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究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多尼培南(doripenem,DOR)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其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LasR、RhlR、PqsA、PqsE、PqsR表达量的影响。方法: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30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和多尼培南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minimal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BIC);活菌计数法绘制多尼培南对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杀菌曲线;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 (real-time PCR)法测定多尼培南对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的29株(97%)形成生物被膜;多尼培南具有较强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和生物被膜抑制活性,MICR为0.5~1μg·mL-1,MBICR为1~4μg·mL-1;显著下调LasR、RhlR、PqsA、PqsE、PqsR的表达量。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生物被膜形成率,多尼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QS系统相关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片星、异帕米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联合效应,探讨磷霉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模型,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经不同剂量的两类药物单用与联合作用处理后的PAO1生物被膜结构,对其形态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扫描电镜的形态学结果显示,PAO1细菌呈杆状,为浓厚的粘液样物质紧密包绕,聚集成团,菌体之间相互粘连,生物被膜形态完整。经不同浓度的磷霉素、阿米卡星、异帕米星、磷霉素+阿米卡星、磷霉素+异帕米星处理后,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细菌数减少,聚集程度降低,细菌间粘液状物显著减少。磷霉素+阿米卡星和磷霉素+异帕米星联用的抑制被膜形成作用基本相似,磷霉素的抑制被膜形成作用较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差,联药组的抑制被膜形成作用较单药组显著。结论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克拉霉素和环丙沙星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法培养细菌生物被膜,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银染法快速鉴定细菌生物被膜,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结果:1/16、1/4MIC克拉霉素可显著增加1/4、1/2MIC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菌活性。结论:克拉霉素与环丙沙星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溶液稀释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联合药敏试验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46.88 mg.mL-1(稀释度1∶32)和375 mg.mL-1(稀释度为1∶4);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0.25和1 U.mL-1;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FIC指数均是0.56。结论双黄连口服液联用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均呈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实验研究了罗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合成的抑制及其与亚胺培南的抗菌增效作用。方法色氨酸法测定多糖蛋白复合物(GLX);噻唑兰法测定活菌数。结果1/16MIC、1/4MIC的罗红霉素可以显著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多糖蛋白复合物的合成。1/16MIC、1/4MIC的罗红霉素可以显著增强1/4MIC,1/2MIC及1MIC的亚胺培南对生物被膜细菌的抑菌活性。结论罗红霉素本身对铜绿假单胞菌并无抑菌活性而可以抑制多糖蛋白复合物的合成,显示罗红霉素能提高亚胺培南对生物被膜的渗透从而增强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5,(14):1939-1941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伤口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并探讨亚抑菌浓度莫匹罗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30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菌落计数法分析亚抑菌浓度(1/4 MIC)莫匹罗星对铜绿假单胞菌黏附性的影响,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亚抑菌浓度莫匹罗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我院临床烧伤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莫匹罗星、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的敏感性较高。亚抑菌浓度莫匹罗星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性和生物膜形成均有抑制作用。结论:莫匹罗星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但其抑制程度具有菌株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模式菌,研究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测定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抑制活性,采用qRT-PCR测试其对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下调作用,并评估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保护活性。结果 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均是并显著下调PAO1中10个已知的受群体感应系统正调控的基因。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具有良好的体内保护活性,其中化合物SIIA-MA2对急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化合物SIIA-MA4对慢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结论 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SIIA-MA2和SIIA-MA4通过抑制PAO1群体感应系统发挥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克拉霉素和氟罗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 (PA)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的呼吸道PA7株 ,用平板法培养细菌生物被膜 ,银染色法鉴定 ;微量稀释法检测克拉霉素和氟罗沙星对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噻唑兰法测定活菌数 ;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PA粘附性的影响。结果 :1/16MIC、1/4MIC克拉霉素可减少细菌对硅胶膜粘附(P<0 05) ,且可显著增强1/4MIC、1/2MIC的氟罗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菌活性 (F=20 193 ,P<0 01)。结论 :克拉霉素与氟罗沙星联合应用对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呈抗菌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异帕米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联合效应,探讨磷霉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模型,应用银染法快速鉴定法观察经不同剂量的两类药物单用与联合作用处理后的PAO1生物被膜结构,对其形态学进行描述,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银染法快速鉴定的形态学结果显示,PAO1生物被膜上分布着浓密黑染交织物质,其间隙中聚集着短杆状细菌体;同一剂量下,联药组的黑染交织物较单药组少;磷霉素分别与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联用时的抑制被膜形成作用基本相似。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的分析显示,平均光密度值随着药物的剂量增大而逐渐减小,联药组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低于单药组的平均光密度值(P<0.05)。结论:研究发现,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志云 《海峡药学》2008,20(1):50-51
