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与防护。方法 采集2009年1月-2009年12月480例骨科关节置换手术护士职业暴露的例数,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制定护理对策,预警干预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结果 通过对480例骨科关节置换手术骨科专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分析,其中对照组发生职业暴露22例,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站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分析血站护士的工作特点以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实施。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记录、查看现场等方式,对干预前后血站护士职业安全认知情况、手卫生认知情况以及受细菌培养合格率、锐器伤发生率和职业暴露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24名护士对职业安全认知及手卫生认知情况得分分别为(504.0±6.8)分及(516.9±5.2)分,明显高于干预前(283.8±7.2)分及(290.6±5.3)分:干预后手细菌合格率为97.74%。明显高于干预前的91.49%;锐器伤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干预前的95.83%;职业暴露人次由812.50%降为104.17%,报告率和随访率由12.50%分别升高至83.33%和87.50%。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护士客观存在着职业暴露的风险,但是只要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仍然是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危险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手术室专科护士术前干预对全麻患者术前焦虑及的影响,寻找评价手术室专科护士工作的指标与方法.方法 选择于全麻下进行手术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使用手术室专科护士和普通护士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术前干预.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于手术前1 d下午和术晨入手术室后15 min对患者进行评估,记录其分值.并于术后1 d随访,使用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SAS评分则无明显改变.而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①手术室专科护士对全麻患者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感,消除其恐惧心理,使之更好地配合手术.②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患者满意度不适宜作为评价手术室专科护士对全麻患者围术期干预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赵慧 《北方药学》2010,7(5):44-45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在现代骨科手术中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2007—2009年本院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针对现代骨科发展进行相应的护理方法改进的患者的资料。结果:通过专业素养、学习态度、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手术室护士配合骨科专业的整体要求,168例骨科手术患者均全部手术成功。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无差错发生,无护理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调查,154例满意,11例基本满意,满意率为98.21%。不满意3例,占1.79%。结论:现代骨科手术要求手术室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道勇 《北方药学》2013,(3):146-147
目的:了解全髋置换无菌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降低手术室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16例发生感染的全髋置换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发生感染的全髋置换手术与手术地点、手术时间、是否接台手术、术前抗生素应用、术前导尿等手术室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采取一系列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全髋置换无菌手术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降低HIV患者致手术科室护士职业暴露中的预防效果及对HFMEA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手术科室:进行住院治疗的HIV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1月成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组。对2015年1月前收治入院的HIV患者给予常规护理,2015年1月后收治入院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HFMEA,绘制预防HIV致护士职业暴露流程图;进行HIV致护士职业暴露失效模式及潜在风险原因的分析;对优先风险指数(RPN)进行计算,对预防HIV致护士职业暴露的方法进行优化与改进。比较HFMEA应用前后外科护士职业暴露认知度、防护知识掌握程度、操作规范程度和暴露发生率。结果成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组前收治HIV患者18例,造成外科护士职业暴露5例,其中血源性暴露4例,黏膜暴露1例;成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组后,共收治HIV患者20例,未造成手术科室护士职业暴露。实施HFMEA后,手术科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减少,进行HFMEA前后HIV手术科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7,P=0.040)。结论在HIV患者中应用HFMEA能显著降低手术科室护士的职业暴露的发生和风险,减少手术科室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所致的HIV。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锐器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茂名市10所医院260名在岗的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260名手术室护士中有57名(21.92%)在最近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对锐器伤的认知平均得分为(6.83±1.12)分,对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平均得分(5.31±1.25)分,手术操作规范平均得分(7.69±2.54)分。护士对锐器伤认识、防护知识、手术操作规范是锐器伤职业暴露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高,应建立健全锐器伤的各项防护制度,加强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规范手术操作,做好个人防护和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探究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探究其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有3例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7%,对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共培养病原菌株15例,其中包括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均顺利出院。结论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包括年龄、伤口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手术操作器械消毒情况以及医护人员的护理因素等,予以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专科分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00例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护理;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00例为观察组,进行专科分组护理。观察2组患者、护理人员自身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4.1%,医生满意度为82.7%,护士自身满意度为79.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5%,医生满意度为96.8%,护士自身满意度为94.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手术护理管理中有效的运用专科分组与岗位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优质护理满意度和护士自身满意度,从而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在术中压疮高危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3月我科手术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压疮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制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并对中重度危险的患者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结果 2014年1~3月我科采用自制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评估高危患者58例,所有压疮风险评估正确,护理干预措施落实到位,观察组压疮发生1例,发生率为1.7%。对照组压疮发生6例,发生率为10.3%,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5,P0.05)。结论应用自制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使手术室护士能正确、客观评价患者各方面情况,正确的评估压疮高危患者,提高手术压疮风险的预见性,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术中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职业暴露的高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报告的118起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危职业是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46%,职业暴露构成比占60.17%),高危暴露场所是住院病房(44.07%),高危暴露环节是拔针与拔针后处置(占54.24%),高危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针头占79.66%).