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冬雷 《大家健康》2016,(1):202-202
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塞患者心脏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和单硝酸脂类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50.00%,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0.00%,研究组患者治疗无效率为10.00%,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塞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研究人员获取的心脏保护研究(HPS)数据似乎可以证实,冠心病(CHD)前期患者原有的相关危险性降低(RRRs)所提供的心脏保护作用低于其他类似的他汀类药物试验,如受试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浓度较高的4S试验。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方法对心脏保护研究的分析表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降脂外的心脏保护作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在冠心病防治中他汀类是最有效的药物.由于他汀类也是目前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最强效的药物,所以他汀类的许多益处都被认为与其降脂作用有关.然而,近年许多研究提示,他汀类也具有较多的降脂外作用,并很可能与其所产生的部分临床益处有关.本文对他汀类的非降脂作用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防治、抗心律失常和心脏瓣膜的保护等方面的地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研究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心脏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较不服用他汀类药物者明显减少。本文介绍了血脂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他汀类药物对不同疾病患者抑郁症的影响及其抗抑郁症的机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抑郁症程度或患抑郁症的风险,改善抑郁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是一种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诱发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临床上观察到高血压患者多伴有高胆固醇血症.他汀类药物是高胆固醇血症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但目前有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且似乎部分独立于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活性.然而目前尚不明确他汀类药物调控血压的具体机制.该综述旨在归纳他汀类药...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是脂质代谢异常的惯称,又称为高脂蛋白血症,其主要生化特征为血清总胆固醇(TC)或三脂酰甘油(TG)水平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为目前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中血清TC水平的升高或HDL-C水平的下降又是临床上引起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降低血清TC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一种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血脂异常是其最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中最关键的是总胆固醇(TC)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降低TC和(或)LDL-C是防治冠心病的关键。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显著降低LDL-C水平,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冠心病LDL-C目标值<2.6 mmol/L,提高规范降脂能力,重视非药物治疗,同时也要监测可能的不良反应,降脂治疗要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许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降低血清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他汀类是当前最有效的降低血清胆固醇或LDL—C的药物,因而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但同时其不良反应已有报道,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邵宏涛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8):882-884,889
体外循环术(CPB)后机体常出现全身性炎性反应.他汀类药物除具有强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效性作用.作者就他汀类药物在CPB后对重要器官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米力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米力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入院后接受米力农(剂量为0.375~0.75mg/(kg.d)治疗2~4d,治疗前后利用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诊断仪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结果米力农治疗后患者的心指数和射血分数显著增加,分别为(2.3±0.5)vs(2.7±0.6)L/(min.m2)和(35±6)%vs(43±4)%,P〈0.05,未观察到严重的副反应的发生.结论米力农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2.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窦性心律震荡现象(HeartRateTurbulence,简称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年2月~2004年12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内有室性早搏(室早)并且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或监护导联上能记录到室早前至少有3个正常的窦性心搏,室早后有连续20个以上窦性心搏的患者355例。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记录各组患者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尿酸升高、急性心肌梗死部位、采取的治疗措施、左室射血分数(均采用面积长轴法)、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用药(ACEI、Aspirin、Statin、β-Blockor等)以及HRT分类。结果355例患者平均随访(22.0±12.3)个月,死亡58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与HRT分类、低LVEF(≤55%)及高龄(≥65岁)显著相关(P<0.001)。结论窦性心律震荡现象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许多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浅低温(32~34℃)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降低梗死面积,改善梗死心肌的愈合。