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为掌握与研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和特征,现将我区1986年一1995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及特征分析如下。1材料来源材料为我区防疫站10年间掌握的疫情资料。2流行规律与特征2.11986年~1995年发病频率及规律:我区病毒性肝炎未发生大的区域流行,均呈散在发生,从疫情资料看,10年间共发生肝炎462例,1986年发病率最低为4513%/10万,最高是1990年,发病率为6776/10万;从1991年~1995年发病构维持在一般发病水平。2.2季节特征(见表2)份的关系:2.3年龄分布:(见表3)从…  相似文献   

2.
WHO提出2000年在全球消灭由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例,中国要在1995年消灭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脊灰病例,而我省是全国首批“无脊灰区”之一,据疫情资料,我省1987年发病20例,1988年—1991年无病例报告,从1992年...  相似文献   

3.
报告南通市崇川区1955-1994年40年脊髓灰质炎流行情况分析,本区平均发病率为2.85%/10^5,其中1977,1978,1981-1994年有16年无脊灰病例报告;4岁以下儿童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3.30%,1992,1993年开展强化免疫,服苗率均达95%以上;1993年开展AFP监测,确认无脊灰病例漏报。分析认为,为达到1995年消灭脊灰的目标,当前尤应加强对市我流动人口的计算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县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流行规律,为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成县1968~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麻疹发病的集中时点和流行高峰期。结果:麻疹疫苗使用前阶段、预防接种阶段年、计划免疫阶段和计划免疫巩固阶段麻疹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02.7/10万、71.8/10万、18.2,10万、24.5/10万。麻疹发病呈现以下特征,城镇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P〈0.01),麻疹流行季节明显推迟;在计划免疫及巩固阶段学龄前儿童发病下降,学龄期儿童发病上升,发病以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为主,但发病年龄有向大年龄组和低年龄组(〈1岁)两个方向推移的趋势。结论:①随着计划免疫的实施和不断发展,麻疹流行得到有效控制。②麻疹的流行规律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城镇发病高于农村,发病季节高峰后移,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主,人群分布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发病形式以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新的流行规律。③麻疹控制策略,一是巩固和提高MV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二是要健全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三是开展强化免疫工作,四是要加强计划免疫管理。  相似文献   

5.
海东地区1992~1993年脊髓灰质炎流行情况分析青海省海东地区卫生防疫站王有义我区1987年发生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流行后。间隔4年,又于1992和1993年连续发生局部地区脊灰爆发流行。虽经连续三年进行了六轮强化免疫活动维持了较高免疫率,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宁波市麻疹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 对宁波市1999~2001年麻疹疫情资料的统计分析和采集麻疹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捕捉法检测麻疹则抗体。结果 流行强度明显减弱,年平均发病率为1.65/10万;流行季节明显,3~5月为发病高峰期,但比麻疹疫苗使用前推迟约2个月;发病年龄较计划免疫之前有明显后移现象,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仍存在地区不平衡;15岁以下儿童麻疹病例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40、85%和20.95%;检测557例麻疹病人,则抗体阳性率达74.69%。结论 建议加强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管理,以达到控制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林口县十年间麻疹流行的原因。方法 对林口县10年麻疹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我县1997—2005年麻疹疫情一直呈散发状态,2006年麻疹出现局部爆发;且病例年龄向两端集中发病的现象;麻疹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5月份是发病的高发季节;爆发点均处于林口县中心乡镇。结论 通过分析林口县10年的麻疹发病情况,特别针对2006年麻疹疫情所暴露的问题,今后应注意的是本次麻疹的局部爆发原因初步认为是由医院内感染引起的麻疹爆发流行,医疗单位消毒隔离措施不完善,对传染源缺乏管理,使易感人群发病。提示我们在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的同时应关注〈8月龄和〉15岁人群的免疫状况,抓好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做好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颖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4):122-123
目的了解本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7年网络直报系统归属为辖区内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07年本区共报告手足121病519例,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发病比为1.93:1;外来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地人口。发病有明显季节性,3月开始上升,6月达高峰,7月下降,8月高峰结束。年龄分布以2。5岁为主,占总疫情的71.29%;职业分布与年龄分布一致,幼托儿童与散居儿童发病比为2.50:1,幼托儿童发病数本地人口多于外来人口,散居儿童发病数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男女性别之比1.29:1。结论加强疾病监测、开展危险因素分析,流行季节加大对托幼、小学、流动人口集聚地等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沧市云县2011至2015年麻疹疫情史况、近年流行特征和人群免疫水平现况,分析近几年流行原因,为制定本地区麻疹消除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云县2011年至2015年麻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疹3~6月为季节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岁以下,多数病例未接种麻疹疫苗,特别是流动儿童接种率低。结论加强常规免疫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推行麻疹强化,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是消除。  相似文献   

