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以岭 《首都医药》2003,10(2):48-50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一门独特的学说,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自《内经》阐明络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后,汉代张仲景开络病用药之先河,至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标志着络病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病机概念。 此后医家虽不乏善陈,屡有验案,但由于络病学说庞大繁杂,鲜有系统整理研  相似文献   

2.
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络病主要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血瘀证与络脉瘀阻较为一致,络脉绌急反映的是血管病变。络病不仅反映了血液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等。通心络胶囊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治疗冠心病。本研究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85例,观察了其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用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初病在经,久病在络",这句话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他同时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在他看来,随着病程进展,病位会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医家须根据这个理论初病治气,久病治血。《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支,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称为络脉。经中主要行  相似文献   

4.
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简明中医辞典》解释“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医学家们创造和使用这一概念,旨在提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过程中一些过去未尝为人所探及的规律。理解异病同治的依据和原理,讨论其运用规律,对于掌握和深化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临床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的意义。因此以《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的运用为例,仅就个人的理解对“异病同治”作一简要讨论,以就教于同道。1《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的运用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方出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炮附子八味药物组成。该方于原书中分别用于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以及妇人转胞等五种病证。其一,《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此条仅载“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未列其他症状,然从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崔氏八味丸”条下“肾之脉起于足而入于腹,肾气不治,湿寒之气随经上入,聚于少腹,为之不仁。是非驱湿散寒之剂所可治者,须以肾气丸补肾中之气,以为生阳化...  相似文献   

5.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消渴病并发痿症、痹症”的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消渴日久,气血阴阳受损,络脉空虚,外邪入中经络,络脉痹阻致瘀;消渴病阴虚燥热,内热煎灼津血,血液粘滞,络脉痹阻亦可为瘀;消渴患者多为痰湿体质,加之肺燥、胃热、肾虚使津液输布失常,停积为痰,致瘀血内阻。瘀血、痰浊阻于脉络,脉络失养而发本病。治疗以“通络”为基本原则。临证再分别施以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温阳行气、祛痰化瘀等法。  相似文献   

6.
"久病入络"是中医临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后历经医家几千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虚、滞、瘀是久病入络的基本特点,治疗时可根据3型的病机侧重点,分别采用宣通络瘀、通补入络和祛瘀固络法治之。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络病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金匮要略》有关络病的论述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总结。揭示了张仲景关于新病、久病皆可入络的观点。概述了其有关络病的治则治法,治络之法,总以疏通瘀滞为大旨,但应随其所得,分部处之;宿邪缓攻,通补兼施。系统总结了其临证用药善于取类比象的方药配伍特点,辛甘发散,易宣透络道;虫类走窜,擅搜邪剔络;血肉有情,善培植精气。并简要介绍了其络病思想对后世络病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胸痺西医称之为"冠心病心绞痛"。其发病机理在《素问.痺论篇》中是这样阐述的:心痺者,脉不通;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其发病常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病机总属邪痹心络,气血不畅,络脉瘀阻,心络挛急,心脉不通。针对其本虚标实之病机,  相似文献   

9.
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手段多样化,发现了许多有益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在减轻症状、调整体质、延缓或消除病因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1古今文献回顾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首见于《黄帝内经》,为中医痹病理论之源。《素问.痹论》提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概念,描述其特异性症状“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涩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金匮要略》记载“中风历节病”的病理为“筋伤”、“骨痿”,临床主要表现为“历节痛,不可屈伸”,近似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并组合了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瘀血致痹学说,治身痛逐瘀汤等方,别具一格,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痹病理论。现代中医对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认识与古代基本一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故多以补肝肾、强筋骨、补益气血以治其本,祛风散寒胜湿、活血通络止痛以治其标[1]。2内治法2.1辨证分型治疗《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将其证候分...  相似文献   

