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数字成像连续摄片在食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食管造影检查是诊断食管病变的基本方法之一,检查一般以透视为主,辅以适当的摄片,传统的点片有时难以捕捉到比较理想的图像,通常需要结合形态及运动功能的改变才能作出满意的诊断。采用数字成像连续摄片的方法,有助于观察食管动态变化以及细微病变的显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患有颈椎病的患者80例,分别对患者行X线平片(X-Ray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 T )、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合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这5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都在90%以上,同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像各有不同,X线平片检查适用于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检查,CT 和MRI检查都适用于脊髓型的颈椎病检查,CTA和MRA检查更适用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检查。另外还发现针对食道压迫型的颈椎病检查可以采用X线平片检查结合食道造影。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采用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案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缩短临床诊断时间,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优化后处理技术;评价其提高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检查、CT骨算法薄层高分辨图像和MPR、MIP后处理技术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单侧骶髂关节病变8例;双侧骶髂关节病变31例。CT表现为0级2例;Ⅰ级5例;Ⅱ级9例;Ⅲ级15例;Ⅳ级8例;与X线平片检查相比诊断早期病变及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论: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图像和MPR、MIP后处理技术图像;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细节分级,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中的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 subtraction,DES)胸部摄片技术对肺部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DR检查时发现肺部结节性病变的患者进行DR双能量减影胸部摄片检查,由两位影像医生把每一患者的普通DR图像与DES图像作对比分析,评价两者对肺部结节的显示情况。结果 DES图像能比普通DR图像检出更多的肺小结节,且DES图像对结节病变的显示更清楚。结论 双能量减影胸部摄片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胸廓骨组织影的遮挡影响,获得单纯的软组织图像,对DR诊断肺部结节性病变是有利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开展了289例动态低张大剂量CR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分析其优点及可行性。方法 在有透视装备的X线下,注入低张药物后,加压滴注造影剂60~100ml,动态观察泌尿系显影过程,根据需要用CR机摄片进行数字化图像处理。结果 289例检查,造影明确诊断242例占83.7%,诊断肾肿瘤等病变建议其他进一步检查47例占16.3%,193病例经手术后证实,诊断符合率100%。无1例需重新造影检查。结论 动态低张大剂量CR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不仅克服了传统造影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同时可以动态观察造影全过程,并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处理,取得清晰的图像和诊断要素,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赵伟  任千里  陈龙  祝洪福 《临床医学》2012,32(3):34-35,128
目的 探讨64层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以及曲面重建.结果 30例患者CT血管成像检查均能清晰显示动脉血管影像,可以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血管情况.结论 64层CT血管成像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对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MRU)的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重T2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技术和脂肪抑制技术,对46例患者行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检查,所有图像后处理均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结果 HASTE技术提供高质量的泌尿系统影像.检查46例,38例MRU显示有尿路梗阻,全部尿路梗阻病变部位和肾盂积水均清晰显示,与常规MRI结合在揭示病变和尿路梗阻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到之处.结论 MRU能清晰显示尿路梗阻部位、程度,有助于定位、定性诊断,与MRI结合更有利于对尿路梗阻病因的诊断.MRU是一种可选择的、有应用价值的诊断泌尿系疾病的无创伤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和不同病变显示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A检查肾动脉的51例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及不同病变的显示效果。29例与同期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51例患者中包括肾动脉变异12例、肾动脉狭窄27例、肾动脉瘤3例、肾动脉栓塞3例、肾动脉夹层6例。3例经手术证实,29例经DSA检查证实,19例经MRA等其他相关检查和随访证实。结果51例患者都能清晰显示变异的肾动脉、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病变,特异度100%,灵敏度100%。29例患者与同期DSA图像对比,肾动脉的变异情况、病灶的部位、范围完全一致。各种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难以完整显示血管的解剖学全貌,但能清晰显示肾动脉钙化、狭窄、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肾内梗塞灶。MIP既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又能清晰显示不同病灶。VR能完整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在发现副肾动脉和对重叠血管、动脉瘤的显示方面优于MIP,但不能显示血管腔内情况。SSD可显示复杂的血管解剖学形态,但受阈值选择的影响较大。CPR可将迂曲的肾动脉伸展,显示较直观,并可应用来测量肾动脉狭窄处的截面积。结论MSCTA可直观地、准确地显示肾动脉变异及病变。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IP和VR两者联合应用对肾动脉变异及病变显示最佳;MPR及SSD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摄影(DR)的双能量减影(DE)技术对鼻咽部至主支气管呼吸气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临床症状典型的患者进行DE检查,并与常规平片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DE技术对气道病变影像显示明显优于普通DR检查。结论:DE技术有效地去除骨组织的影响,获得单纯的软组织图像,经DR后处理技术让病变影像显示,能提高常规检查对呼吸气道病变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钼靶乳腺摄影检查与cR成像系统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SENOGRAPHE DMR+乳腺成像系统与AGFA公司的乳腺专用IP板对1480例检查者进行双侧乳腺摄影,并通过GE公司MP3510-CR成像系统进行计算机乳腺图像处理分析。结果:CR成像系统能够清晰地显示乳腺的正常解剖组织和异常病理结构,尤其在乳腺图像通过后处理系统后,会更加清晰地显示一些细微的结构。结论:钼靶乳腺摄影与CR成像系统的联合应用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高质量的X线图像,能够清晰显示乳腺的正常解剖组织和病理异常征象,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0T、MRI两种扫描序列对臂丛神经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临床需要扫描颈椎病MRI患者40例,都通过可变反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三维双回波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序列、常规序列等方式进行检查,所有图像均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3D-CISS序列神经根-椎体CNR高于3D-SPACE序列,而3D-CISS序列神经根-脑脊液CNR低于3D-SPACE序列(P<0.05),3D-CISS序列较优,3D-SPACE序列图像质量较差。对受压神经根清晰度的显示,3D-CISS序列与3D-SPACE序列对比,优于3D-SPACE序列(P<0.05)。结论:对于展示臂丛神经神经根结构和对神经根病变做诊断等方面,3D-CISS序列明显优于3D-SPACE序列,对颈神经根成像及颈神经根受压等情况的临床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31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病变处ADC值和FA值并按病变常规T2WI高信号阳性与阴性分组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常规MRI和DTI对颈髓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完成DTI检查,后处理图像颈髓显示清晰,无明显图像变形及伪影。