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彩青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0):789-79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8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断、治疗经验。结果:病变位于腱膜前2例,位于腹直肌10例,位于腹外斜肌或腹横肌5例,另有1例局限于腹股沟处,本组无累及腹膜及盆腔脏器患者。行聚丙烯网片修补或皮瓣移植修补5例。术后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及切口疝等并发症。随访6~1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多局限于腹壁肌层,较少累及腹膜和盆腔。手术切除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预后。方法分析1987年1月~2008年3月入住我院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随访资料。结果23例患者平均34.5岁,22例有剖宫产史,1例有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史;18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1例病灶位于肌层,3例病灶位于筋膜下至腹膜外脂肪,1例从皮下脂肪层深达腹膜并同膀胱粘连;23例患者均表现与月经相关的局部疼痛、包块、或皮下出血;全部患者均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术后无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有剖宫手术史的育龄女性,病灶多位于皮下脂肪层内;表现与月经相关的症状及体征,局部病灶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灶位于皮下8例,位于腹直肌筋膜前鞘6例,达肌层4例,侵犯腹膜1例,侵及子宫切口瘢痕1例.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以患者体征为主,B超协助诊断,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手术切除病灶,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剖宫产术时腹壁切口的保护,避免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6月~4年,病灶位于皮下3例,肌层3例,2例侵入筋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手术切除是腹壁切口内异症最佳治疗方式。剖宫产手术应减少宫腔操作,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建议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0月~2012年8月经手术治疗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30例,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例病灶累及腹膜,5例累及肌层,14例累及腹肌前鞘。行异位病灶切除手术,手术效果良好,无复发。手术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30例手术的患者完全治愈,治愈率100%。病理检查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以见到子宫内膜腺体结构及间质细胞。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术后23例患者随访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手术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重要的医源性因素,应严格依照剖宫产手术适应证可降低剖宫产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规范手术操作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入院后行病灶切除术,术中所见:7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1例病灶累及腹直肌,1例病灶累及腹膜。术后行病理检查示: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切口Ⅰ期愈合,治愈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随诊12个月,未见有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较明确,治疗以手术为主,严格控制剖宫产术,术中注意保护腹壁切口及盆腔,可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济源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术中见12例肿块位于皮下,18例位于腹直肌前鞘6,例肿块累及腹膜。术后有5例患者服用孕三烯酮3个月,其余患者未用药。随访6个月~2年均无复发。结论手术中应加强无菌意识,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术中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可避免和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源性传播。  相似文献   

8.
孙阳春  王宏宇 《安徽医药》2013,17(5):804-805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2年9月共收治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7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都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24例为单发病灶,13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不等,约为1~4 cm之间。其中3例病灶直径大于4 cm。术中见病灶多位于皮下脂肪深层与腹直肌前鞘之间,1例因病灶穿透腹膜并伴有盆腔内异症和右侧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而同时进行开腹手术。所有患者均全部切净病灶,切口Ⅰ期愈合,随诊1~3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相对容易,手术切除病灶是最佳治疗手段。剖宫产术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术中见12例肿块位于皮下,18例位于腹直肌前鞘,6例肿块累及腹膜。术后有5例患者服用孕三烯酮3个月,其余患者未用药。随访6个月~2年均无复发。结论手术中应加强无茵意识,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术中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可避免和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源性传播。经正确诊断并及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10.
甘荔  张天慧  郎梅  彭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099-210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对我院15年来收治的2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位病灶均位于腹壁,其中19例位于皮下脂肪层,7例位于腹直肌与前鞘之间.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医源性种植,是可以治疗及预防的.  相似文献   

11.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静  张林燕 《中国医药》2012,7(11):1431-1432
目的 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B型超声均提示腹壁切口处或下方低回声结节,边界模糊,无完整包膜.病理检查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纤维素及出血成分,含铁血黄素颗粒的浸润等.15例患者均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1~2年均无复发.结论 典型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不难诊断,术前B型超声或MRI有助于确定病灶范围,明确解剖关系.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完整地切除病灶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药物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例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确的剖宫产史及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13例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病检见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腺体分化良好;随访6个月一5年,无1例复发和恶变。结论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尽早手术,切除范围要充分;术中保护腹壁切口以免子宫内膜种植,为本症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例误诊的腹壁侵袭性纤维瘤患者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侵袭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侵袭性纤维瘤的认识。方法:患者,女,37岁,因自触及腹部刀口包块半年就诊。查体于剖宫产疤痕左下方扪及约5 cm×3 cm大小肿物,质硬,术前诊断为腹壁刀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行腹壁肿物切除术。结果: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腹壁切口处不均质的低回声肿块,2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并经手术病理确诊,超声诊断率高。结论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彭新玉  王京平  李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6):2431-243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腹壁瘢痕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质的中低回声团块。团块内呈斑片状液性暗区间杂弱回声光点及条带状低回声;CDFI: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有点状、短棒状和条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表现为低速高阻的特点,Vs5.0-20cm/s、RI0.65-0.82。结论:高频超声结合CDFI和PW能对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明确诊断,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剖宫产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3例合并子宫瘢痕处内膜异位,二维均表现为低回声团、边界较模糊,内见少许液性暗区;周边及内部探及少许点棒状血流信号,频谱显示为低速高阻动脉血流.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壁切口处内膜异位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当合并瘢痕处内膜异位时,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区两个医疗单位自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共28例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确诊27例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确诊27例,其中23例表现为囊性型包块的CT表现为与临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性病变。CT值在30-50Hu。囊壁增强后有轻、中度强化。偶伴囊内出血时表现为局灶性高密度灶,出血伴液化后不强化。3例表现为囊实性包块CT表现为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实性病变,具有囊性肿物的大部分CT表现。2例表现为实性包块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实实性肿物质,边界清但边界欠光滑。增强扫描由于异位结节中有子宫内膜血管,肿块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偶伴出血,但此2例其中有1例术前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病理为腹壁纤维瘤。结论 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特征性螺旋CT表现结合典型临床症状,能准确作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而且对临床病灶的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并且诊断迅速、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靠、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因此,多层螺旋CT(MSCT)是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确切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