上说明综合分析和观测能更全面地阐述弱脉机理。  相似文献   

11.
运用3 MX—1型三头脉象换能器及脉象实验装置。摸拟手指"三部九候"切脉方法,观察并分析62例慢性胃炎患者脉图,并以20例健康者脉图作对照。结果表明:患者组与健康组均以弦脉为主,其中脾胃气虚型,脉形多弦而弱,右关脉力明显减弱;阴虚内热型多见滑脉,左手三部脉力偏弱;湿困脾胃型脉形弦、平而缓、右关部脉力增强;肝郁气滞型的脉形弦,二关部脉力增强。脉形、脉力、脉位的变化与临床辨证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数字化脉诊属性特征,建立BD-SZ便携式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亚健康辨识系统。方法:采用BD-SZ便携式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对295例在校大学生在最适取脉压下同步采集压力脉图、Ⅱ导心电图及指端光电容积脉搏波,对其中168例亚健康状态者进行脉诊分析。结果:其中脉弦76例,脉弱14例,脉数28例,脉实5例,脉迟脉弱9例,脉迟11例,脉滑25例;对亚健康组和健康组脉图参数的统计学分析表明,亚健康组压力脉图特征弦变、数变和滑变的几率显著增大。结论:亚健康状态人群脉图多呈弦紧状态。  相似文献   

13.
陈涛  陈茂华  梁嵘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36-1238
运用中医医案OLAP系统,对4400例名医医案的脉象进行概率统计及与病因病机、病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脉象中复脉的出现频率要远大于单脉.两者之比为4.27:1.在单脉病案中以细脉、弦脉、数脉、沉脉、滑脉、弱脉、浮脉、濡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复脉病案中则以沉细脉、弦滑脉、弦数脉出现的次数较多;迟脉不是寒证主脉;数脉在外感病中也主风证;虚证多细脉;弦脉为肝胆病的主脉,且湿热为患亦多见.  相似文献   

14.
血液的生成、转化等生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循环体系。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具有生成血液的作用;脾主生血统血,具有生化、统摄血液的作用;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肾藏精,为气血津液最根本的来源,且具有固摄血液的作用。任一脏器功能紊乱均有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生成减少、丢失等病理环节的出现,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容量的减少,故贫血的产生与心、脾、肝、肾关系密切。"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在古今脉学成果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的脉学体系。根据"系统辨证脉学"分析可知,贫血多具有稀、滑、细、弱、沉的脉象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数、疾、迟、损、败、弦、紧、涩、细、弱、微、洪、大、散、芤、促、结、代等18种脉的脉象和脉图变化特征,及其在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肺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为临床“诊脉识病”“凭脉辨证”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113例学龄儿童脉图与心血管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脉图和心阻抗血流图无创检测法,观察113例学龄儿童的心脏与血管的功能,并与79例健康青年比较。发现学龄儿童主波(h_1)显著低于对照组,潮波相对高度h_3/h_1和降中峡相对高度h~4/h_1较高,最佳取法压力(P)较低,相似于文献所载之成人细脉、浮脉兼弦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平均顺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学龄儿童心血管功能明显弱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7.
王润鹏  王明炯 《河南中医》2022,(12):1797-1799
康平本《伤寒论》在桂枝汤证“阳浮而阴弱”前加了一个“脉”字,《脉经》认为,“弱则无血,弱则有热”“弱则为悸”“弱为虚,为悸”“弱则血不足,必弱为虚”“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可知弱脉的病机为无血、有热、血不足、阳气不足,故桂枝汤证隐藏症状还有“短气、悸、项强头眩”。桂枝汤证有汗与否,当看外感内伤。外感之桂枝汤证出现弱脉,为外感风邪,津液开泄,使脉道中的津血减少所致。内伤之桂枝汤证病机为脾胃气弱,生化无力,津液虚少,故可能出现由于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所导致的无汗。因此,桂枝汤证也可以无汗。《伤寒论》认为:“若其人脉浮紧……不可与之也。”“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小便数为肾与膀胱虚,有客热扰之,为桂枝汤的禁忌证。故桂枝汤的禁忌证有“脉浮紧”“下焦精血不足”与“小便数”。  相似文献   

18.
怪脉解索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继增  金栋 《河北中医》2004,26(7):545-546
怪脉系中医28种病脉以外的危重脉象,临床表现复杂,切诊难度较大,其出现往往代表脏腑之气衰竭,甚至为死亡征兆,故又有真脏脉、败脉、绝脉、死脉等称谓。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怪脉实际上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表现,通过心电图可确诊。现今看来,决非均为不治之病证,有的可治愈或得到暂时控制而延缓生命,如解索脉病证则是其  相似文献   

19.
介绍唐蜀华教授临证诊脉要点.他认为,诊脉操作要把握七要素: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脉势;凭脉辨证需要综合四诊、权衡轻重取舍;心血管疾病诊治尤需继承发掘脉诊特色;传统脉象定义概念需明确详细,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现代中医发展脉诊需与现代科技融合.  相似文献   

20.
单部脉数的论述首见于《脉经》,此后众多医籍亦有论述。在寸口脉诊中,寸、关、尺三部脉率应为一致,为何会出现“单部脉数”的脉象?对此鲜有医家进行探讨。故本文从“脉势”与“病机”两个角度进行探微。从“脉势”理解,认为“至数”与“脉势”均是构成数脉脉象的基本要素,而“脉势”是判断单部脉数的决定因素;从“病机”理解,认为单部脉数之脉象揭示了疾病的病位病机,是为了更好地辨证论治。然而在临床中察觉到单部脉数时,应脉、症相结合判断病位病机,做到“当随其部而察其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