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方证对应的临床疗效,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观察冠心病心绞痛方证对应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各44例,按照随机、双盲、双模拟的设计方法,以血府逐瘀胶囊和生脉胶囊分别给予方证对应与方证不对应干预治疗4周。观察每组患者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改善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绞痛总有效率方面,两证各自及总体方证对应组与不对应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血瘀证方证对应组在降低hs-CRP、Hcy、ET、MPO、MMP9优于方证不对应组(P<0.05),气阴两虚证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治疗后在BNP、PAF、PAG的改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疗效与方证对应的程度密切相关,方证对应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部分理化指标方面优于方证不对应组,提示方证对应取得疗效可能有其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方剂与证候的关系,阐明方剂疗效的基础,在病证结合基础上,观察方证对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瘀证31例,以区组随机法分为两组,方证对应治疗组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方证不对应治疗组给予生脉Ⅱ号口服液.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证32例,亦以区组随机法分为两组,方证对应治疗组给予生脉Ⅱ号口服液,方证不对应治疗组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结果:方证对应治疗不仅能改善临床证候,对客观指标也有改善作用,效果优于方证不对应治疗.结论:临床疗效取决于方证对应程度,方证对应的临床疗效可能与方与证的作用靶点有关.  相似文献   

3.
通冠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冠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特征。方法: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8例,分为通冠胶囊治疗组34例和复方丹参片对照组24例,疗程8周。结果:通冠胶囊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硝酸甘油消耗量、中医证候好转、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所需时间和诱发ST段下降所需运动量以及运动耐量提高等均显著性优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P<0.05)。结论:通冠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有效治疗心绞痛发作,并且有效改善气虚血瘀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4.
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方证对应的临床意义与理论意义。方法:从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入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将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方证对应与方证不对应组,用血府逐瘀汤及生脉散进行交叉干预。结果:①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血瘀证、方证对应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5%、50%、75%;方证不对应组分别为0、26.66%、26.66%;气阴两虚组方证对应组分别为18.75%、56.25%及75%,方证不对应组分别为0、31.25%及31.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心绞痛疗效、心电图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方证对应组优于方证不对应组;③血液流变学检查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两组内皮素、NO、t-P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临床疗效取决于方证对应程度,方证对应与方剂配伍相关,阐明方证关系是方证深入研究的关键,客观指标改善与方剂针对的治则性质有关,方证对应疗效及药物作用方式有关,寻找方对证契合点及方对病的靶点,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方证对应的临床意义与理论意义。方法:从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入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将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方证对应与方证不对应组,用血府逐瘀汤及生脉散进行交叉干预。结果:①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血瘀证、方证对应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5%、50%、75%;方证不对应组分别为0、26.66%、26.66%;气阴两虚组方证对应组分别为18.75%、56.25%及75%,方证不对应组分别为0、31.25%及31.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心绞痛疗效、心电图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方证对应组优于方证不对应组;③血液流变学检查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两组内皮素、NO、t-P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临床疗效取决于方证对应程度,方证对应与方剂配伍相关,阐明方证关系是方证深入研究的关键,客观指标改善与方剂针对的治则性质有关,方证对应疗效及药物作用方式有关,寻找方对证契合点及方对病的靶点,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脉介入前后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研究观察表,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从冠脉介入术前到术后1、4、12周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术前-术后12周)最多见的中医证候;术后4周内,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证)不断减少,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不断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实证可再次升高并重新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术后4周和术后12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虚实证候转化的关键时期。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虚实证候处于复杂的动态演变之中,各时点气虚血瘀证分布最多,益气活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对1 06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69个症状进行分类研究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方法:在五家医院多中心、大样本收集1 06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记录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结果:运用聚类的方法把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69个症状聚成6类,经中医专家辨证第1类心肾阴阳俱虚、第2类气虚血瘀、第3类肝气郁结、第4类脾气虚弱、第5类痰瘀互阻、第6类气虚。应用对应相关分析方法得出血瘀和痰浊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依次为气虚和血瘀,气虚和痰浊,气虚和肝虚,气虚和阴虚等关系较紧密。从图表可知气虚、血瘀和痰浊位于所有症状和证候的中心,初步推断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结论: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此外再兼加阴虚、肝虚可以覆盖85%以上的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益心康泰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康泰胶囊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血脂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血脂TG、TC、LDL下降程度以及HDL升高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康泰胶囊可明显减轻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血脂异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生脉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生脉胶囊,疗程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脂、CRP、心电图、观察血瘀证候。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同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差异,血瘀症状、HDL-C、CRP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生脉胶囊可缓解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血瘀证候和血脂状况,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益心通脉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06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给予益心通脉颗粒,对照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均连续服用4周。观察比较两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改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临床不良反应。结果: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1.1%和75.1%;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9.6%和41.5%;硝酸甘油停减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7%和88.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7%和86.8%;以上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方面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确的不良反应。结论:益心通脉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安全有效,与通心络胶囊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11.
参芍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类中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参芍胶囊(由人参、白芍、丹参、红花等组成)口服,对照组20例用地奥心血康胶囊口服。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症状体征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脂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参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2.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民 《陕西中医》2011,32(6):664-665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对照组予复方丹参片口服,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以及中医证候计分的改善情况。结果:①在心绞痛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心电图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中医证状计分方面组内、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疗效确切,能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血通胶囊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12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安慰剂,治疗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心血通胶囊。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的时间方面,治疗组明显早于对照组;从治疗后3月起,治疗组的胸闷积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绞痛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心血通胶囊显著改善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减少心绞痛复发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方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双抗)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治疗组为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治疗的5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门诊服用双抗西药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 mg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日75 mg口服)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50例。治疗组在服用双抗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每日1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3个月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及血瘀证评分,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随访时消化道不良反应例数及积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个月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或P0.01);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增高(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后、6个月随访时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减少(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方联合双抗西药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双抗西药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痛宁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痉挛(CAS)阳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4例CAS阳虚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服用心痛宁胶囊每次5粒,日3次;对照组口服盐酸贝尼地平4 mg,日1次.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变化.结果:两组临床证候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痛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患者症状及证候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加服益心舒胶囊,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医证候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改善患者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尤其针对属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患者,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时敏  么传为  睢勇  虞君 《新中医》2018,50(9):182-18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贴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活血贴穴位贴敷,疗程共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心绞痛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心绞痛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总显效率治疗组为70.00%,对照组为3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总显效率治疗组为66.67%,对照组为3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贴穴位贴敷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证候特点及差异性。方法:首先对202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表的填写,然后分别从症状指标描述、证候特点及相关性分析3个方面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证候规律及差异性。结果:(1)血瘀、气虚是心绞痛证候最主要的证素,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瘀更为突出,气虚相对较少,经X2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不稳定型心绞痛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阳虚寒凝痰浊偏热血瘀阴虚,而气虚与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相关强度较高。结论:稳定型心绞痛多气虚等本虚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多血瘀、痰浊、气滞、寒凝、阳虚,多为实邪为患。  相似文献   