结论 针对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高危场所、高危环节配备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加强培训,树立标准预防的理念,规范操作规程,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对我院感染科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调查及防护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调查的职业暴露中被刀、剪、针等锐器损伤及皮肤接触血液为主要危险因素,经防护知识培训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相应增加,给护士的身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应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为提高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就职于手术室的6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0名护理人员中存在职业暴露感染24名(40.00%),无职业暴露感染36名(60.00%)。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从业时间、职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暴露感染组各种气溶胶造成环境污染、传递锐器时刺伤、整理锐器时刺伤、电离辐射损伤、手术刀坠下扎伤、有毒性微粒吸入、术区血液喷溅比例高于无职业暴露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种气溶胶造成环境污染、传递锐器时刺伤、整理锐器时刺伤、电离辐射损伤、手术刀坠下扎伤、有毒性微粒吸入、术区血液喷溅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针对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预防,以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其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护士锐器致伤原因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合理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都江堰市3家综合医院消毒供应室人员进行锐器致伤问卷调查,评估消毒供应室锐器致伤发生率及其致伤原因。结果:调查共发放问卷36份,收回有效问卷33份,回收率为91.67%。33份有效问卷中共发生锐器致伤事件88例次,平均发生2.7例次/人,其中28人至少发生过1次锐器伤。锐器致伤的主要原因前3位为缝针(31.82%)、手术刀片(22.73%)、剪刀(20.45%)。接受过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人员锐器致伤发生例次明显低于未培训人员;低年资人员锐器致伤发生率显著高于高年资人员,与工作时间呈负相关。结论:消毒供应室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消毒供应室护士锐器损伤防护知识学习,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危险因素(暴露原因),以探讨相关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37例职业暴露,按工作类别分,前3位分别是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医生;按危险因素分,前3位分别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结论:针对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通过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可以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患者术前危险层次评估对降低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的作用,为消化道手术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本院2015年1月对消化道手术患者术前进行危险层次评估,并根据危险分层采取相应的手术室干预措施,将干预措施实施后的396例消化道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2014年1至12月常规手术室护理的359例消化道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胆道手术、胃手术、肠道手术、上消化道穿孔手术、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率和总感染率分别为2.22%、6.25%、18.97%、8.00%、11.04%和9.47%;观察组分别为0.00%、2.78%、6.45%、3.70%、3.91%和3.28%,观察组肠道手术、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术前危险层次评估可做到胸中有术,以利术中针对性感染防控,防患于未然,对降低消化道手术感染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ASR)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效果.方法 将88例PVNS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4例.A组行TKA治疗,B组行ASR治疗,对比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及复发率.结果 A组术后ROM、Lysholm及IKDC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无手术并发症,与B组的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无复发病例,显著低于B组的11.36%(P<0.05).结论 TKA治疗PVNS的近期疗效优于ASR,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更少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irline flight personnel work in a unique environment with exposure to known or suspected carcinogens and mutagens including ionizing cosmic radiation. A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study whether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female flight attendants (FA) increased their relative risk of cancer incidence. METHODS: A bibliographical computer search from 1966 to 2005 of cancer incidence cohort studies of female FA was performed. Combined relative risks (RRc) in cancer incidence were calculated by means of meta-analysis. RESULTS: RRc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for malignant melanoma and breast cancer in female FA were 2.13 (95% CI: 1.58-2.88) and 1.41 (1.22-1.62) (p < 0.0001). Excess risk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all-site cancer with RRc of 1.10 (0.99-1.21). CONCLUSIONS: The meta-analysis confirmed 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s for malignant melanoma and breast cancer in female FA. Increased exposure to cosmic radiation during flight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potential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xposure on board seems an unlikely occupational risk, but nonoccupational leisure time sun exposure is a possible risk factor. The etiology of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incidence of some cancers remains controversial because assessment of possible confounders, especially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factors, has thus far been limited.  相似文献   

19.
To estimate the genotoxic risk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ntineoplastic drugs, chromosomal aberration (CAs) frequencies in peripheral lymphocytes were determined for 20 nurses handling antineoplastics and 18 referents matched for age and sex. Urinary cyclophosphamide (CP) excretion rates, which are used as a marker for drug handling, were also measured on these nurses. We have observed significant frequencies of CAs (about 2.5-fold increase) including chromatid breaks, gaps, and acentric fragments for nurses handling antineoplastics as compared to control subjects (p < 0.05, p < 0.01, excluding and including gaps, respectively). The mean value of CP excretion rate for 12 nurses was 1.63 microg/24 h, suggesting that when the nurses handled CP (and other antineoplastic drugs) this particular compound was absorbed. Our study has shown that increased genetic damage was evident in nurses, at population level, due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ntineoplastics. Until the effects of handling antineoplastics from low-level exposure are known,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keep the exposure to a minim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