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腹部术后患者持续胃肠减压停止时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胃肠减压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基础操作技术之一,可以减轻腹胀引出胃肠道的液体及积气,减少术中呕吐引起的窒息,防止胃肠道扩张,减轻吻合口张力,防止发生吻合口漏,  相似文献   

2.
张薇  冯金华  李卡 《河北医药》2016,(14):2223-2225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消化道肿瘤,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胃癌术后并发症较多,传统观点认为术后留置胃肠减压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常规待肛门排气后停止胃肠减压。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广,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胃癌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压不利于患者康复。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胃癌术后留置胃肠减压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胃肠减压、胃管在胃内打死结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至今,各种疾病须胃肠减压的人980人次,其中有3人胃管在胃内打死结,1人打2个死结,2人打1个死结。胆囊切除术1人,胆囊炎减压1人,脾切除术1人。1病例介绍 这3例打死结的病人,胃管取仰卧位置入胃管,插管顺利。术后减压期间,都能抽出胃液,24小时抽出的胃液量在正常范围之间。留置时间:5~7天,患者都通气、通便。主治医生在边捻转边外拉时才拨出,拨出后看见胃管在前端打了个  相似文献   

4.
王路晋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10):756-757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无力症的发生原因、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对1992年~2002年329例胃手术后发生胃无力症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病因和治疗的观察研究。结果:本组共发生胃无力症18例,其中院外1例,院内17例,发生率5.2%,均发生于术后连续中至12 d。院内的1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大部分患者经确诊后14 d内治愈,1例60余天后治愈。结论:胃切除术后胃无力症的发生是由综合因素引起,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主要因素,精神因素和高龄及继发腹腔感染可能为主要诱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目前尚无特效药,采用促胃动力药物及适当刺激患者呕吐可能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陈赢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219-220
目的探讨分析普外科术后胃肠减压患者的不适症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258例胃肠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减压期间,咽喉部不适、疼痛;口干、口渴、饥饿;恶心、呕吐、呃逆等不适的发生率较高。结论针对患者不同的不适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舒适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食管癌患者术后胃肠减压的护理经验,用于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方法通过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实施心理护理、保持胃管畅通的护理、病情观察的护理、口腔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采取舒适、有效地护理措施,92例患者显效68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6.74%。结论通过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实施胃肠减压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术后持续胃肠减压是否与口服雷尼替丁一样能消除胃内因素对胃粘膜 pH( pHi)测定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14例无胃肠疾病的住院手术患者 ,在术前首次测胃pHi前 12h、前 2h口服雷尼替丁各 15 0mg ;术后持续经液体分压计 (TRIP)鼻胃管胃肠减压 ,相隔 2 4h再次测胃 pHi。 结果 首次 pHi为7 35± 0 0 3,再次pHi为 7 36± 0 0 5 (P >0 2 0 )。结论 术后持续胃肠减压可消除胃内因素对胃pHi测定准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后胃肠减压术插管置入深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患者胃肠减压管置入的最适合长度。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普外科需行择期手术且术后需要行胃肠减压的成人患者200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实验组插管深度约56~70cm,对照组插管深度为50~55cm,并记录胃液引流量,术后引流量少于200ml/24h为拔管指证。结果两组患者的减压效果、术后并发症和住院天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采取适当延长的置管深度能改善胃肠减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减压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8例直肠癌病人实施Mile's手术,太后不行胃肠减压,观察病人术后胃肠功能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接受Mile's手术、术后未行胃肠减压的病人术后胃肠内功能恢复无异常,呼吸道及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胃肠减压对Mile's手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无明显作用,并可引发多种并发症.我们建议Mile's手术后可不常使用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长胃肠减压的时间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其处理的影响.方法将21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胃管留至术后10~12天,持续胃肠减压,同时经肠内营养管滴注瑞能;对照组于术后5~7天拔除胃管并进食流质饮食.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结果实验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6%,死亡率为0.9%;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2%,死亡率为6.5%(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延长胃肠减压的时间可以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降低吻合口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江苏医药》2009,35(12)
目的 探讨两种口腔护理方法 对胃肠减压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行胃肠减压禁食患者采用自身交叉实验方法 进行传统法(采用0.5%聚维酮碘液)和改良法(采用自制中药口腔护理液)口腔护理,比较两种方法 对患者舒适度、依从性及口腔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改良法13腔护理时患者不舒适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法(20.O%vs.82.9%)(P<0.01);95.7%的患者愿意选择改良口腔护理法.改良法口腔护理时,患者口腔湿润感好(91.4%vs.35.7%),口臭明显少于传统法(10.0% vs.35.7%)(P<0.01).两种方法 口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口腔护理方法 均能达到清洁口腔、减少口腔并发症的效果.改良口腔护理法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管的置放位置对食管胃胸内吻合口瘘有效引流及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34例胸内吻合口瘘在DSA透视引导下精确置放改造的鼻胃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在DSA透视引导下在准确位置放置鼻胃管进行引流,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均瘘口愈合,治疗时间13~28d,平均(21.3±6.9)d。结论鼻胃管的置放位置对胸内吻合口瘘发生时局部的充分引流、吻合口瘘的愈合影响较大,鼻胃管有效的置放位置可最大程度地保障胃液及脓液引流,加快瘘口愈合,对胸内吻合口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丽萍  李静 《安徽医药》2014,(8):1535-1537