但要使治疗性低温产生保护效应必须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尽可能早地而且在再灌注之前就要使心肌达到目标温度。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的浅低温对左心室功能、局部心肌血流及缺血预适应似乎不会产生损害作用。浅低温保护作用的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可能包括降低组织代谢率,保存高能磷酸盐,减轻细胞凋亡,诱导热休克蛋白的产生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首次治愈出院后再次发生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32例再发AMI患者与同期患有AMI无再发组56例患者对比,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再发组症状多不典型(P〈0.05);多支病变者显著高于无再发组(P〈0.05);再发组血总胆固醇以及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再梗死患者多具有严重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加强随访以及控制血总胆固醇和血糖等危险因素是防治再梗死的主要临床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李琳  郑刚  张德铭  米建香 《华夏医学》2002,15(4):441-442
目的 :探讨再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再发 AMI患者 (再梗组 ) 74例与同期患有 AMI、出院后随访无再梗的 1 1 9例患者 (非再梗组 )对比分析临床特征。结果 :再梗组患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梗死后心绞痛分别占 62 .1 6%、59.46%、2 8.38%及 47.30 % ,显著高于非再梗组 42 .86%、42 .0 2 %、1 4 .2 9%及 1 8.49% ;再梗组血总胆固醇水平极显著高于非再梗组 (5.81± 1 .2 6比 3.95± 1 .68,P<0 .0 0 1 ) ;发生再梗时症状多不典型 (47.39%比70 .2 7% ) ;再梗组住院病死率极显著高于非再梗组 (2 1 .62 %比 7.56% ,P<0 .0 0 1 )。结论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为再梗的主要危险因素 ,再梗时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静滴2周。观察两组血管再通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记录每例患者入院即刻和7 d1、4 d的12导联心电图,用QRS记分法进行QRS记分,预测梗死面积,于治疗14 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功能。结果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治疗后14 dQRS记分、梗死面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具有降低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且能改善近期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氟伐他汀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雄性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MI)模型,MI后24b随机分为2组:MI组(n=18)和氟伐他汀组(n=18),另设假手术组(n=18)。大鼠MI后24h给予相应药物治疗,4周后检测非梗死区心肌中肿瘤坏死因子口(TNF-α)的含量、凋亡基因PDCD5 mRNA及其产物蛋白的表达。结果4周后心肌梗死组、氟伐他汀组和假手术组存活大鼠分别为16只、17只和17只。心肌梗死组非梗死区心肌中TNF-α含量和PDCD5 mRNA及PDCD5蛋白表达与氟伐他汀组、假手术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氟伐他汀组上述指标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氟伐他汀可以通过降低大鼠MI后非梗死区心肌中TNF-α的含量而降低非梗死区心肌中PDCD5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卡维地洛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12 2例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6 0例 ,对照组 6 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卡维地洛 6 .2 5~12 .5mg ,每日两次 ,口服。对照组按常规治疗 ,两组均在治疗前后检测心率、血压、射血分数及心功能 ,所获数据经秩和检验和t检验。结果 治疗组显效 4 1.37% ,有效 4 8.2 8% ,有效率 89.6 6 % ;对照组显效 2 0 .31% ,有效 32 .81% ,有效率 5 3.13% ,两组比较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治疗后均心率明显下降 ,射血分数提高 ,心功能改善 ,但治疗组改善明显 ,P <0 .0 5。结论 应用卡维地洛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可减轻心脏负荷 ,防止心室重构 ,改善心功能 ,是一种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氟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内皮素-1(ET-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术后6h随机分为心力衰竭对照组和氟伐他汀组,另设假手术组。直接灌胃给药8周后行高频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心脏重塑指标、左室非梗死区心肌ET-1mRNA表达的测定。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力衰竭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E峰、E峰减速度、E/A、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右心室心肌肥厚指数、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CVF)和ET-1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均P〈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均显著降低(均P〈0.01)。与心力衰竭对照组比较,氟伐他汀组的LVEDD、LVEDV、E峰、E峰减速度、E/A、LVEDP和左、右心室心肌肥厚指数、CVF和ET-1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1),FS和EF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ET-1参与了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纤维化和心衰进展,氟伐他汀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衰进展的作用机制至少部分与其下调ET-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改变以及患者运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住院病历资料的方式,研究206例曾住院治疗的AMI患者(AMI组)和240例未发生AMI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部分血生化指标以及病史;并对部分AMI组患者进行回访调查.结果(1)AMI组TG、TC、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HDL-C在两组之间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MI组部分患者经他汀类药物治疗1 a后,除HDL-C增高外,TG、TC、LDL-C均为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AMI患者急性期血脂水平较CHD未发生AMI时低;心梗急性期开始坚持运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脂指标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