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398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新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无脑梗死组356例。分析OPCABG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术后低血压及脑梗死病史显著高于无脑梗死组(21.4%vs 3.4%,26.2%vs 9.8%,23.8%vs 4.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伴术后低血压(OR:4.226,95%CI:1.441~12.391,P=0.009)及脑梗死病史(OR:4.113,95%CI:1.499~11.289,P=0.006)是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充分评估高危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对预防术后新发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分析320排CT评估的脑血管功能情况与POC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OPCABG的老年患者213例,并根据是否出现POCD分为病例组28例和对照组185例,行320排CT检查、评估脑血管功能、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术后14d再次进行评估,对比分析POCD的危险因素和CT脑灌注成像各参数与POCD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既往脑血管病、糖尿病、头颅CT血管造影重度狭窄和CT脑灌注异常均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血管病史(OR=1.837,95%CI:1.075~3.141,P=0.026)和脑灌注异常(OR=3.224,95%CI:2.073~5.013,P=0.000)为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发现脑血管狭窄、脑灌注不良以及维持血糖平稳对于降低POCD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475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四组:无狭窄、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分析狭窄程度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四组患者之间年龄、脑卒中病史、糖尿病史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无颈动脉狭窄患者(χ2=3.851,P=0.050);③脑卒中病史(OR=1.835,95%CI:1.023~3.289,P<0.05)、颈动脉重度狭窄(OR=2.793,95%CI:1.296~6.018,P<0.05)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病史、颈动脉重度狭窄是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颈动脉不论狭窄程度,均可导致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增高,低灌注可能为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观察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患者556例,术前完善患者一般情况及既往史,采集头部CT平扫及颈动脉超声结果;术前及术后7d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判断术后是否发生NC,分为NC组118例与非NC组438例;分析术后NC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相关性。结果术后NC总发病率为21.2%,其中脑梗死0.7%,缺血缺氧性脑病2.9%,谵妄为0.7%,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0.6%,焦虑、抑郁状态4.9%。与非NC组比较,NC组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与颈动脉无狭窄的患者比较,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发生NC的OR值为2.23(95%CI:1.08~4.61,P=0.030)。结论OPCAB术后NC发病率较高,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1 050例OPCABG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肾功能状况,分为AKI组139例(13.2%)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因素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G术后AKI的风险因素。结果:高龄、代谢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左心室低射血分数(35%~40%)患者的比例,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水平,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与外科手术的时间间隔,AKI组明显短于于对照组;术前规律应用他汀药物患者比例,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用量、术中目标冠状动脉吻合总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因冠状动脉弥散狭窄无法完全再血管化、术中及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液体补给容量,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55;95%CI:1.34~4.45;P0.01)、代谢综合征(OR=2.35;95%CI:1.42~4.76;P0.01)、术前高CRP水平(OR=2.24;95%CI:1.31~4.46;P=0.01)、术前高胱抑素C水平(OR=2.54;95%CI:2.11~5.36;P0.01)、急诊手术(OR=3.23;95%CI:2.22~6.76;P0.01)、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OR=1.67;95%CI:1.21~4.06;P=0.04)、左心室低射血分数(OR=4.12;95%CI:2.26~7.76;P0.01)、术前短时间冠状动脉造影(OR=1.75;95%CI:1.34~3.76;P=0.03)、术前未规律应用他汀药物(OR=1.81;95%CI:1.37~3.96;P=0.03)、无法完全再血管化(OR=3.05;95%CI:2.21~5.39;P0.01)、术后急性心肌梗死(OR=4.12;95%CI:3.54~8.09;P0.01)、术中及术后IABP辅助(OR=3.23;95%CI:2.34~6.19;P0.01)为术后肾损伤的风险因素。结论:术前对比剂等肾毒性物质加重肾脏负担,他汀类药物一定程度提供保护作用;高龄、术前较差的机体代谢状况、慢性肾功能受损,预示肾功能储备下降;术前应激状态、术中心肌供血改善不足、围术期低下的心肌收缩状态,加重了肾脏损害或导致肾脏损害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取栓术后发生颅内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AIS患者173例,通过查阅病历和问卷调查采集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冠心病病史、用药史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等基本信息。在术后即刻及连续2天头颅CT平扫评估是否发生取栓术后颅内HT以及脑梗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颅内HT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HT30例(17. 34%)。HT组患者糖尿病、脑卒中/TIA、冠心病患病率及入院NIHSS评分均高于无颅内HT组(均P 0. 05)。颅内HT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无颅内HT组(χ2=5. 82,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 27,95%CI=1. 86~3. 11,P 0. 01)、脑卒中/TIA(OR=2. 54,95%CI=2. 01~3. 46,P 0. 01)、冠心病(OR=1. 87,95%CI=1. 23~3. 57,P 0. 01)和NIHSS评分(OR=1. 18,95%CI=1. 05~1. 47,P 0. 01)是AIS患者颅内H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0. 51,95%CI=0. 28~0. 83,P 0. 01)是AIS患者颅内HT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脑卒中/TIA和冠心病以及高入院NIHSS评分可增加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颅内HT的危险。血压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可降低AIS患者取栓术后发生颅内HT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1月—2016年12月行OPCABG病人883例,经影像学检查[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2例(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8例(对照组),采取1:4配对研究设计。