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胃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胃的动脉供应类型:单纯型33例(47.14%);附加动脉型37例(52.86%)。二、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动脉者95.71%,起于腹主动脉者2.86%。有1例达走胃左动脉起于肝左动脉(1.43%)。胃左动脉平均直径为3.6mm。其分支有食管贲门支,胃前、后支及胃体支,有时发出副肝左动脉(21.42%),或迷走肝左动脉(2.86%),或左膈下动脉(7.14%)。双胃左动脉及胃左动脉缺如者各1例(1.43%)。 2.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者为 40%,起于肝总动脉者为24.29%、起于肝左动脉者为17.14%、起于肝右动脉者为4.29%、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者为12.86%、起自胰上后动脉者为1.43%。其平均直径为1.7mm。偶见有副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全部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平均直径2.7mm。双胃网膜右动脉仅1例。 4.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者为22.86%、起自脾干及其分支者为77.14%,平均直径为2.2mm。 5.胃短动脉:起于脾干者为90%,起于脾动脉者为10%。平均直径为1.4mm。以3~4支者居多。 6.胃的附加动脉:主要是副胃左动脉(20%),左膈下动脉返支(38.57%)。偶见副胃右动脉(2.86%)。三、胃的动脉吻合胃小弯侧,肉眼可见胃左、右动脉吻合成弓者占78.18%;胃大弯侧,胃网膜左、右动脉吻合成弓者占53.7%。  相似文献   

2.
关于腹腔动脉缺如之例,在国内外文献中报导很少,笔者在指导局解实习中发现一例中国成人 (约七十岁) 男性,其腹腔动脉缺如,脾动脉、胃左动脉各直接由腹主动脉发出,肝总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现将本例报告如下: 脾动脉:长135毫米,口径5.7毫米。在肠系膜上动脉的上方2毫米处直接起自腹主动脉,沿胰腺后方向左行,于脾门处分数支入脾。脾动脉在走行中分支如下: (1) 左膈下动脉:离脾动脉起始处26毫米处由脾动脉发出,向左上行,布于膈的左半部。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尸体时,见腹腔动脉变异.脾动脉起至腹主动脉.无肝总动脉,肝左动脉直接起于腹主动脉,肝右动脉则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自肝左动脉远侧段发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则由脾动脉分支,并发出肝中动脉.查阅文献见这种变异较少见[1],本文详细描述腹腔动脉分支及其次级分支的来源、行程,并用游标卡尺测量各动脉长度和外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们发现2例变异的腹腔动脉均为胃左动脉与脾动脉共干,肝动咏异常,现报告如下:例1,12岁,男尸。腹腔动脉仅为胃左动脉和脾动脉的合干,发自腹主动脉,干长0.7cm,胃左动脉和脾动脉分出后无异常。此干下方0.8cm 处腹主动脉又发一肠系膜上动脉与肝动脉的合干,干长2.5cm,分为肠系膜上动脉和肝动脉。肝动脉经门静脉后方返向上达肝门。沿途分出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胆囊动脉由肝右支发出,其他无异常。例2,约30岁,男尸,腹腔动脉也为胃左动脉和脾动脉的合干,直接发自腹主动脉,干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解剖中发现1例营养肝的动脉变异,报道如下。女尸,身高152cm,50 ̄60岁。该例来源于肝总动脉的肝固有动脉(直径0.55cm)管径比正常小(正常管径0.583cm±0.166cm)[1],并出现了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较粗的支配肝右叶的变异肝动脉,在此暂且将它称为副肝右动脉(见附图)。附图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副肝左动脉示意图肝固有动脉在行程过程中先后发出胃右动脉(直径0.25cm)和另外3个分支右支(直径0.20cm)、中支(直径0.25cm)、左支(直径0.40cm),经肝门左侧份入肝。其中左支还发出食管支。肠系膜上动脉于腹腔干下方0.50cm处起自的腹主动脉前壁,副肝…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一具日本男性72岁尸体上发现脾动脉起始异常。解剖所见如下: 腹主动脉行程正常,在膈肌裂孔处自腹主动脉右侧发出右膈下动脉,其下前发出胃肝动脉千,再下5mm自前面发出脾肠系膜动脉干。胃肝动脉干起始部外经4mm,其上5 mm处发出左膈下动脉(外经8 mm),再15mm处发出胃左动脉(外经8 mm)及肝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畸形共干部真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总结手术中瘤体显露、切除以及血管重建的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2月至2006年12月6例临床资料。均在全身麻醉下于腹腔干上方主动脉放置阻断带,游离并牵开胰腺体尾部,阻断共干部动脉瘤起始部和远端动脉分支,切除动脉瘤,缝扎腹腔干起始部和胃左动脉远端,分别行肾下主动脉与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结果行动脉瘤切除、肾下主动脉分别与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5例,联合动脉瘤和脾脏切除、肠系膜上动脉成形、肾下主动脉与肝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例,术后恢复顺利,切口愈合良好,无肝脏、脾脏或肠管缺血等并发症,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观察1年2个月至8年。