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中央杏仁核内微量注射P物质(SP)对胃肌电和胃运动幅度的影响。方法用铂金丝双电极和应变片传感器引导胃肌电及胃运动信号,用MacLab系统记录并处理信号。结果中央杏仁核内注射4g/L的SP 1μL,可明显抑制胃电.机械活动;注射1.5g/L的SP受体拮抗剂(DPDPDT)1μL,可阻断内源性SP的作用,胃电-机械活动增强;并且DPDPDT可使外源性SP对胃电-机械活动的抑制效应减弱;用0.5g/L阿托品1μL阻断M受体后,SP对胃电-机械活动的抑制效应也减弱。结论SP在中央杏仁核可能通过与SP受体结合,抑制胃电-机械活动,而胆碱能神经元可能参与了SP抑制胃电-机械活动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
侧脑室注射P物质对大鼠胃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大鼠侧脑室注射P物质 (SP)及药物对胃电 机械活动和体表胃电活动 (EGG)的影响 ,应用SP受体拮抗剂和阿托品 (atropine)探讨SP的受体机制 ;比较了冷应激后胃对SP和SP受体拮抗剂的动力学反应性的变化。雄性Wistar大鼠 4 4只 ,随机分为 7组 :正常对照 ;SP ;SP受体拮抗剂 ;atropine ;冷应激对照 ;冷应激 +SP ;冷应激 +SP拮抗剂。结果表明 :(1)侧脑室SP给药 10 μL ,(10 -8mol/L)能引起胃窦运动明显增强 (P <0 0 5 ) ,(2 )应激使胃运动幅度极显著升高、频率加快 (P <0 0 1) ,应激后大鼠对侧脑室注入P物质的胃动力学反应性较前明显增强 (P <0 0 5 )。(3)侧脑室注入SP受体拮抗剂 ([D Pro2 ,D Phe7,D Trp9] SubstanceP) 10 μL ,(10 -8mol/L)在确定SP的神经递质作用中没有明显作用。侧脑室注射M受体阻断剂atropine10 μL ,(1× 10 -7mol/L)不能阻断脑内P物质对胃的收缩效应 ,结果提示 ,中枢注入的P物质可以促进胃电 机械活动的调节因子参与中枢增强胃肠的调控 ;SP在中枢可能是通过第二信使而发挥兴奋性递质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杏仁中央核内P物质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的增龄性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结合图像定量分析法研究了3月龄,9月龄和24月龄大鼠杏仁中央核内P物质标记神经元的变化,结果:P物质标记神经元主要位于杏仁中央核的内侧亚区和腹侧亚区,随月龄的增加,P物质标记神经元出现明显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面积增大,且24月龄大鼠还出现细胞突起增多,伸长,弯曲等明显的形态改变,结论:大鼠杏仁中央核内P物质标  相似文献   

4.
大鼠中枢运动核团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蓉  李云庆  施际武 《解剖学报》1999,(2):163-165,I016
观察大鼠脑干的躯体运动核,副交感运动核和脊髓前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阐明SP在运动核团的作用部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结论SP通过SP受体的介导在中枢运动核团内对运动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孤束核 臂旁核 中央杏仁核间接纤维联系方式 ,并对臂旁核内一氧化氮的作用途径进行了探讨。方法 :利用直流电损毁孤束核顺行溃变 ,结合中央杏仁核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技术 ,在超微结构水平上 ,观察大鼠臂旁核内溃变终末及逆行标记结构的形态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分布于臂旁核内孤束核的轴突终末 ,可与投射至中央杏仁核的神经元及其他结构形成十分密切的并列关系。结论 :臂旁核内的突触并列结构可能是一氧化氮发挥有效生物信使与信息分子作用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6.
SP广泛地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组织,呈现出复杂的生理效应。它与临床的多种疾病有关,如帕金森氏病、亨廷顿氏病、胃肠道炎症、膀胱炎、风湿病、头痛、变异性心绞痛、脊髓空洞症等。SP的拮抗剂如sendide,spantide,CP-96345,RP67580,SP48968,CP-122721等通过阻断SP的作用可产生镇痛、止泻、解痉、止喘、抗炎和抗伤害等效应,在临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P物质和P物质受体在小鼠胚胎发育期脑内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华  韩曙  郑轶  孙建刚  凌树才 《解剖学报》2006,37(5):578-583
目的研究小鼠胚脑发育期间P物质(SP)和P物质受体(SPR)的表达。方法分别取孕11、13、15、17和19d的小鼠胚脑和新生鼠脑。采用SP和SPR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P和SPR表达的变化。结果SP自小鼠胚胎11d开始出现少量表达,并一直持续到出生后,主要出现在发育过程中的新纹状体等部位;SPR与SP同时出现并持续到出生后,主要出现在发育过程中的延髓中缝等部位。结论SP和SPR在小鼠发育期间的表达提示SP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形成和成熟调控。  相似文献   

8.