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2例(2.5%)病人发生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体重指数[(24.6±1.9)kg/m~2和(23.5±2.3)kg/m~2,P=0.01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6.8±3.7)mmHg和(40.2±2.9)mmHg,P=0.000]水平较高,高血压、卒中史、术中低血压、术中酸中毒、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OPCABG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史(OR=5.170,95%CI 1.714~15.595,P=0.004)、术中低血压(OR=3.649,95%CI 1.559~8.542,P=0.003)、颈动脉狭窄(OR=2.532,95%CI 1.476~4.343,P=0.001)是OPCABG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脑卒中史,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在行OPCABG时注重围术期麻醉管理,保证血流动力学平稳,对于减少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着显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行心脏射频消融术(CRA)后,住院期间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CS)的发生率、病死率、危险因素及住院天数;方法:检索北京安贞医院统计系统,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中包括"阵发性或持续性AF",并实施CRA的住院病例;入选患者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脑卒中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比较术后脑卒中发病率、预后、危险因素及住院天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4 126例次,CRA后住院期间并发AICS发病率0.5%(21/4,126例)、其中脑梗死1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病死率0.95%(2/21例);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住院时间延长[(25.19±19.9)vs.(7.32±4.27)d,P=0.000]、既往更多存在持续性AF(13/21 vs.1597/4 105,P=0.031)和既往更多脑卒中病史(9/21 vs.224/4105,P=0.000);外科直视射频消融术(RFA)和内科射频导管消融(RFCA)比较,前者术后更多并发脑卒中(4/132 vs.17/3 994,P=0.004);多因素回归分析既往脑卒中史(OR=12.811,95%CI:5.311~30.788)及持续性AF(OR=2.493,95%CI:1.025~6.062)是CRA术后住院期间并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F行CRA术后住院期间并发脑卒中总体发病率较低,以脑梗死居多,有一定病死率,并延长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既往脑卒中病史及持续性AF,术前筛选和严格掌握适应症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脑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OPCABG的患者127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OCD分为认知障碍组6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65例,分析OPCABG后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POCD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于未发生POC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3.500,95%CI:1.177~10.403,P=0.024)是PO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加强对颈动脉狭窄的筛查,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旨在减少术后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探讨抑郁的危险因素及对抑郁早期发生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市河西区4个社区年龄≥45岁的居民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横断面筛查,登记人口基本情况及脑卒中危险因素,最终选择年龄≥60岁者469例,分为抑郁组146例,非抑郁组323例。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对其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 469例社区脑卒中高危者中,合并抑郁状态者146例,发生率为31.1%。与非抑郁组比较,抑郁组女性、单身、既往有抑郁病史、心脏病、缺乏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及有脑卒中家族史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542,95%CI:1.3734.707,P=0.003)、单身(OR=4.272,95%CI:1.7064.707,P=0.003)、单身(OR=4.272,95%CI:1.70610.696,P=0.002)、心脏病史(OR=2.734,95%CI:1.72810.696,P=0.002)、心脏病史(OR=2.734,95%CI:1.7284.325,P=0.000)和脑卒中家族史(OR=1.583,95%CI:1.0134.325,P=0.000)和脑卒中家族史(OR=1.583,95%CI:1.0132.474,P=0.044)是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以轻度抑郁状态多见,应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抑郁量表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疾病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住院的年龄≥65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6例,并对其危险因素和梗死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6.0%)和糖尿病(29.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56.2%)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8.9%)在腔隙性脑梗死中也较多见。腔隙性脑梗死以基底节为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552,95%CI:0.05~1.3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645,95%CI:0.76~17.9);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HR=1.401,95%CI:0.08~1.83)。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二级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仍是干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脑白质疏松(LA)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回顾性分析同期行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患者333例。采用Fazekas分级法分别对侧脑室旁LA和半卵圆中心LA进行程度分级:0级或1级为无或轻度LA,2级或3级为中重度LA。基于侧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LA组206例,中重度LA组127例;基于半卵圆中心LA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LA组270例,中重度LA组63例。分别探讨侧脑室旁LA及半卵圆中心LA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侧脑室旁LA:与无或轻度LA组比较,中重度LA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颅外动脉狭窄及前循环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卵圆中心LA:与无或轻度LA组比较,中重度LA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颅外动脉狭窄、前循环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非血管性危险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脑室旁LA与颅外动脉狭窄(OR=1.653,95%CI:1.0172.686,P=0.042)独立相关,半卵圆中心LA与颅外动脉狭窄无相关性(OR=1.594,95%CI:0.8822.686,P=0.042)独立相关,半卵圆中心LA与颅外动脉狭窄无相关性(OR=1.594,95%CI:0.8822.879,P=0.123)。