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子线照射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照射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脊髓T7~T8损伤模型,照射组在损伤后1 d给予20 Gy电子线照射,损伤组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BBB评分法评定后肢运动功能,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后4周损伤灶周GFAP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对GFAP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运动功能不受影响,损伤组大鼠BBB评分损伤后明显下降,以后逐渐恢复,到4周时达平台期,照射组BBB评分高于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损伤后4周损伤组的损伤灶周形成胶质瘢痕,照射组未形成明显的胶质瘢痕,GFAP表达较损伤组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I后4周损伤组和照射组的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照射组较损伤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组的GAP-43表达较损伤组增强(P<0.05)。结论:电子线照射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超短波疗法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损伤部位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超短波疗法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复制并评价SCI大鼠模型。将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SCI组)、SCI+电针治疗组(电针组)、SCI+超短波治疗组(超短波组)、SCI+电针治疗组+超短波治疗组(联合组),每组15只大鼠。检测各组1周、2周、3周、4周、5周5个时间点GAP-43、Caspase-3的表达,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结果:在不同时间点各治疗组的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与SCI组相比,电针组、超短波组和联合组GAP-43的表达显著增加,Caspase-3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联合组在术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较其他组GAP-43的表达显著增加,Caspase-3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1)电针疗法和超短波疗法都可以促进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内GAP-43表达增多和抑制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内Caspase-3表达增多。(2)联合治疗对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生长相关蛋白(GAP)-4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静脉移植治疗SCI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CI打击器建立大鼠T11脊髓撞击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SCI后1周,对照组大鼠自尾静脉注射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1 ml,观察组大鼠自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0.1 ml。SCI后1、2、4、8周,两组大鼠均进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SCI后2、4、8周,采用RT-PCR检测GAP-43 m 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AP-4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CI后2、4、8周BBB评分显著升高(P0.001),GAP-43阳性表达显著增强(P0.001),GAP-4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 BMSCs移植能增强SCI大鼠GAP-43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从而促进SCI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Sprague-Dawley 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对照组(A 组,n=18)和督脉电针组(B 组,n=18)。造模后1 周,B 组接受督脉电针治疗每天1 次。两组大鼠于造模后1、2、4、8 周行BBB 后肢运动功能评分;造模后2、4、8 周,采用RT-PCR检测GAP-43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AP-43 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与A组比较,B组BBB评分明显升高(P<0.01),GAP-4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GAP-43 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督脉电针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GAP-43 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督脉电针对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和神经营养因子(NGF)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影响。方法54 只成年SD大鼠建立T10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和督脉电针组,每组18只,再分为8 d、15 d 和30 d 3 个亚组,每亚组6 只。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损伤尾端组织中NGF和GAP-43 的表达。结果减重步行训练组和督脉电针组各时间点BBB 评分及NGF、GAP-43 表达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督脉电针15 d 和30 d 亚组BBB评分及NGF、GAP-43 表达均明显高于减重步行训练相应亚组(P<0.01)。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均可以促进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和脊髓组织中NGF和GAP-43 的表达,且督脉电针疗效优于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跑台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4周BBB评分、损伤部位水通道蛋白-4(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两种方法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对SCI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50只雌性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造模成功(40只)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超短波组、跑台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术后4周,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4周取材,SCI部位行GFAP和AQP-4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IOD),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假手术组BBB评分为21分。余4组术后1 d的BBB评分为0~1分,随着时间延长,评分逐渐增加,除假手术组外,余4组术后4周的BBB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跑台组、联合组大鼠的BBB评分显著较高(P<0.05)。与超短波组同时间点比较,跑台组术后4周[(12.88±3.04)分],联合组术后2周[(10.12±1.13)分]、3周[(12.38±1.19)分]及4周[(14.50±1.31)分]的BBB评分较高(P<0.05)。SCI术后4周,超短波组、跑台组及联合组AQP-4 IOD均较对照组低(P<0.05),联合组AQP-4 IOD较超短波组低(P<0.05)。SCI后4周,超短波组、跑台组、联合组GFAP IOD均较对照组低(P<0.05)。与超短波组比较,联合组GFAP IOD较低(P<0.05)。与跑台组比较,联合组GFAP较低(P<0.05)。 结论 跑台训练、超短波治疗均对大鼠SCI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减轻损伤部位的AQP-4和GFAP表达有关,且联合应用的疗效更为优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TE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A组)、TES组(B组)和模型组(C组)。