9例(29%)表现为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为(1183.44±121.96)×10-6mm2/s,相应FA值为(432.56±59.97)×10-3,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2例(71%)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阴性患者中,7例(32%)病变处平均ADC值及FA较正常值无明显变化;15例(68%)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1055.07±80.61)×10-6mm2/s,FA值为(501.87±41.09)×10-3,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常规T2WI为29.0%,DTI为67.7%;特异度常规T2WI为71.0%,DTI为22.6%;PPV常规T2WI为27.3%,DTI为72.7%;NPV常规T2WI为75.9%,DTI为24.1%。结论 DTI较常规MRI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慢性损伤,是一种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诊断的460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其各分型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460例诊断为颈椎病患者的平片和CT检查颈椎骨质、椎间隙、椎间孔及椎间盘改变的影像表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颈椎病患者中,X线表现中以椎间隙变窄多见,好发部位以颈5/6为主,CT表现中以颈椎间盘突出常见,以颈5/6椎间盘好发,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多。结论:X线平片和CT检查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颈椎病并分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由于颈胸段侧位摄影时,成像区域的组织厚薄相差大,且重叠多,即使数字X射线摄影具有曝光动态范围大,图像能进行多种后处理的功能,但数字X射线摄影的常规摄影也难以显示颈胸段的解剖结构来了解病情,颈胸段正侧位数字X射线摄影影像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目的:比较应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组织均衡技术产生的颈胸段图像和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产生的标准数字X射线摄影图像的差别,在颈胸段摄影中探究最佳图像质量.方法:从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2005-04/2009-08所摄的数字X射线摄影颈胸段影像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00例作为分析资料,应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组织均衡技术对标准数字X射线摄影图像进行处理,比较组织均衡图像与标准数字X射线摄影图像的差别.结果与结论:应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组织均衡技术产生的新的图像,在同一幅图像上下颈上胸段的细节均可清晰显示;标准数字X射线摄影图像需要反复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才能清晰显示下颈上胸段的细节.提示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中,应用组织均衡技术能明显改善被检体受厚度影响而不容易观察的细节,同时,又不影响其他部位的细节显示.操作简便,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85例颈椎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及其X线片、CT、MRI及MRA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以便临床上对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颈椎病选择合适的诊断技术。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7月,85例均行颈椎标准X线片、CT、MRI及MRA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颈椎病以椎体及小关节增生、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和局部失稳为常见X线表现,X线片、CT、MRI及MRA对颈椎病的诊断有不同的优点及限度。结论 X线片为首选检查方法 ,绝大部分可明确诊断,特殊情况加做CT、MRI或MRA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MR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增强扫描序列在舌下神经管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例舌下神经管区病变患者的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3D-BRAVO增强扫描。结果 14例患者于常规平扫序列上可发现病灶,常规增强序列上不能清晰显示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管,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序列上所有病例均能显示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管,并可进行MPR多方位清楚显示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及病灶。结论 3D-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序列较常规扫描提供更多信息,是诊断舌下神经管区病变准确、可靠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7.
334例颈椎片X线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早期X线表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至2006年3月共334例有临床症状疑似颈椎病进行颈椎拍片的病例。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侧弯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与颈椎旋转的X线表现出现略晚。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侧弯及颈段旋转的颈椎病表现,只能在颈部X线片上完全显示出来。结论颈椎病在X线片上的早期改变及诊断的价值,是目前CT、MRI不可替代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We studied balanc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n the hypothesis that ataxia and changes in postural responses occur concurrently as a consequence of structural problems in the cervical cord. Subjects and patients: Seventeen patients and 17 healthy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with (n=9) and without (n=8) signs of myelopathy. METHODS: Body sway was recorded under quiet stance on a force platform. Postural perturbations evoked early and late responses in soleus and tibialis anterior. RESULTS: Most patients showed increased body sway during stance, which was larger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myelopathy than cervical spondylosis. Early postural responses in the soleus were not affected. Late responses in soleus and tibialis anterior were delayed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myelopathy. Across all patients, latency of tibialis anterior late response was correlated with lower limb sensory impairment and amplitude of body sway. CONCLUSION: Abnormal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cervical cord of proprioceptive input to supraspinal centres and of descending commands to caudal cord levels are accountable for ataxia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myelopathy. Stabilometry may be an economic and easy way in a clinical and rehabilitative setting to distinguish severe from mild form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prior to physical treatment and to help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rom other diseases featuring similar signs.  相似文献   

19.
彭明元  何之彦 《华西医学》1992,7(3):332-333
本文观察颈椎病各50例x线平片和CT表现,着重观察两种方法对颈椎病诊断的价值,并分析颈椎病临床类型的有关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20.
浅析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少年期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初步探讨其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少年期颈椎病患者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96例,曲度反向17例,颈椎失稳20例,椎间隙变窄5例,骨质增生3例;发病原因与学习姿势不正确、任务繁重,长时间操作电脑等密切相关,大多数病例为颈型颈椎病。结论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少年期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学习姿势不正确、任务繁重,长时间操作电脑是目前少年期颈椎病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为颈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