19.
周波 《中医药导报》2011,17(2):21-23
目的:观察心痛灵Ⅲ号方对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气虚痰凝血瘀肝郁证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的疗效,以及探讨它对血脂﹑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将纳入对象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痛灵Ⅲ号方.疗程为4周.结果:心痛灵Ⅲ号方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血...  相似文献   

20.
胸痹(冠心病)证候演变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482例胸痹(冠心病)病人进行临床跟踪,调查证候的分布、组合形式及证候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胸痹证候分布广泛,临床以心气虚、心阳虚、痰浊、血瘀为多,分别占初诊的42.74%、39.42%、85.27%、74.69%,证候常相兼出现,可单见1证,也有6证并见,初诊平均3证以上并见,虚、痰、瘀、郁、滞在胸痹的发病过程中经常发生,并且互化.证候也是动态变化的,治疗后4周、8周,2证组合迅速增多,由13.28%增加到20.90%;3证、4证保持恒定;5证组合明显减少,由14.73%降到4.96%,说明临床病情复杂,证候错杂多见.随着治疗,病情得以缓解,证候组合逐渐简单化,本质矛盾逐渐显露.2证组合和3证组合常反映其证候复杂性的实质,多为阳虚血瘀证,阳虚痰阻证,阳虚痰阻血瘀证.证明心阳虚证、痰浊证、血瘀证等证候一经出现,往往贯穿疾病的始终,是胸痹主要证候,而寒凝证、气滞证、热郁证等为继发证候,构成了胸痹辨证施治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