结论颅外动脉狭窄对侧脑室旁白质是否发生LA改变有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IS患者59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105例)、稳定性斑块组(63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2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及各血脂指标,比较各组的危险因素、生物化学指标及血脂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HDLC对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594例IS患者中,无颈动脉狭窄105例,有颈动脉狭窄489例,其中轻度狭窄439例,中度狭窄20例,重度狭窄3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的男性、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血红蛋白、TG/HDLC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年龄、HDLC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HDLC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18,95%CI 1.027~2.551,P=0.038)。ROC曲线分析显示,TG/HDLC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619(95%CI 0.542~0.696),最佳截断值为1.60,灵敏度为35.4%,特异度为84.1%。结论TG/HDLC是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血清尿酸(UA)水平升高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功能下降等而引起血栓形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但血清UA水平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血清UA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98例,根据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58)和研究组(颅内/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140);另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将140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轻度56例、中度65例和重度19例。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轻、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536,95%CI(1.227,16.765)〕、糖尿病〔OR=7.243,95%CI(1.283,40.882)〕、LDL-C≥4.00 mmol/L〔OR=3.511,95%CI(1.994,12.407)〕、血清UA水平≥400μmol/L〔OR=3.762,95%CI(1.032,13.717)〕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轻度者,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中度者(P<0.05)。结论血清UA水平≥400μmol/L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UA水平随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是治疗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拟通过回顾性Logistic分析1 516例施行OPCABG男性患者,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依据和前瞻性判断。方法:采用麻醉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1 516例记录齐全的男性患者OPCABG围术期资料。以术中应用IABP为因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术前射血分数(EF)<40%(OR=4.946,P=0.001)、搭桥数>3支(OR=2.340,P=0.007)、左主干病变(OR=2.857,P=0.001)、急诊(OR=4.816,P=0.001)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P=0.001,OR=12.188)为围术期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EF<40%、旁路移植血管数>3支、左主干病变、急诊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为术中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遇到这类患者时,及早在术前应用IABP,对于OPCABG患者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该结论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于通过系统性评估前瞻性队列研究来进一步分析OSA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系统性检索PubMed与EMbase等电子数据库,查找关于OSA与成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冠心病)、卒中及总心血管疾病(CVD)发生率之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4项研究。与对照组相比,OSA组的心血管死亡率(OR=2.16,95%CI:1.4~3.18,P=0.03)、冠心病发病率(OR=1.49,95%CI:1.16~1.91,P=0.002)及高血压发生率(OR=1.82,95%CI:1.24~2.68,P=0.002)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心血管事件(OR=1.25,95%CI:0.38~4.13,P=0.72)、卒中发生率(OR=1.17,95%CI:0.75~1.82,P=0.50)及高脂血症发生率(OR=2.06,95%CI:0.96~4.44,P=0.06)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亚组中,体质指数(BMI)≥30的OSA人群(OR=3.82,95%CI:1.90~7.68,P=0.0002)、OSA持续10年以上(OR=3.66,95%CI:2.07~6.47,P<0.00001)及中重度OSA患者(OR=3.52,95%CI:1.59~7.79,P<0.05)具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率。结论这项研究证实OSA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同时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相关风险,尤其是中重度OSA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轻型卒中患者早期病情进展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年龄65岁轻型卒中[美国国立卫生卒中研究院量表评分(3分)]患者18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发病5 d内)神经功能恶化分为进展组48例(美国国立卫生卒中研究院量表评分增加≥2分)和非进展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卒中、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差异。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昼夜节律为正常(勺型血压)、异常(非勺型血压、超勺型血压、反勺型血压)。责任动脉分为重度狭窄及闭塞、非重度狭窄或无狭窄。对两组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分类哑变量分析。结果进展组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卒中病史、血压节律异常、责任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比例均高于非进展组,分别为[70.8%(34例)比49.2%(65例)、64.6%(31例)比47.7%(63例)、89.6%(43例)比26.5%(35例)、77.1%(37例)比39.4%(5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OR=7.072,95%CI:3.004~16.431,P0.01)及责任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6.217,95%CI:2.034~14.212,P=0.003)为老年轻型卒中早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血压节律异常行哑变量分析显示,血压昼夜异常中超勺型血压(OR=13.429,95%CI:4.175~111.668,P0.01)为老年轻型卒中早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尤其是超勺型血压可能为老年轻型卒中早期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密切关注,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诊断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的中老年患者病历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及单纯颅内组(97例)。比较两组患者常见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单纯颅外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1);两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与单纯颅内组比较,单纯颅外组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更高,血UA水平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UA升高易患颅内动脉重度狭窄(OR=1.005,95%CI:1.000~1.009,P=0.036)。结论:危险因素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中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