10.
湛江市2003~2005年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湛江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探讨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和纳入常规免疫对乙脑疫情的控制效果。方法2003年乙脑流行时对6月~10岁儿童采取突击应急接种方案,2004年起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按程序8月龄,18,24月龄和6岁各接种1剂。并对2003~2005年乙脑疫情流行病学资料中2003年乙脑流行时的应急接种和2004年起的纳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控制乙脑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湛汪市2003~2005年共发生乙脑118例,发病率逐年下降。每年5—7月流行,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高峰;年龄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以4—6岁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6.61%;地区分布为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结论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及纳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后。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显示应急接种和常规免疫对乙脑疫情的控制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1.
周霓 《中国热带医学》2006,6(2):377-378
目的 了解汕头市中心医院传染病患者的分布情况,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为制定合理的消毒隔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于2004年7月1日-2005年6月30日期间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传染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1957例传染病患者中,乙类传染病l863例,丙类传染病94例;主要的传染病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居第一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居第二位;二、三季度病例数较多。结论 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是本地区主要传染病,应将其作为防治工作的重点;其次是应根据其病种、传播途径和季节分布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7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34/10万、0.50/10万和0.53/10万.在辖区大部分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沙头街道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的47.06%(8/17).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以冬、春季发病较为集中,1-4月发病11例,占总发病人数64.7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2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5岁以上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发病为主;无明显的职业分布特征.结论 深圳福田区流行性出血热以散发为主,近三年病例数有增高趋势,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平山县肺结核发病状况及流行特点,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平山县2007-2012年登记的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山县2007-2012年肺结核年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报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954例中,因症就诊发现率高于综合医院转诊发现率,分别为50.56%和28.61%。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15-24岁的病例最多;农民、学生、工人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92.58%,其中农民病例最多占78.81%;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月份和6月份出现2个小高峰。结论平山县肺结核发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应加强与综合医院的合作,同时对高发人群重点展开结核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郑州市2008~ 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科学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资料.结果 郑州市2008~ 2013年共报告54例乙脑病例,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死亡率0.002/10万,发病呈散在发生.结论 免疫空白致乙脑病例的发病波动,加强儿童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及时消除免疫空白,同时强化流动人口及计划外人口的预防接种管理,增强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996-2007年松桃县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分析松桃县12年间传染病发病率、发病病种变化和发病顺位。结果12年间松桃县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8种20515例,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274.94/10万;死亡212例,年平均死亡率为2.84/10万;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肺结核、痢疾、麻疹、伤寒、乙肝(丙肝)和肝炎(甲肝、未分型)6种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93.35%;狂犬病死亡居传染病死亡的第一位。结论1996-2007年松桃县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肺结核、痢疾、麻疹、伤寒、乙肝(丙肝)和肝炎(甲肝、未分型)是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病种,狂犬病死亡是传染病死亡的主要病种,应积极做好相应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奉化市1955—2004年传染病的发病和病谱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50年传染病发病资料,计算各年代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析不同年代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趋势。结果50年间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下降91.60%、99.24%和91.23%。呼吸道、肠道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96。14%、87.54%和99.44%。血源及性传播性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了35.13%,其构成比达48.22%。淋病、乙肝和肺结核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2.98/10万、51.48/10万和46.88/10万。疫苗针对的传染病被有效控制。HIV/AIDS、霍乱O139和大肠杆菌O157:H7等病例不断发生。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持续上升,肠道传染病居高不下,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已成为奉化市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0-2009年红安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红安县2000-2009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发病病种变化以及发病顺位。结果 2000-2009年红安县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88.82/10万;死亡31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47/10万;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呈前升后降趋势,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和性传播传染病上升幅度较快。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二者占发病总数的91.03%。结论 2000~2009年红安县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呈前升后降趋势。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麻疹、淋病是红安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病种,应重点做好相应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某部队肠道传染病发病规律,探讨肠道传染病发病因素。方法对上报军区疾控中心的肠道传染病疫情报卡、肠道传染病住院病人的病案首页、肠道传染病疫情处理的调查报告等资料整理统计后作分析。结果1992~2001年共报告了3612例肠道传染病,主要是以细菌性痢疾(32.40%)、甲肝(26.80%)、伤寒(14.34%)、感染性腹泻(7.34%)为主,肠道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40.13%。在1988~2002.4期间处理肠道传染病疫情15起,其中水型暴发9起,食物型暴发6起。结论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发生变化,提示新发肠道传染病的出现应引起重视;防治措施是供水系统要科学改造,饮食、饮水制度要落实,加强卫生指导和监测。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84年1月至1987年12月围产儿死亡206例,围产期死亡率17.7‰。尸解168例,尸解率81.6%,临床诊断与尸解符合率为90.47%。死亡原因依次为低氧、畸形,肺部疾患,低体重儿,本组臀位产分娩围产儿死亡率较自然产高18倍,说明早期纠正胎位,适度放宽剖宫产指征,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30例死产中,畸形10例,其中神经管畸形占50%,说明妊娠16周后,常规超声波筛查神经管畸形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狂犬病近10年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订狂犬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0年广东省平远县、福建省武平县、江西省寻乌县传染病疫情资料、狂犬病个案资料和狂犬病疫点调查处理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001-2010年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共报告狂犬病例4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53/10万.常年散发,秋季发病较多(占40%).发病地区以农村为主,农民和农村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5∶1),40~70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占62.5%).头面部咬伤的潜伏期短,下肢咬伤的潜伏期较长.83.3%的病例未进行规范伤口处理,87.5%的病例未进行免疫接种.结论 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狂犬病疫情较为严重,农村群众防病意识差、暴露后未进行规范伤口处理和未注射狂犬疫苗是导致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