5例行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转流者,均未发现吻合口阻塞或明显狭窄;1例主动脉-肝动脉转流、肠系膜上动脉成型者,手术后6个月和1年时均发现修复成型处略有狭窄,而主动脉和肝动脉吻合口通畅,随访1年2个月无肠管或肝脏缺血表现。结论在主动脉、共干腹腔干起始部及其分支阻断或控制下,切除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畸形共干部动脉瘤,同时行肾下主动脉与内脏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一具约五岁女童尸时见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左肾二条肾动脉、胃右动脉缺如。据临床解剖学(王根本,金保纯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书中记载:少数人肝总动脉起自肠系上动脉;多数人每侧只有一条肾动脉;无胃右动脉者约占10%但三者同时出现者均为少见。为给临床手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本文为100例胆囊动脉的尸体解剖调查报告。2.有一条胆囊动脉者69例(69%),两条者29例(29%),三条者2例(2%)。3.胆囊动脉起自典型肝右动脉者为多,共72例(1~3支),占72%。其他起源为肠系膜上动脉发出之变异肝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肝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肝中动脉及肝总动脉等。4.在胆囊三角内可以找到1—3支胆囊动脉者占88%。但胆囊动脉在三角内起自典型肝右动脉者(教科书型)只占45%。5.胆囊动脉的总数为133条,其中38条起在肝总管的左侧,越过肝总管的前方或后方而达胆囊,占28.5%。其中35条过其前方。6.有27条(20.3%)胆囊动脉发出细支进入肝脏。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 ,见腹腔干、肝总动脉有特殊变异 ,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1 资  料腹腔干粗 8.2mm ,长 2 .4cm。在第十二胸椎前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向左行 ,分为脾动脉和胃左动脉 ,这两支的走行和分布与正常无异。腹腔干在距起始处 0 .2cm和 0 .5cm处分别发出左膈下动脉和左肾上腺中动脉 ,左膈下动脉在行程中尚发出肾上腺上动脉和胃后动脉 (见附图 )。附图 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示意图肠系膜上动脉在第十二胸椎前方、腹腔干下方 0 .3cm、肾动脉上方 0 .2cm处发自腹主动脉前壁 ,向右下越过左…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7岁,因吞咽不适1月余于2015年12月24日入院,体格检查:体质指数24.61 kg/m2,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提示:胃底及贲门口下方可见一不规则溃疡,范围约2.5 cm ×1.5 cm,溃疡表面充血、水肿、糜烂。活检病理:(胃底)中分化腺癌。腹部CT提示:贲门胃底壁局部增厚,考虑恶性肿瘤可能,胃小弯侧多发稍大淋巴结,性质待定。术中所见:肝、胆、胰腺、脾、小肠、大肠未见异常,腹腔、盆壁未见转移结节及腹腔积液,胃底近贲门处稍僵硬,周围见多发肿大淋巴结。结合腹部CTA及术中清扫发现:胃左动脉和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二条胃左动脉发出约1 cm后汇合成一主干;肠系膜上动脉自腹主动脉前壁发出,肝总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向右走行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并由肝固有动脉发出胃右动脉;腹腔干缺如;胃左静脉有两支,一支直接汇入门静脉,另外一支汇入脾静脉。手术时间3.5 h,过程顺利,术中失血约50 mL,未输血及血浆,术后安返病房,恢复良好出院,无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12 d。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00例肝癌患者的肝动脉造影DSA资料,观察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右动脉、肝中动脉、肝左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情况.并分别统计其发生率.结果:500例肝动脉造影中,正常型(Michels Ⅰ型)325例,占651.0%.变异的肝动脉175例,占35.0%.175例变异的肝动脉中属于Michels已有分型的154例,占30.8%;属于Michels未分类的21例,占4.2%,其中多种变异共存8例,占4.0%.结论:肝动脉总的变异率与国外学者报道的基本一致,但变异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全面了解这些变异特点对肝脏外科手术和肝脏血管内介入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般而言,人体肾动脉为1支,平第1~2腰椎间盘高度起自腹主动脉侧面,于肾静脉后上方横行向外,经肾门入肾。腹腔干为短而粗的动脉干,在膈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及脾动脉,并在走行过程中发出细小分支于腹部脏器,起到营养和血供作用;输尿管左、右各一,起自于肾盂,下端终于膀胱[1]。我们在进行教学标本  相似文献   

14.
