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140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方法对2004年8月~2006年8月医院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微生物类别、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0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为72.86%。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45.91%,男性ADR发生率多于女性,儿童ADR发生率较高。免疫力低下病人、中药注射液的ADR较为严重,有不少ADR药品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结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对中药注射液的质量监控,是防止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统计和分析我院2004年至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使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收集的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抗菌药物54例、中成药9例和激素类药物6例。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科室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3.
李慧  张洪峰  陈晨  魏亚超  李倩  王乐 《药品评价》2012,(29):30-32,4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4例ADR报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64例ADR病例中,中老年的患者较多(77.45%);构成比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0.24%);164例ADR共涉及46种药品,其中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29.8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常见(占40.4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给药途径有关;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处理;并加强ADR的上报及宣传,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其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本院内科门诊开出含有辛伐他汀的处方并加以分析。结果所有200例不良反应病例中,神经系统、肾脏系统及皮肤系统是较常见发生不良反应的系统,大环内酯类药物与辛伐他汀共用时易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使用不当易发生不良反应,应注意根据用药人群进行剂量、配伍药物的选择,以减少发生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肖诚胤  常惠礼  戴玉娇 《今日药学》2011,21(8):519-521,524
目的 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08-06~2010-05上报的231例ADR资料,针对ADR所涉及的患者情况、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转归、因果关系评价等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1例ADR报告涉及73种药品,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ADR居多,占51.5...  相似文献   

6.
周炳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84-185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7~2011年上报的6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48例ADR报告中,78例(12.04%)为严重的ADR,158例(24.38%)为新发ADR;医护人员是ADR报告的主体;发生ADR者以青壮年及老年患者居多;静脉给药、抗感染药更易发生ADR;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消化及循环系统。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且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尽量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小菊 《安徽医药》2011,15(12):1633-1635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和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提高监测报告水平。方法对该院2010年上报的246例ADR,分别从资料来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 246例ADR中,女性患者较多(占58.13%);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总例数的77.64%;共涉及117种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36.75%);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反应最常见。结论为减少ADR的发生,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8.
无锡市247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贺晴  王燕 《中国药房》2007,18(32):2529-2531
目的:了解无锡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无锡市ADR临床监测中心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集到的无锡市属1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上报的2473例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人群以>60a的老年患者和≤10a的儿童居多;药物以抗感染药所致的ADR居多(占60.9%),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3.7%);静脉给药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上报的ADR大部分为已知的、轻度的ADR,严重的或罕见的ADR74例(占3.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ADR报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马鞍山市两年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市2014~2015两年内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37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肿瘤类最多(24.67%),其次为抗菌类(20.42%);剂型以注射剂最多(58.89%),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结论 在临床用药中应规范抗菌药和注射剂的使用,加强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8-06~2010-05上报的231例ADR资料,针对ADR所涉及的患者情况、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转归、因果关系评价等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1例ADR报告涉及73种药品,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ADR居多,占51.51%;其次为循环系统用药,占11.69%;其他占36.80%。ADR累及最多的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性别对ADR发生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合理使用抗生素,不断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规范注射剂的使用,可大幅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上报至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24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44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61岁以上的老年人组发生率为最高,其次为21~30岁年龄组;最易引发ADR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的药物种类为抗微生物类,占63.93%;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应加强ADR知识的培训,对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使用时应重点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全面收集1994–2009年有关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将文献分为同期对照临床研究、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两类,重点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临床表现、用药合理性等。结果:共有70篇同期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纳入统计,其中使用药物总人数7595例,发生ADR153例,ADR发生率为2.01%,最常见ADR为神经系统损害占37.25%(57/153),其次为胃肠道系统损害占30.72%(47/153);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文献有39篇,发生ADR72例,主要为神经系统损害占45.83%(33/72),胃肠道系统损害占13.89%(10/72)。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损害较为常见,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的不良反应特点及其临床表现,为临床监测其不良反应并避免严重不良后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2000–2010年国内医药学期刊发表的他莫昔芬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的分布、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7篇相关文献,涉及212例病例,51~60岁患者服用他莫昔芬剂量超过20 mg.d-1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他莫昔芬引起的子宫内膜损害最为多见,其次为肝、眼等器官损害,其他不良反应散在发生。结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关注他莫昔芬引起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对患者用药过程进行监护等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顾建东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58-159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高其用药合理性。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采集的头孢菌素类药物79例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在新生儿和老年患者中较多。与给药途径、给药剂型和给药浓度相关,主要为变态反应。结论医生应该充分了解各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特性,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给药方案,提高其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利巴韦林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统计、分析,为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的某时间段收集到的56例利巴韦林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各年龄段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损害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为主,其中以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憋气、喉头水肿等为主要严重不良表现。结论:应加强利巴韦林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和监测,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探讨基层高血压管理中的要求,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方法回顾性总结118例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将有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男性43例,占36.4%;女性75例,占63.6%;女性多于男性,比例为1瞷1.74;其中50~69岁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占62.2%;药物不良的发生率以钙离子拮抗剂( CCB)为主,占54.1%;其次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占21.2%,ACEI占13.6%,复方制剂占9.3%,利尿剂占0.9%,β受体阻滞剂占0.9%;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下肢水肿、面部潮红、头痛、乏力、咳嗽等症状。结论高血压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50~69岁患者高于其他年龄段;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种类有关,在抗高血压治疗时应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灯盏花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集的36例灯盏花素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例灯盏花素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中,有12例(33.33%)既往有过敏史,有18例(50.00%)用药30 min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36.36%),36例患者均痊愈,无出现后遗症或导致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灯盏花素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特点,加强用药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二甲双胍所致的64例不良反应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男女比例基本为1:1.平均年龄为(59.7±14.4)岁.53.1%的病例不合理用药,56.3%的病例联合用药,临床类型以乳酸酸中毒为主(48.4%),其次为低血糖反应(25.0%).85.9%的病例治愈或好转.53.1%的病例合并有其他疾病。结论:二甲双胍可引起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致死亡,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及合并疾病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替加环素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对替加环素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文献,对替加环素不良反应病例中患者一般情况、原患疾病、不良反应类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治疗方法及转归等进行分析,同时报道1 例使用替加环素后引起低血糖反应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0 例替加环素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其中胰腺炎8 例,腹泻1 例,凝血功能异常1 例.本文报道的1 例78 岁男性患者诊断为重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机械通气过程中,痰培养多次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使用替加环素静脉滴注后出现顽固性低血糖.结论:应用替加环素时,应高度警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2020年我院上报的533例抗肿瘤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累及系统、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533例抗肿瘤药物ADR中,男性256例,女性277例;发生ADR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1~70岁(28.5%)和51~60岁(25.7%)。ADR涉及的抗肿瘤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抗肿瘤植物药(23.3%)、新型抗肿瘤药物(23.3%)和抗代谢类药物(22.0%)。ADR临床表现例次排名前3位的抗肿瘤药物分别为紫杉醇、多西他赛和奥沙利铂;排名前3位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分别为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ADR主要累及血液系统损害(30.6%)、胃肠系统损害(19.4%)、全身性损害(15.5%)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4.4%)。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81.2%);给药后1 d内更易发生ADR,15 d内发生的ADR约占86.8%。严重的ADR有102例,主要涉及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和紫杉醇;新型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ADR共1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