A组8只,B、C组各32只。用Allen法,复制T9脊髓不完全损伤动物模型。B组损伤后给予损伤部位上2cm位置的皮肤及右下肢小腿位置的皮肤TES治疗7d。BBB评分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来检测GFAP、NGF的表达变化。结果:BBB评分显示,B组与C组相比,评分增加幅度大(P<0.05),SCI各组BBB评分均明显小于A组(P<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在实验观察的7d中,B组与C组相比,GFAP的表达减少,在第5天达到最低值(P<0.05);NGF的表达一直在增加(P<0.05)。结论:在SCI后1—7d内,TES能抑制GFAP的表达,促进内源性NGF的合成,可能创造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神经轴突生长抑制剂-A(Nogo-A)的表达来探讨督脉电针结合游泳训练干预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游泳训练组、督脉电针组(督电组)、督脉电针结合游泳训练组(联合组)。用外科手术尖形刀片横切断暴露脊髓的方法致大鼠T9-T10段脊髓全横断模型。术后各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免疫组化检测各时间点损伤段脊髓GAP-43和Nogo-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损伤段脊髓Nogo-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组和督电组BBB评分显著增加,联合组在术后第14、21、28、35天较督电组BBB评分显著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督电组和联合组GAP-43的表达显著增加,Nogo-A的表达显著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在术后第14、21、28、35天较电针组GAP-43的表达显著增加,Nogo-A的表达显著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督脉电针和游泳训练都能通过促进脊髓损伤大鼠GAP-43的表达和抑制Nogo-A的表达来促进神经的修复。(2)联合治疗对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联合应用督脉电针和游泳训练后,研究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方向。方法:复制并评价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督脉电针组、脊髓损伤+游泳训练组、脊髓损伤+督脉电针+游泳训练组(n=15),检测各组1周、2周、3周、4周、5周5个时间点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结果:各治疗组均能使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脊髓组织NGF表达水平提高(P0.05);脊髓组织GFAP表达水平下降(P0.05);提示游泳训练和督脉电针联合干预对促进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更佳。各治疗组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BBB评分、脊髓组织NGF表达水平提高(P0.01),脊髓组织GFAP表达水平下降(P0.01);尽量长时间的应用游泳训练和督脉电针对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最佳。结论:联合应用督脉电针与游泳训练后,神经干细胞分化方向得到控制,使脊髓组织NGF表达增强,GFAP表达被抑制,从而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持续反应性增生,减少胶质瘢痕组织生成,促进神经环路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督脉电针组(B组)。脊髓损伤后1周,B组接受督脉电针治疗。两组大鼠于脊髓损伤后1、2、4、8周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脊髓损伤后2、4、8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脊髓组织行HE染色与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CI后1周,两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SCI后2、4、8周,B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A组明显升高(P<0.01),S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HE染色显示损伤区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B组脊髓空洞比A组小;脊髓组织NF200阳性表达B组各时间点较A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督脉电针治疗可有效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磁刺激5Hz组、10Hz组和20Hz组,每组13只。用Allen重物坠落法将模型组和磁刺激组制作成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24h开始对磁刺激组实施rTMS治疗,刺激频率分别为5Hz、10Hz、20Hz,刺激强度均为90%运动阈值,刺激5s,间歇10s,共500个脉冲。每天1次,每周5d,连续4周,对照组不给予刺激。于术后第4周分别给予BBB行为学评分;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潜伏时及波幅;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损伤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情况。结果:BBB评分结果显示20Hz组大鼠分值最高,10Hz组次之,两者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10Hz组大鼠的MEP潜伏时最短,20Hz组次之,两者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10Hz组GAP-43表达量最高,20Hz组次之,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高频rTMS可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以10Hz频率为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AG1478对脊髓损伤后突触再生微环境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G1478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G1478组和对照组采用重物坠落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硬脊膜,不损伤脊髓;AG1478组在脊髓损伤局部给予AG1478治疗,对照组和假手术均给予二甲基亚砜作对照治疗。于术后14及28 d,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于术后1 d及1、2、4、6、8周,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体重变化的差异。结果:AG1478组pEGFR、CSPGs和GFAP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GAP-4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G1478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体重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应用AG1478治疗可明显改善损伤突触再生微环境,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超短波(ultrashort wave,USW)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功能恢复、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sham组、control组、USW组、BMSCs组、USW+BMSCs联合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术后1d、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4周取材行AQP-4和GAP-43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行阳性细胞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4周BBB评分各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USW组、BMSCs组、USW+BMSCs组与control组比较P0.001、P0.05、P0.001。USW组、BMSCs组、USW+BMSCs组AQP-4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ntrol组,有显著性意义(P0.001、P0.05、P0.001)。GAP-43的表达上,BMSCs组、USW+BMSCs组明显多于control组及USW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单纯USW治疗即可明显改善SCI后神经功能;单纯USW治疗及BMSCs移植治疗均可减轻水肿,以USW作用最为显著;而在促进轴突再生方面,BMSCs组意义更为明显。