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乃光 《北京中医药》2008,27(8):606-608
加减正气散五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虽不及治湿热证的三仁汤、王氏连朴饮等广为人所知,但由于组方用药合理,临床实用性强,仍不失为治疗中焦湿热证的优秀方剂.五方在共用药藿香、厚朴、陈皮、茯苓基础上,各自加味,应用亦同中有异.一加减正气散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主,二加减正气散治湿热阻滞经络,三加减正气散治湿邪已有化热,四、五加减正气散所治湿热已从阴化寒.对五张方剂和组方和应用进行阐述,间以自身的临床体会,为现代使用者提供古代文献和实践积累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42-44
痹证由来已久,首见于《黄帝内经》,该病病因病机复杂,历代医家对此各有见解,治疗上也颇有不同,但多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外寒内湿的经典方剂,临床上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云岭名医彭江云教授则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属于寒湿痹证、湿热痹证者。彭师认为,寒湿痹证、湿热痹证的治疗关键在于治“湿”,而治“湿”之要又在治“脾”,藿香正气散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治疗痹证外可解表散邪,内可健脾除湿,一举两得,疗效甚佳,今予浅析,以资共享。  相似文献   

3.
五加减正气散方解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加减正气散方解及临床应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李世增一、来源一至五加减正气散是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治疗湿阻中焦的方药。一至三是治疗湿热之证的;四至五是治疗寒湿之证的。五方均根据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加减变化而来。吴...  相似文献   

4.
湿浊邪气为慢性肾脏病起病及促使病情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其中湿浊中阻证是慢性肾脏病病机衍变过程中的常见类型,阮诗玮教授临证常以加减正气散五方处之,每获良效。加减正气散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条辨》,由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本文从加减正气散五方之出处及组方要义、湿浊中阻型慢性肾脏病运用加减正气散之机理、临证处方用药化裁及验案举隅等方面介绍了阮诗玮教授运用加减正气散治疗湿浊中阻型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温病理论应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理论依据。方法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发病过程中两者的相关性出发,通过分析五加减正气散组方及药理研究,阐述温病理论指导下,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依据。结果与结论①轮状病毒属"温邪"范畴;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属"温病"范畴辨治。②五加减正气散为治疗小儿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方剂。③基于温病理论辨治轮状病毒性肠炎,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加减正气散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病中一、二、三、四、五加减正气散是治疗湿阻中焦的方药,一、二、三加减正气散是治疗湿热之剂;四、五加减正气散是治疗寒湿之剂,五方均由藿香正气散加减化裁而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病门下验案(案某五十、案汪三三、案某十四)是吴鞠通创制一、二、三加减正气散的依据。《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五十八条》“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本条所述“三焦湿郁,升降失司”,是指湿邪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之候。因湿浊弥漫,可波及上、下焦,故云:“三焦湿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体质多偏湿偏热,温病学说用途愈加广泛。中焦最易被湿热波及而产生疾病,其中"痞满""胃脘痛"等病证尤为常见,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与此类中医疾病有相似之处,故可借鉴温病学说清热化湿之法进行治疗。五加减正气散正是治疗以湿热为主所致脘腹胀满等病证的方药。从五加减正气散的来源及组方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治和五加减正气散辨证论治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三个方面来论述该方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分析秦玉龙教授从脾胃不和、内伤湿热辨治外感高热验案1例,总结其诊治湿温证以脾胃为本,注重除湿清热、调和脾胃、芳香宣化、寒温并用的临证用药经验,在急性高热期应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开拓了甲型H1N1流感中医辨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1998年1月-2012年12月藿香正气散临床应用的文献,分别从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作者单位类型分布、学科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藿香正气散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统计数据显示本方剂的研究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其应用常见于消化系统、儿科、呼吸系统、神经内科和皮肤科等临床各科。结论:藿香正气散是解表散寒,化湿和胃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0.
陈洪干老中医辨治慢性肝胆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名老中医陈洪干辨治生肝胆病的经验。(1)湿热内盛,治疗用茵陈藿香汤加减,根据湿热在中 焦的偏盛随方损益;(2)肝郁气滞,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肝郁犯胃伍入旋复花、代赭石、紫苏梗、肝郁化火伍入龙胆草、黄苓;(3)阴虚火旺,方用一贯煎出入,后期伍入藿香正气汤燥湿和吧防养阴助湿;(4)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主之,挟湿佐砂仁、藿香、佩兰,挟瘀加红花、制乳香、没药,阳损及阴取一贯煎加减。  相似文献   