目的观察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1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无负压自然引流组(观察组,31例)和持续负压吸引组(对照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液引流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不适症状、胃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胃液引流量、不适症状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胃管拔出时间及出院时间分别为(2.75±1.03)、(3.02±0.71)、(14±5.62)d,均低于对照组的(3.89±1.01)、(4.45±0.65)、(18±5.4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负压引流方式相较于持续负压引流方式,具有缩短患者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优势,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20例,肠内营养(EN)组25例,PN组给予静脉营养,EN组在给予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术后24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经鼻饲管输注肠内营养乳剂Fresubin(瑞素),量由500ml/d递增至1500ml/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8天抽取外周血,测定营养状况及免疫指标。结果术后EN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较PN组恢复更快,差异显著(P<0.05),术后EN组患者的IgA、IgM和淋巴细胞计数较PN组上升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李学庆  向明  冯亮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9):1091-109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合理手术切除范围。方法:根据3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病人的临床分期、危险因索制定切除范围。结果:临床分期:Ⅰ期23例,Ⅱ期8例,Ⅲ期0例,Ⅳ期1例;恶性程度:低度17例,中度13例,高度2例;手术情况: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3例次,腺叶全切除23例次,次全切除6例次,全甲状腺切除2例次,颈淋巴结清扫2例次,改良型颈淋巴结清扫7例次、根据病理诊断再次手术扩大切除范围10例。随访3年,局部复发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应根据手术医师的经验和临床发现(包括危险因素)来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时机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的方法,以12个月为手术时机时限,将85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分为A组43例(≥12个月)和B组42例(<12个月),对术前及术后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整型外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8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术前症状持续时间A组36.0(12.0,84.0)个月,B组2.5(2.0,4.2)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A组术前为6.0(5.0,8.0)分,术后为1.0(0.0,1.0)分;B组术前为5.0(4.8,8.0)分,术后为0.0(0.0,2.0)分.2组对比,术前(t =0.868,P=0.390);术后(t=1.530,P=0.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I评分A组术前为57.0% (42.0%,75.0%),术后为15.0%(8.0%,21.0%);B组术前为57.5% (44.2%,76.0%),术后为11.0%(4.8%,18.0%).2组对比,术前(t=-0.396,P=0.694);术后(t=1.399,P=0.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改善率A组(78±24)%,B组(86±17)%,t=-1.322,P=0.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是肯定的.本研究选取12个月作为手术时机时限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发现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胃肠道肿瘤漏诊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腹部手术后并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均漏诊,5例二次手术,1例术中发现,1例未跟踪。结论胃肠道肿瘤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且极易被其他伴发疾病的诊断所掩盖,故临床医生应对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仔细分析,重视术中探查,防止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丁  郑立山  刘芹  张琦  陶清 《安徽医药》2020,41(3):257-260
目的 观察LiDCOrapid监测下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入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90例胃肠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DCOrapid监测下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组(L组)与经验麻醉组(E组),每组45例。L组采用LiDCOrapid监护仪监测心脏指数(CI)、每搏量变异率(SVV),以SVV(≤ 12%)、CI[≥ 2.5 L/(min·m2)]、平均动脉压(维持在基础值±20%)为目标,调整补液和心血管药物的使用;E组仅凭医师临床经验实施血流动力学管理。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恢复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组患者术中液体输注总量为(859.16±178.61)mL、尿量为(257.83±149.22)mL,均少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麻醉苏醒室留观时间分别为(25.29±10.63)min和(40.44±10.12)min,短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35±1.47)d和(11.91±1.89)d,均短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术后第24小时血乳酸为(0.86±0.29)mmol/L,低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DCOrapid监测下的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能够减少老年胃肠手术患者术中输液总量,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模式干预策略对预防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55),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感控措施,观察组实施多模式干预策略,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率为1.61%,低于对照组的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为(21.55±4.24)天,低于对照组的(21.80±5.8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为(34 821.15±5 563.32)元,低于对照组的(37 272.38±6 978.0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干预策略可减少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