大鼠侧脑室注射P物质对胃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缝大核对家兔胃运动和胃电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中缝大核损毁及微量注射5-羟色胺、赛庚啶、P物质、P物质拮抗剂、吗啡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方法,并利用霍尔效应原理同步描记家兔胃运动与胃电的变化。结果 1.中缝大核损毁后家兔的胃运动和胃电增强;2.中缝大核微量注入5-羟色胺或P物质可抑制家兔的胃运动和胃电,而微量注入赛庚啶或P物质拮抗剂后可使家兔的胃运动和胃电增强。3.中缝大核微量注入吗啡、去甲肾上腺素后对家兔的胃运动和胃电均无影响。结论 中缝大核参与了家兔胃运动和胃电的调节.该核团内的5-羟色胺和P物质与此调节作用有关,而吗啡和去甲肾上腺素可能与此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脑干的躯体运动核、副交感运动核和脊髓前角内P物质(SP)受体的定位分布,阐明SP在运动核团的作用部位.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结果在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和脊髓前角内均可见SP受体样阳性纤维和呈弱阳性的SP受体样阳性神经元,但疑核内的SP受体样阳性神经元和纤维密集并呈强阳性.在动眼神经副交感核、上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内也可见SP受体样阳性纤维和弱阳性的SP受体样阳性神经元. 结论 SP通过SP受体的介导在中枢运动核团内对运动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脊髓P物质受体分布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密集地分布于脊髓全长的I层;此外,还发现Ⅱ层的外侧部出现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来自Ⅱ层的阳性树突穿过Ⅱ层后进入Ⅰ层;Ⅲ ̄Ⅴ和Ⅹ层也可见中等密度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Ⅵ层和Ⅶ层仅见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但胸髓中间带外侧核、骶髓副交感运动核、骶髓后连合核内可见大量浓染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Ⅷ、Ⅸ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引起晕动病发生的双轴旋转运动刺激前庭感受器后,中央杏仁核神经元电学反应的变化,探讨中央杏仁核在晕动病(M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0只幼年SD大鼠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旋转刺激组。旋转刺激组动物经2 h双轴旋转运动刺激(大、小转盘分别以168°/s和432°/s的角速度旋转)。取脑、切片(300μm),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中央杏仁核神经元膜的主动反应特性以及自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 PSCs)变化,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旋转运动刺激后,中央杏仁核神经元电学特性,如膜电位水平(对照组为(-62.80±2.69)mV,旋转组为(-61.37±1.50)mV)以及动作电位(AP)形态未发生显著变化。AP的幅值、半幅时程、最大上升/下降斜率、刺激阈电位和基强度等在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别;旋转刺激后,sE PSCs频率从正常组的(0.88±0.42)Hz增加到旋转组的(1.69±0.30)Hz(P<0.05)而幅值(正常组(20.07±3.01)pA;旋转组(21.03±1.44)pA)未发生变化。结论:引发晕动病的运动刺激可引起中央杏仁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增加,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增加;中央杏仁核参与晕动病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 peptide,CGRP)样阳性终末在中央杏仁核(cen-tral nucleus of amygdala,CeA)内形成的突触的超微结构。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包埋前免疫电镜等方法,观察CGRP样阳性终末在CeA内所形成的突触分布形式及结构特点。结果:CGRP样阳性终末在中央杏仁核内可以与细胞体、树突干和树突棘等结构形成突触;轴-体突触几乎全为对称性突触,而轴-树突触和轴-棘突触则多为非对称性突触。在所有的非对称性突触里,轴-树突触占84.9%,而轴-棘突触占15.1%。CGRP样阳性轴-树的突触后致密带的平均长度为(790.77±313.55)nm,而轴-棘突触的突触后致密带的平均长度为(723.34±357.20)nm,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GPR样阳性的兴奋性突触尤其是轴-树突触在伤害性信息传递以及痛相关情绪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大鼠侧脑室给药观察外源性P物质(SP)对胃电-机械活动和体表胃电活动(EGG)的影响,并通过应用SP受体拮抗剂和阿托品(Atropine)探究SP的受体学机制;比较了冷应激后胃对SP和SP受体拮抗剂的动力学反应性的变化.方法实验采用自制银三电极和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同步记录胃电和机械活动,并采用Ag-AgCl电极记录胃体表电活动(EGG).结果本实验进一步验证SP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侧脑室给SP能引起胃窦运动的增强,SP对胃窦运动频率的影响更为明显(4.59±1.42vs 3.31±1.07,P< 0.05).SP的收缩效应呈现一种变时反应,但较SP胃在外周的直接作用持续时间加长,进一步证实了SP在中枢是通过第二信使的作用使细胞内发生一系列改变而发挥兴奋性递质作用的.应激使胃运动幅度升高、频率加快,可能与应激时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造成胃平滑肌强烈收缩有关.SP受体拮抗剂([D-Pro2,D-Phe7,D-Trp9]-Substance P)在确定SP的神经递质作用中没有明显作用可能是因为他们阻断SP对肠神经元的作用太小,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引起一些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另外,胃平滑肌上可能存在多个速激肽受体亚型也是外源性拮抗剂效果很少的原因.侧脑室注射M受体阻断剂Atropine不断阻断脑内P物质对胃的收缩效应,说明内源性P物质的中枢性递质作用不是由胆碱能神经介导.应激后大鼠对侧脑室注入P物质的胃动力学反应性较前明显增强.