11.
五加减正气散乃藿香正气散之变法,叶天士“随证变法”,对该方的加减,避免了《局方》方剂多辛香燥烈之弊。该方主药有四,即藿香、厚朴、茯苓、陈皮,在此基础上的药物加减,改变了方剂的性能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了阴虚湿热证的病因病机,探讨阴虚湿热证的证型、治法及用药,并分享2则临床病案。阎艳丽教授认为临床辨治阴虚湿热证时应权衡湿热与阴虚孰轻孰重,确立治则,均衡选择养阴药和清湿热药,适当佐以养血和血之剂,固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始终,灵活辨治。  相似文献   

13.
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治疗中应用补益药的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方剂配伍进行分析,指出在湿热类温病治疗中,补法有通补、守补及涩补之分.对湿伤阳气,而湿浊犹存者,以通补为法;湿热伤正,湿去八九者,则治以守补;湿热伤正,正气耗散者,又以涩补为法.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应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湿温病,根据随湿人中焦后化寒化热之不同及所伤脏腑、经络之所异,共设五种加减法.本文从病因病机角度,结合"条辨"原文分析五种加减正气散用方之旨,以期领会古人治疗湿温方法及方剂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5.
赵坤教授认为小儿秋季腹泻病因病机乃外邪侵犯,脾虚湿盛而致。以从"湿"治泄为基本原则,并辨虚实寒热。根据症候表现将秋季腹泻分为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胃虚弱四型。分别用藿香正气散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自拟健脾止泻汤加味、参苓白术散或七味白术散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分析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将中医理论与中药药理相结合,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方法:以“银屑病”为关键词,以“湿热证”为主题词,在1979-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1998年-2012年万方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料内检索,重复文献除外。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搜集了用于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和基本方。结果: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共87味,基本方17首。土茯苓、白鲜皮、黄芩等23味中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使用频率较高,属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肝经,在治疗银屑病湿热证应重点从肝经论治。结论: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要方剂为: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黄连解毒汤。  相似文献   

17.
藿香正气散防治中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藿香正气散属辛温燥湿之剂,主治暑月感寒伤湿之症,而临床医家也常用来防治中暑.笔者从藿香正气散防治中署的机理及适用范围来探讨,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加减正气散出自《温病条辨》,由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主治湿蕴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阮诗玮教授临证灵活运用加减正气散治疗湿邪在里诸证,每获良效。该文从加减正气散之出处及组方要义、临证运用及验案举隅等方面介绍阮诗玮教授运用加减正气散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浅析《温病条辨》中杏仁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所著的《温病条辨》中,多有运用杏仁的记载。如治疗湿温的三仁汤,暑湿肺疟的杏仁汤,温热黄疸的杏仁石膏汤,皆是以杏仁为君药;而治疗湿温喘促的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暑湿蔓延三焦的三石汤、杏仁滑石汤,三焦湿热的三加减正气散,湿热蕴于经络的宣痹汤、加减防己汤,皆配伍以杏仁。可见吴氏用杏仁非仅仅在止咳平喘,还灵活运用于治燥、治血、  相似文献   

20.
分消走泄方药配伍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消走泄是湿热性疾病的证治大法,其配伍组方的理论依据包括:三焦湿路,宜疏调三焦;湿赖气行,宜流气化湿;湿滞散漫,宜就近祛邪;湿热互结,宜分散而治。临床组方模式包括三焦分治配伍和湿热分治配伍两方面。用药强调流动不居,气化则湿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