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医教学的目的 是通过对中医传统文化以及中医经典的学习,加强对中医学子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培养中医专业人才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医发展史,中医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有不同的发展.现在应该如何发展中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大家认为现代化是中医的出路.广州会议上,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定义:“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武装中医、发展中医;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  相似文献   

3.
黄满玉 《国医论坛》2011,26(5):50-52
中医是一种很神秘的学问,要理解中医、继承中医、发展中医,就必须给中医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而民众广泛的认知、纯粹中医的回归、大师级中医名家的培养则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可探索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东西方文化的真正汇通,中医将有一次从低谷到高潮的二次辉煌,社会必将呼吁培养更多的铁杆中医.  相似文献   

4.
中医思维是中医诊疗最核心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骨伤科医师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成为临床思维培养的重点.中医骨伤筋伤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为中医骨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筋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思维的培养和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完善现代的中医骨伤科诊疗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医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我国广大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反复实践奋斗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而这门古老的学科文化不断的指引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要学好中医,传承中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精髓,首先就必须熟悉中医文化.笔者在从事中医教学中深知中医文化的重要性,结合我校在中医专业建设方面的特点,从中医文化为出发点,谈谈中医文化对促进中医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医英语教学是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中医英语词汇教学又是中医英语教学的一个重心.中医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处于起步阶段,其教学方法尚未完善.然而大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已相对成熟和完善.文章将大学专业英语教学和中医英语教学联系起来,分析了中医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旨在探讨中医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7.
从京城名医王鸿士成才之路探索当前中医教育,思考中医的人才培养.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以师传、家传、自学为基本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对中医教育需求的变化,在高等中医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时高等中医教育实施改革是当前重要课题,教育方法的改革推广是当前中医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希望能在实施中.摸索出一些适合现代中医教育的教与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它与今后从事的中医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下面是我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医护理后期临床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中医护理后期临床教学方法,提高中医护理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使中医护理人才更加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方法调查有关中医护理后期临床教学的现状和建议.面向4所中医高等院校护理系,随机抽样1 29名学生.结果学生们都对所调查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结论加强中医护理后期临床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中医是精华,有人说中医是糟粕,其实大家都想发展中医,只不过出发点一样.把中医做大、做强,是每一个中医人的梦寐以求的事.但这个事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非言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兹就目前中医的发展,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指使某事物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中医在近代以前都够得上现代化.中医在今天的现代化就应该是中医的先进成熟的医学理论和优选过的传统药物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中医的现代化能为我国甚至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益处,节约大量财富,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即使中国不搞,外国也会搞.实现中医现代化离不开医学界的努力,更是政府的责任.中医的现代化理应首先在中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医病名诊断是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已经影响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挖掘、整理、规范中医病名,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医院校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成就斐然,每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与此同时,"中医人才异化"、"中医从业者众,中医事业后继乏人"的现象,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医教育与管理者所认识和忧虑[1].究其原因有多种,但中医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众多中医教育家从调整中医院校中西医学课程开课比例和顺序、加强中医经典教学、中医思维培养等多种角度就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人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征,以区域性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可有效加强和改进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4.
论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是培养针灸人才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马惠芳  王娜 《中医教育》2005,24(4):27-30
目前中医针灸的教育存在着轻视经典的现象,缺少经典的支持则难以掌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而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也就难以真正的实现.因此,针对现在中医教育的不足,提出培养中医针灸人才首先应掌握中医传统的思维方法,其途径是熟读经典、培养中医文化素质、重视临床、加强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等.只有真正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继承中医的精髓,发挥中医针灸的优势,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中医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洁 《中医研究》2005,18(4):1-3
本文从中医和科学的定义及划界标准出发,探讨了中医是否科学这一经典问题.认为中医与科学产生于不同环境,遵循不同的研究范式.中医除了包含科学的内容外,还包含有社会学、人文学等非科学元素.所以,无论引用哪种科学划界标准均无法证明中医的科学性是情理之中的.同时也论证了没必要将中医纳入科学之下,为中医的科学性辨护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让中医遵循其自身的方法论特点,在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借助自然科学、社会学和人文学等多种方法进行中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眼底出血疾病,突出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优势,体现中医临床诊疗特色.方法 通过对眼底出血疾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从而掌握眼底出血疾病的病变规律,用中医的思维、中医的观点对眼底出血疾病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治疗.结果 异病同治,治病求本,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眼底出血疾病,体现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医康复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具有多种优势和发展方向.中医康复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可以发挥中医优势,结合中医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科.  相似文献   

18.
临床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所在.由于西学东渐,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一场“和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笔者认为,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伟大的贡献,中医师应当掌握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认识中医渊源,以提高中医临床思维,才能在临床中游刃有余,真正以中医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讲座在病房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对病人需求调查,制订健康教育讲座内容,每周开展一期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讲座,并不断改进讲座内容及形式.结果: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讲座满足了病人对中医知识的需求,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P<0.05);护理人员对中医专科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提高了职业认同感.结论: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讲座有利于培养中医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中医护理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医病房实施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讲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著录、考订、整理中医文献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中医文献通过文字(包括科学绘图)来反映中医学术内容.由于历史上众多中医文献至今仍为全体中医在医疗实践中普遍应用,因而它兼具应用文献与历史文献双重作用.研究整理中医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中医的延续和发展所需,因此要求更多地注意按中医学术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来整理研究中医文献。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医文献整理.中医文献学不是以中医学术为研究对象的,但它可以为中医学术研究提供种种方便,以利中医在总结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条件不断地进行再实战,争取获得新的突破.现有的中医著作,有相当一部分属中医文献学的业缋。对此有功的历史人物,应以“中医文献学家”称谓更为准确.鉴于中医文献学正在逐步建立,建议能更多地就其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