结论说明应激对胃运动的影响可能使肠神经系统中的递质释放发生变化造成了兴奋性运动神经元或平滑肌细胞和脑内的SP受体上调有关.EGG的频率反映了胃的慢波频率,二者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EGG振幅增高与浆膜电极观察到的峰电位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GluR1在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模型小鼠中央杏仁核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C57小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100)和骨癌痛组(n=100),每组均在术前和术后7、14、21、28 d先进行行为学检测,检测完毕后取材,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GluR1在中央杏仁核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从癌细胞接种后第7 d开始,BCP组出现自发缩足次数增多、PWT值降低,14 d后与Sham组比较开始有明显差异,表明模型建立成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GluR1在正常C57小鼠中央杏仁核中的表达水平较低,但在建模术后小鼠中央杏仁核中GluR1的表达开始逐渐升高,图像分析表明GluR1的光密度与对照组比较,第14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组21 d时GluR1的表达达高峰(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亦与之相符。结论:骨癌痛小鼠GluR1可能在杏仁核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中央杏仁核(CeA)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到下丘脑室旁核(PVN)神经通路对小鼠情绪和摄食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建立KM小鼠焦虑抑郁样模型。(1)在CRS小鼠和正常对照(NOR)小鼠的PVN注射0.3μL生理盐水(NS)或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并据此将小鼠分为4组(n=10):NOR+NS组、NOR+BIC组、CRS+NS组和CRS+BIC组。通过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大理石掩埋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小鼠行为学的变化;观察2周内小鼠摄食和体重的变化。(2)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eA-PVN神经通路。(3)采用化学遗传法将腺相关病毒载体AAV2/9-mDlx-hM3D(Gq)-EGFP-ER2-WPRE-PA定向注射于CeA,小鼠分为4组(n=10):NS(腹腔注射)+NS(PVN微量注射)组、NS+BIC组、氯氮平N-氧化物(CNO)+NS组和CNO+BIC组。观察CeA-PVN的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行为学和摄食体重的影响。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CRS+NS组出现焦虑抑郁样行为改...  相似文献   

18.
SP广泛地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组织 ,呈现出复杂的生理效应。它与临床的多种疾病有关 ,如帕金森氏病、亨廷顿氏病、胃肠道炎症、膀胱炎、风湿病、头痛、变异性心绞痛、脊髓空洞症等。SP的拮抗剂如sendide,spantide ,CP 963 4 5,RP67580 ,SP4 8968,CP 1 2 2 72 1等通过阻断SP的作用可产生镇痛、止泻、解痉、止喘、抗炎和抗伤害等效应 ,在临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A型肉毒毒素降低大鼠胃平滑肌收缩及P物质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胃窦前壁注射A型肉毒毒素( BTX-A)后观察局部P物质(substance P)含量和分布的变化及其胃平滑肌收缩的变化,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30只(普通级),体重260-300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BTX-A组(B group)及对照组(A group),在胃体前壁与幽门部交界线中点平滑肌内分别注射0.3 mL BTX-A (20 U/kg),或0.9 % 氯化钠溶液0.3 mL; 记录胃肌电24 min后,切取局部胃前壁组织行放射免疫测定和免疫组化。结果: ① 放射免疫检测结果提示胃前壁组织中BTX-A组SP平均含量较对照组低28%(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TX-A组S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含量较对照组低11%(P<0.05);②注射BTX-A 12 min,24 min后, BTX-A组胃肌电的各项指标除24 min后峰电位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它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TX-A可以减少局部SP的含量,这种减少导致了胃肠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的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模型。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制作杏仁核点燃癫?模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5组:A 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刺激频率16 Hz ,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0个;C组刺激频率16Hz、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60个;D组刺激频率60Hz,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0个;E组采用刺激频率60Hz,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60个进行实验。利用这种不同频率、强度、串长电刺激杏仁核的模式寻找出最快速有效且稳定的点燃癫?模型的方法。结果:在全部大鼠中成功点燃23只(点燃成功率为72%),然而在4种不同电刺激方法中,B组、C组、D组、E组的点燃成功率分别为100%、87%、87%和11%,B组与各组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大鼠杏仁核电刺激可快速建立癫?模型,采用刺激频率16Hz、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0个的刺激参数,杏仁核快速点燃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