10.
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与疗效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加玲 《医药导报》2001,20(11):725-725
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设计和选择是保证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对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作一探讨。1 选择中药剂型的依据中药有传统剂型和现代剂型 ,类别甚多。剂型选择有利于贮藏、运输、携带、使用 ,需依据疾病性质不同和药物自身的理化、药物性能确定。梁代陶弘景指出 :“疾有宜服丸者 ,宜服散者 ,宜服汤者 ,宜服膏者 ,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李 杲说 :“大抵汤者荡也 ,去大病用之 ;散者散也 ,去急病用之 ;丸者缓也 ,不能速去之 ,其用药之舒缓 ,而治之意也”。《神农本草经》曰 :“药物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煎…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乳腺增生病在中医文献中与“乳癖”的描述相似,最早见于《中藏经》,经后在《诸病源侯论》中称之为“乳中结核”。《疡医大全》中论述:“乳癖乃乳中结核”。在《疡科心得集》中的乳癖、乳疾、乳岩论中说:“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痛、不发寒热、皮发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为“乳癖”。肝气郁结、痰凝血淤、冲任失调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在肝、脾、肾,病性是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12.
柯干从气虚血瘀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属中医“呆证”、“善忘”、“癫证”等范畴。其病机有虚、火、风、痰、瘀之分,治疗有滋肾填精、益气养血、养肝熄风、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别。柯干老师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提出血管性痴呆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脑,脾肾气虚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基础,瘀阻脑络是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3.
金匮肾气丸源自《金匮要略》,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等药组成,具有“温阳益气补肾”的功效。该方在《金匮要略》中首先见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第十五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其次见于“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十七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该方还可见于“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篇第三条: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表络浅显,易察可见,司外可揣内。在肠镜检查中,可见络脉散于结肠各部位,其形态、散布、充盈、色泽等对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大意义。本文从邱幸凡提出的络脉的分布规律入手,以检索古代文献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家的经验,初步探讨结肠络脉,试从中医术语标准化角度探析结肠络脉的来源、分布、功能、诊察、病证特点和治疗特点及与十五络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十四味建中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8例临床分析福州市中医院任尔济黄宏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根据其临床表现常见于中医“胸痹”、“心悸”、“眩晕”、“厥脱”等病证中,其脉象迟缓结代。我们应用《局方》十四味建中汤对48例病窦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骨伤科的疑难病。近些年来,由于某些疾病的需要,长期使用激素及随意使用激素以致诱发本病,因而发病率大为升高。自1984年以来我们用马氏秘方骨丸治疗本病,以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扶正解毒为治法。内治方药为骨丸3号(含有血竭,石菖蒲等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雷丸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信息源,梳理含雷丸的方剂,构建雷丸方药数据库;采用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雷丸的增效减毒及其方剂主治病症类型、药物配伍情况;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探寻其在常见病中的配伍特点;使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掘药-证的相关性,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 含有雷丸方剂的剂型主要为丸剂和散剂,高频用药为槟榔、大黄、木香等,与雷丸配伍的主要为驱虫药、泻下药及理气药等,且味多为苦、辛,归胃经、脾经。其中“槟榔-雷丸”出现的药对配伍频数最高,其次是“大黄-雷丸”“木香-雷丸”;雷丸方剂的主治病症为虫积的频数最高,其次为疳证、积滞等。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治疗虫积配伍槟榔、木香、使君子、芜荑、鹤虱等;治疗疳证配伍胡黄连、黄连、青皮等;治疗积滞配伍神曲、陈皮、牵牛子、三棱等。结论 雷丸与槟榔等配伍可加强杀虫消积的功效;与胡黄连、大黄等配伍可增加泻下攻积的作用,以上可能会引起轻微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与陈皮、神曲等配伍可保护胃黏膜,减轻胃肠不良反应。但雷丸毒性物质基础研究等未见报道,仍需深入研究,为雷丸临床应用提供更确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硬皮病属于中医说的“中风顽痹症”。风邪中于肌肤络脉之中,阻滞营卫循行,即皮肤失于营养而成顽硬紧张现象。《金匮要略》谓:“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如影响于全身,即阻滞营卫气血之流行,往往骨肉萎缩而危及生命;或局部皮肤紧硬渐渐阻碍营卫气血之流行,因营卫循行失调波及全身形成不治之症。所以此种病症需要早期治疗,万勿拖延日久,影响生命。  相似文献   

19.
通络法由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提出"络病"学说的问世而基本成形,但后世应用并不是十分普遍,肝细胞癌是肝病科的常见病之一,且以痰、虚、瘀所致的肝络虚滞不通为病理症结所在,包括其胁痛等证候特点,十分适合叶氏通络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人数约有260万,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而以中医络病理论研制的药物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檀香、降香、乳香和酸枣仁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它创造性地集中选用全蝎、蜈蚣、水蛭、土鳖虫、蝉蜕五种虫药组方,致使强大虫药通络作用不仅对动脉硬化、血管阻塞、血液的粘稠凝聚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能修复由于长期高血脂、动脉硬化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解除血管痉挛,从而达到双重防治心脑血管病,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脑血栓。现将近年来通心络胶囊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