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作为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CAS)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相比较,具有易操作、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作者就CS的现状、操作方法及并发症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40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72小时后恢复正常。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防止术中脑卒中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发症发生的机制及防治效果,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8月,我们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成型和支架置入术。结果70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可逆性脑卒中,3例血管痉挛,24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术后高灌综合症;2例其它部位的出血;经积极处理,均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提高术者的操作技巧和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3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3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周密细致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患者经颈部超声检查、MRI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8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年末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颈动脉支架内置术是近年来治疗颈动脉病变的新技术,可有效地预防恼缺血发作及因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恼梗塞。然而,此种治疗方法可发生某些并发症,重者危及病人生命。我科自2003年1月以来,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27例后发牛11例并发症,现就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且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支架放置均准确,19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到正常,5例狭窄程度减少90%,2例减少70%,10例术中使用了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梗死区出血,其他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存质量的疾病,成年人群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50~200人/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5%.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减少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神经科学界的工作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到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1,2].因此,颈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成为神经科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颈内动脉狭窄及支架治疗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病人卒中率可高达13%。颈动脉狭窄既会因为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导致血液动力学脑梗塞,也可因狭窄部位血栓形成,栓子的脱落导致远端脑组织梗塞引起,临床可予药物抗凝、抗血小板、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等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价值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对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及并发症防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全部获得成功。成功率100%。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疗效确切,见效快,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1年内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EA(CEA组,16例)和CAS(CAS组,10例)2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1年出现的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重度再狭窄(狭窄率>70%)的情况。结果 CEA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2例(75.0%),有效3例(18.8%),无效1例(6.2%);CAS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7例(70.0%),有效2例(20.0%),无效1例(10.0%)。CEA组有4例(25.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6.3%)发生心肌梗死,CAS组有2例(20.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10.0%)发生脑卒中,两组均无病死病例。两组1年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0.0%)及3例(30.0%)。两组患者术后在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的治疗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并发症、脑卒中、心肌梗死及病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CAS组颈动脉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CEA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 a disabling disease in all age groups. Elderly people are more prone to recurrent strokes due to advancing age and multiple co-morbidities. Treatment options for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in the very elderly are the same as in younger patients although with a higher operative risk. We describe a successful case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a nonagenarian with 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 subgroup for whom treatment options are rarely discussed in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ISR)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9例ISR患者重复行CAS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重复置入颈动脉支架,术后造影显示狭窄程度≤10%者6例,11%~20%者2例,>20%者1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造影复查狭窄程度仅1例加重,其余未改变。结论重复CAS治疗ISR患者安全、可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12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癜痫发作;2例血管痉挛;8例出现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3例发生于术后低血压;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前后行PWI、DTI检查,评估术前术后脑血流量(CBF)、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以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变化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术前双侧脑灌注存在差异,患侧MTT延长,CBF、CBV降低,术后患侧MTT缩短(t=4.396,P=0.000),CBF升高(t=-2.812,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V变化不明显。术前患侧额叶FA值较对侧降低(t=-2.539,P=0.013),术后患侧额叶FA值较术前升高(t=-2.322,P=0.032),而顶叶、枕叶、颞叶、内囊前肢、内囊后肢FA值变化不明显。结论联合应用PWI、DTI技术可提示脑组织血流灌注及脑白质受损情况,从而评估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前术后脑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高颖  李肖春  骆丹越  鲍翔  蒋峰峰  沈丽君 《浙江医学》2016,38(23):1890-1892,1954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缺血性眼病(IOP)患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8例符合CAS入选标准的IOP患者,于术前、术后3d及6个月行颈动脉CDFI、眼球CDFI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检测记录眼动脉(O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3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结合频谱形态改变来评价IOP患者眼部血流改善程度。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d及6个月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情况。结果28例患者术后3d和术后6个月OA、CRA的PSV、EDV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3d和术后6个月同类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d频谱形态恢复正常,其中10例OA反向血流恢复正向血流。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为1.34±0.79,术后3d为1.27±0.82,术后6个月为1.06±0.83,最佳矫正视力术后6个月较术前和术后3d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性IOP患者行CAS后,眼部血供明显改善,视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