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探究新生儿护理中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06~2022-05共7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比较新生儿出生后4h内不同时间节点的体温变化,比较新生儿出生1h内、4~5h啼哭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刚出生时体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1、2、3、4h内体温相比,试验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4h体温均高于出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1h内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4~5h内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4~5h啼哭次数与啼哭持续时间均比出生1h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方案,对新生儿出生后体温提升有促进作用,可以减少新生儿啼哭次数及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产科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并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22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1例.对照组在新生儿娩出并与产妇一同返回病房后,予常规新生儿护理;试验组则在新生儿娩出并与产妇一同返回病房后,将新生儿裸露并俯卧于产妇胸... 相似文献
3.
5.
6.
目的 总结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该院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观察其疗效.结果 有效地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产妇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和观察,提高满意度.结论 通过对母婴同室新生儿的系统护理,保障新生儿安全及提高产科质量很有成效. 相似文献
7.
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婴同室是产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母亲和婴儿频繁接触,增加母子问的感情,提高母亲护理婴儿及哺乳能力。作为产科护士,必须懂得如何观察与护理新生儿。一方面,通过全面整体的观察与评估新生儿目前情况,及时发现潜在因素,做好预防,减少并发症。另一方面,通过对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解决疑问,保证母婴平安,密切医患关系,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现将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1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1.1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正常体温36.0—37.0℃。体温低的原因有早产儿、低体重儿、室温低。体温高的原因有室温高、保暖过度、脱水。母婴同室温度应维持在20~22℃为宜,湿度50%。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从封闭式的婴儿室转变为在产妇及家属直视下的开放式母婴同室,是产科的一项重要改革。由于产妇和家属对婴儿感情的特别投入,婴儿的细微变化成为她们关注的热点,因此也为我们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我院2002年2~8月在我院出生的正常分娩新生儿的护理进行了剖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作用与影响.方法 选取78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和母婴床旁护理,观察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母乳分泌时间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与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率明显较高,母乳分泌时间明显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合适的新生儿护理模式。方法:选择2005年3月住院分娩的79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护士以照顾者角色为主的传统护理模式;选择2005年4月住院分娩的76例产妇为实验组,采用护士以照顾者与教育者角色兼顾的具有人性化的改良式护理模式。结果:实验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除沐浴外)掌握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新生儿护理模式优于传统模式,更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指导模式在高危产妇孕期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本社区孕检门诊确诊高危产妇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家庭护理指导和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妊娠期不良心理及妊娠结局.结果 干预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比62.22%,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HAMA、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HAMA、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3.5±2.9)比(17.6±3.4),(13.8±2.5)比(18.3±3.9),P<0.05].干预组患者早产、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比22.22%、2.22%比20.00%、6.67%比26.67%,P<0.05).结论 家庭护理指导模式在高危产妇孕期保健中实施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减轻不良情绪,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观察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儿采取早期观察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采取传统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护理措施下的胆红素指数、退黄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发现,实验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胆红素指数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退黄所需时间(5.2±1.2)d短于对照组所需时间(9.6±1.6)d,实验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84.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00%,数据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观察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生理性黄疸恢复的有效率,缩短患儿的退黄时间,可以更好地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指数,避免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108例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分析新生儿黄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结果:108例新生儿黄疸均找出原因,及时治疗,防止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结论:加强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护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刺激反应的效果,为新生儿疼痛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选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PASS)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疼痛刺激后1min和5min的疼痛评分。结果:干预组的疼痛评分在刺激后1、5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对疼痛刺激敏感,应重视应用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疼痛进行有效、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减少疼痛所致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窒息168例急救复苏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及护理。方法:对1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按复苏指南进行急救复苏与护理。结果:经及时抢救与细心护理,痊愈出院150例,好转出院7例,转院5例,死亡6例。结论:新生儿窒息抢救是否成功取决于快速正确的评估、恰当的护理、娴熟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的护理,分秒必争的抢救和医护紧密配合是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产妇发生尿潴留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具有尿潴留倾向的158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9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79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经过护理干预后产后1∽3、3∽6 h排尿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为1.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32%(P〈0.05),发生尿潴留的主要因素有潜伏期延长、精神因素、胎膜早破、头位异常或头盆不称及宫缩不协调。结论加强产妇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产前、产时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换血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5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换血疗法,外周静脉输血,外周动脉抽血,均用输液泵控制,速度200~240ml/h。置辐射台上保暖,在换血的过程同时给予光疗。结果 35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在换血前为(552±101.2)μmol/L,换血后为(250.3±75.4)μ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红素换出率54.7%。结论输液泵控制的外周动静脉换血法简单、实用、安全,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优良的护理对提高换血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母婴分离产妇1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乳房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泌乳量及乳房肿胀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产妇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早于对照组,第1、2、3、4天的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d内研究组乳房肿胀发生率为13.75%,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2,P<0.05).两组均随访1个月,研究组母乳喂养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6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0,P<0.05).结论 乳房护理干预可加快母婴分离产妇的泌乳时间,增加乳汁分泌量,减轻乳房肿胀,保证母乳的顺利喂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