目的选择正确的方法降低丁硼乳膏中的抑菌成分,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与可信性。方法细菌、霉菌及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用培养基稀释法、铜绿假单胞菌用常规法。结果经试验结果得出,细菌、霉菌及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检查;铜绿假单胞菌可采用常规法检查。结论用培养基稀释法检查丁硼乳膏中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用常规法检查丁硼乳膏中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克拉霉素和头孢硫脒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和头孢硫脒对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呼吸道PA7株,用平板法培养细菌生物被膜,银染色法鉴定;微量稀释法检测克拉霉素和头孢硫脒对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噻唑兰法鉴定活菌数;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PA粘附性影响。结果1/16MIC、1/4MIC克拉霉素可减少细菌对硅胶膜粘附(P<0.05),且可显著增强1/4MIC、1/2MIC的头孢硫脒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菌活性(F=20.193,P<0.01)。结论克拉霉素与头孢硫脒联合应用对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呈抗菌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异帕米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联合效应,探讨磷霉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应用活菌计数法观察经不同剂量的两类药物单用与联合作用处理后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活菌数量,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联药组处理的生物被膜内活菌数较单药组显著下降,表明磷霉素与阿米卡星/异帕米星二者联合应用后,生物被膜的形成被抑制,存活细菌数量显著减少。结论研究发现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PA)PAO1野生型及其PAO1 lasI rhlI、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生物膜的作用。方法:(1)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及其PAO1 lasI rhlI和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2)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PAO1 lasI rhlI和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生物膜培养7d后,用美罗培南26 mg·L~(-1)作用24h,然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变化。结果:(1)美罗培南对PAO1野生型、PAO1 lasl rhlI基因缺陷型和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3种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MIC均为1mg·L~(-1),MBC均为2 mg·L~(-1)。(2)7 d后PAO1野生型和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铜绿假单胞菌都可形成较厚、有孔状通道的生物膜,PAO1 lasl rhlI基因缺陷型形成明显稀薄的早期生物膜结构;经过美罗培南作用后,PAO1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结构明显稀薄,而PAO1 lasI rhlI、PAO1 IasR rhlR基因缺陷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结构基本被破坏。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las、rhl基因可影响其生物膜的形成及生物膜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皂角刺提取物体外抑菌杀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建建  时鹏  黄涛  张凯  吴大畅 《医药导报》2013,32(3):300-302
目的探讨皂角刺提取物对实验室常见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杀菌作用。方法制备不同溶剂不同浓度的皂角刺提取物,采用滤纸片法测其抑菌杀菌作用,二倍稀释法测其最低抑菌浓度。结果皂角刺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念珠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杀菌作用不明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皂角刺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0 mg.mL-1;皂角刺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 mg.mL-1。结论不同溶剂、不同浓度的皂角刺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以铜绿假单胞菌模式菌株PAO1为研究对象,研究抗结核药物D-环丝氨酸通过靶向抑制病原菌群体感应 (quorum-sensing,QS)系统实现抑制病原菌毒力发挥的新应用潜力。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D-环丝氨酸处理铜绿假单胞菌,通过 系列表型实验结合荧光定量PCR以评估D-环丝氨酸对群体感应所调节的毒力因子和相应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利用秀丽隐杆线虫 感染模型评估D-环丝氨酸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抑制的体内活性。结果 D-环丝氨酸表现出良好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绿脓菌 素以及蛋白水解酶抑制活性,显著抑制了QS系统调控基因和下游功能基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显著提高秀丽隐杆线虫在铜绿假单 胞菌感染过程的存活率。结论 D-环丝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有望开发成功的抗生素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月矾中空栓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2倍稀释法测定月矾中空栓及月矾普通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月矾中空栓剂和月矾普通栓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余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中空栓剂与普通栓剂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无明显差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效力提高1倍左右,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力提高4倍左右。结论月矾中空栓剂和月矾普通栓对4种实验菌均有抑菌作用,中空栓剂的抑菌作用优于普通栓剂。  相似文献   

17.
羧甲基壳聚糖银的合成及抑菌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研究羧甲基壳聚糖银的合成方法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变形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对壳聚糖经化学修饰后的衍生物进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用稀释法和凹环法对烧伤常见的病原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修饰后的衍生物经红外图谱分析表明 ,壳聚糖已被氯乙酸所修饰。羧甲基壳聚糖银对浓度均为 10 4 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为 88%、80 .2 %和 75 .3%。羧甲基壳聚糖银和AgNO3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相同 ,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则前者低于后者。结论羧甲基壳聚糖银对烧伤感染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它可作为一种新型的预防、治疗烧伤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定量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法 采用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建立生物被膜定量检测法,用该法对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分析.结果 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定量检测.在所检测的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6株(82.1%)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其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弱者为16株(28.6%),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者为30株(53.6%);10株菌(17.9%)不能形成生物被膜.结论 绝大多数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半数以上菌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9.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形成的感染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群体感应是细菌密度依赖的群体调控行为.细菌利用可扩散的信号分子监控周围同种或异种细菌的密度,调控特定基因的适时、协同表达.群体感应系统参与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备受关注.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可阐明该菌的群体行为调控机制及致病机制,由此研发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剂,对缓解该菌的耐药并根除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 QS)是一种微生物细胞与细胞间的交流系统。铜绿假单胞菌是该系统的典型代表,可调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形成生物膜、产生毒力因子,并且减弱宿主的免疫应答。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 QSIs)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前提下可降低细菌的毒性,且增强细菌生物膜对抗生素治疗的敏感性,这些特点使QSIs成为目前抗感染领域的研发热点。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及QSI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