二者联合治疗在促进功能恢复上并未显现出协同作用,但是在减轻水肿和促进轴突生长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白细胞介素-1α(IL-1α)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组、电刺激组。采用Allen’s法将后两组复制为脊髓T9损伤模型。术后对电刺激组大鼠进行电刺激治疗7 d。3组均进行BBB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FAP与IL-1α的表达情况。结果损伤组和电刺激组BBB评分均小于正常组(P<0.05),伤后5 d、7 d,电刺激组较损伤组BBB评分增加(P<0.05)。损伤组、电刺激组GFAP阳性表达均在伤后5 d达到高峰,伤后5 d、7 d,电刺激组GFAP表达低于损伤组(P<0.05);IL-1α阳性表达在伤后7 d内持续上升,伤后5 d、7 d,电刺激组IL-1α表达低于损伤组(P<0.05)。结论电刺激能抑制GFAP与IL-1α的表达,可能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丙戊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戊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于损伤后第6、24、48、72小时取材。利用BBB评分标准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通过TUNEL法、免疫组化法等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VPA组的BBB评分与SCI组相比,在损伤后第48小时和第72小时显著增高(P<0.01)。SCI组和VPA组均出现大量神经细胞凋亡和HSP70阳性表达,VPA组各时间点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SCI组(P<0.05),而HSP70表达VPA组均明显高于SCI组(P<0.05)。结论:丙戊酸通过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和诱导HSP70表达,对脊髓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探讨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ham+SS组:假手术+假刺激组,SCI+SS组:SCI+假刺激组,SCI+NC-MS组:SCI+神经环路磁刺激组,每组12只。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术后第3天SCI+NC-MS组接受真刺激,另外两组接受假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7d、14d、21d采用BBB评分、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并提取损伤区脊髓,HE染色观察各组损伤区脊髓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测定各组脊髓中胶质纤维源性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①行为学: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显示SCI+NC-MS组术后7d、14d、21d的运动功能显著优于SCI+SS组(P<0.001);②HE染色显示,相对于SCI+SS组,SCI+NC-MS组的脊髓结构改善,病变程度相对减轻;③Western Blot显示,和SCI+SS组相比,SCI+NC-MS组的GFAP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 结论: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的早期应用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脊髓损伤区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声压级次声对大鼠颅脑外伤后胶质纤维蛋白(GFAP)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Feeney法制作颅脑外伤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次声60min组、次声90min组和次声120min组共5组,其中次声3组分别予次声干预60min、90min和120min,连续7天;模型组干预过程中除不开机外,其余过程同次声组。假手术组只打开颅窗,不损伤脑组织,不进行次声干预。7天后处死前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然后断头取脑、免疫组化观察损伤脑组织周围GFAP及GAP-43表达变化。结果:次声3组与模型组的m NSS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次声3组间的m N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15组间的GFAP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次声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次声组间GFAP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5组间的GAP-43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次声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次声组间GAP-43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声压级次声能提高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GFAP及GAP-43的表达,改善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配伍穴位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后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脊髓神经元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探讨电针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0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6只(Sham组)、模型组36只(SCI组)和电针组36只(SCI+EA组)。以T10为中心,用HI—0400脊髓打击器构建大鼠SCI模型;Sham组只去除椎板,不损伤脊髓。SCI+EA组术后1d开始电针干预,穴位配伍为大椎、至阳、命门、夹脊、足三里、三阴交,每日一次,每次30min,干预28d。于损伤后1d、3d、7d、14d、21d、28d 6个时间点,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节段组织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定位及表达变化。结果:(1)BBB运动功能评分SCI+EA组14d后明显升高,与SCI组比较有差异(P<0.05);(2)HE染色Sham组脊髓结构完整,神经元形态清晰。SCI组3d有打击空洞,出血。7d、14d可见坏死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损伤区脊髓组织Cdh1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SCI组(M组),每组16只。M组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SCI模型;C组行假手术,仅暴露脊髓。术后第l、3、5、7天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评估;取损伤节段脊髓,提取组织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损伤区脊髓组织Cdh1 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各时点M组BBB评分均低于C组(P<0.05)。术后各时点C组Cdh1 mRNA表达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组Cdh1 mRNA 表达逐渐降低(P<0.05) 。与C组相比,M组术后第1天Cdh1 mRNA的表达增加 (P<0.05), 术后第5 、7 天Cdh1 mRNA的表达减少。结论:大鼠SCI后损伤区脊髓组织Cdh1 mRNA表达降低,提示APC-Cdh1可能参与SCI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检测乙酰左旋肉碱(ALC)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细胞凋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脊髓损伤组(SCI组)、ALC治疗组,每组12只。Allen法建立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3 d行BBB运动评分;取脊髓组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LC3-Ⅱ表达,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与Sham组相比,SCI组LC3-Ⅱ明显升高(P0.01),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01),BBB评分显著降低(P0.001);与SCI组相比,ALC组LC3-Ⅱ显著升高(P0.001),细胞凋亡显著降低(P0.001),BBB评分明显提高(P0.01)。结论 ALC可能通过增强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自噬,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