一例73岁老年日本尸体发现胰背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的变异。此例胰背动脉起自肝总动脉,发出几支至胰颈与胰体,然后发出一很大的降支(直径2.3mm)下行至降结肠近侧端与来自肠系膜下动脉一支吻合。左结肠动脉缺如。作者认为胚胎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增强CT分析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的匹配关系,为肝胆胰恶性肿瘤切除静脉重建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利用增强CT测量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左肾静脉、脾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的内径。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间的差异。结果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匹配度良好,从影像学角度来讲左肾静脉、脾静脉是理想的肝胆胰恶性肿瘤切除自体血管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胰腺和胰周大血管的解剖学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应用 B 超对112例正常人的腹腔动脉(CA)、肝总动脉(CHA)、脾动脉(SA)、肠系膜上动、静脉(SMA、V)、脾静脉(SV)和门静脉(PV)的起(止)点及其走行方向作了体表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7.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放射学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介入导管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中晚期肝癌肝动脉造影表现及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125例中107例(85.6%)有典型肝动脉分布。肝动脉变异18例(14.4%),其中肝右动脉变异10例(8%),而又以肝右动脉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最多,占6.4%。副肝左动脉变异1例(0.8%)。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同时变异2例(1.6%)。肝总动脉变异3例(2.4%)。胃十二指肠动脉起自肝右动脉和腹腔动脉各1例(1.6%)。对123例成功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2例肝右动脉变异因角度关系超选插管未成功。结论 认识肝动脉解剖变异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和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脾肿大患者脾脏高动力学成分,作者研究了16例脾肿大、脾亢和非出血的中度门脉高压症。在全属线圈闭塞脾动脉前,将已插入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气囊导管的气囊充气暂时分别堵塞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在暂时闭塞这两动脉前后分别测量肝静脉楔压。暂时闭塞脾动脉后,16例中11例肝静脉楔压平均较闭塞前降低10.4厘米水柱;这11例,在暂时闭塞肠系膜上动脉后,肝静脉楔压平均下降3.6厘米水柱。另外5例,在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暂时闭塞后,平均肝静脉楔压减低了1.5~2.5厘米水柱。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经皮腹膜后隙牌肾静脉分流术(PRESS)技术的开发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3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察牌静脉、左肾静脉的走行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结果牌静脉紧靠肠系膜上动脉起端右前方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为门静脉,脾静脉与左肾静脉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左侧位置关系较为恒定。结论经股静脉的插管须先进入左肾静脉,然后在肠系膜上动脉起端左侧穿向脾静脉。  相似文献   

20.
肝动脉变异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肝动脉造影观察肝动脉及其肝外分支的不同变异情况,为肝癌介入治疗提供影像学指导。方法:收集200例原发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术前肝动脉造影资料,2名介入科医生共同阅片观察Michels肝动脉变异分型,分析肝动脉变异发生概率、肝固有动脉缺失变异情况及肝动脉肝外分支的出现概率、起始部位的变异情况。结果:最常见的肝动脉变异是MichelsⅢ型17例(8.5%),其次是Ⅱ型10例(5.0%)和Ⅴ型9例(4.5%)。Ⅰ型中肝固有动脉缺失25例,且发现5种亚型。肝外供血分支5种,最常见的是胃右动脉肝外供血分支156例(78.0%),其次是胆囊动脉126例(63.0%)、副胃左动脉19例(9.5%)、肝镰状动脉5例(2.5%)、副左膈动脉4例(2.0%)。结论:肝动脉变异除Michels分型外尚有其他亚型,且肝动脉的肝外分支变异较多,充分认识这些变异有助于提高肝癌介入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