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外固定架在严重骨盆骨折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骨盆骨折早期救治的方法。方法采用外固定架对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外固定,同期或分期处理合并损伤抗休克治疗,并对其疗效观察。结果11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或无其他脏器损伤患者,经4~13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骨盆骨折愈合良好,无骨盆明显倾斜,患肢短缩<1 cm,1例出现钉道感染,2例长时间行走后出现骶髂部疼痛。结论早期外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操作简单,能迅速完成,可有效控制出血,利于抗休克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收集7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前环固定方式分为内固定架组和外固定架组,根据Matta及Majeed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分析;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经皮内固定架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推荐优先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78例骨盆环遭受严重破坏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采用Hoffmann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病例 女,68岁,因车祸致骨盆碾挫伤,右髋骨向外移位,耻骨联合分离明显,会阴部出血较多,失血性休克形成,给予补液、输血、止血等对症支持处理,改善全身情况后转入我院。入院查骨盆平片示:双侧耻骨下支及耻骨梳骨折,耻骨联合分离9cm,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耻骨联合分离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术。手术在双侧髂前上棘后约1.5cm处起,各间隔3cm作一小切口,在髂棘上钻孔,将3根固定针旋入髂骨内外板之间约3cm,套上固定连杆及中间拉力连杆。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的Tile创伤分类,对不同的创伤类型应用相对应的作用力进行固定,达到消除骨盆骨折移位、稳定骨盆环的目的。结果 本组16例,1你合并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术后死亡;1例未随访;14例获得平均10.1个月随访,总优良率为85.7%(12/14)。结论 外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不增加副损伤等优点。对于骨盆后侧韧带保持完整的  相似文献   

6.
骨折不连的治疗目前仍较棘手,虽方法较多,但疗效多不理想。1998年8月~2003年12月,我们应用自行研制的弹力加压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不连17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病例 李×× ,女 ,6 8岁。因车祸致骨盆碾挫伤 ,右髂骨向外移位 ,耻骨联合分离明显 ,会阴部出血较多 ,伴失血性休克 ,给予补液、输血、止血等对症支持处理一周 ,改善全身情况后转入我院。入院查骨盆平片示 ,双侧耻骨下支及耻骨骨折 ,耻骨联合分离 9cm。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耻骨联合分离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术。手术在双侧髂前上棘后约 1 5cm处起 ,各间隔 3cm作一小切口 ,在髂棘上钻孔 ,将 3根固定针旋入髂骨内外板之间约 3cm ,套上固定连杆及中间拉力连杆。拧紧拉力连杆 ,将两髂骨向中间挤压 ,当即使耻骨联合分离减少 5cm。术后隔…  相似文献   

8.
内外联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骨盆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3年12月~2013年12月获得随访的29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57岁,平均32.5岁。按Tile分型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结果随访6~18个月,29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恢复原来工作。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18例,良8例,可3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技术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后环应用重建钢板、T型钢板或骶髂螺钉,前环应用重建钢板或普通钢板进行固定,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6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32个月。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4.44%。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尽早选择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及有效内固定,可以获得骨盆外型恢复好,功能恢复快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改良三维骨盆外固定架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改良三维骨盆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18例,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8.7±0.8)分降至术后(1.0±0.2)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地震伤员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早期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 早期采用外固定架联合VSD负压吸引术治疗芦山地震中的严重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伤员22例,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25 ~ 85岁,平均42.6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9例,高处坠落伤3例.按照Gustilo分型,Ⅱ型4例,ⅢA型6例,ⅢB型10例,ⅢC型2例. 结果 9例行局部植皮术,11例行皮瓣转移术,2例行截肢手术;17例外固定架固定3周内转化为内固定治疗. 结论 采用外固定架联合VSD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在迅速稳定骨折、保护局部软组织的同时,通过持续VSD负压吸引装置可以封闭创腔,降低局部感染,刺激创面产生大量新鲜肉芽组织覆盖骨面,为创面植皮或局部皮瓣转移争取时机,为最终外固定转换为内固定治疗、促进伤员肢体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合并髁部骨折的胫骨干复杂(C2、C3型)骨折的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对1999年1月-2004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累及胫骨近、远端骨折的42例胫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按AO/ASIF原则分类,胫骨干骨折均为C2型(多段骨折)、C3型(不规则)骨折;累及踝关节19例,累及膝关节23例;手术采用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及单纯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4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功能满意35例(83%),可6例(14%),不满意1例(2%)。结论 通过外固定支架的方法可使合并髁部骨折的胫骨干复杂(C2、C3型)骨折最大限度地恢复胫骨与腓骨骨的相对长度、胫骨管状结构重建、关节面的平整、膝-踝关节面的平行对称关系,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膝、踝关节功能达到最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动脉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及动脉栓塞的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因骨盆骨折致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平均34.5岁。交通伤32例,压砸伤13例,坠落伤9例,其他伤6例。入院时均处于休克状态,常规摄骨盆后前位、出口位及入口位x线片。在抗休克治疗同时,行髂动脉造影。结果后环骨折25例,损伤血管64支;前环骨折13例,损伤血管17支;髋臼骨折6例,损伤血管12支;混合骨折16例,损伤血管36支。1例髂总动脉血栓形成行人造血管移植;4例髂外动脉损伤,3例血栓形成(1例行手术取栓,1例行溶栓再通术,1例未处理),1例破裂行修复术;50例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出血,行动脉栓塞;5例未发现明显血管损伤。3例死亡。结论根据骨盆骨折x线表现可预测血管损伤类型,后环骨折容易引起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及髂腰动脉损伤,前环骨折易损伤闭孔动脉,最易损伤的动脉是臀上动脉。栓塞出血动脉的断端及其吻合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32例,包括AO分型B型20例和C型12例.行保守治疗4例;急诊外支架回定1例;择期手术固定27例,手术时间为伤后4~43 d,固定方式包括外固定架7例,钢板9例,骶髂螺钉4例,钢板联合外固定架4例,骶髂螺钉联合外固定架2例,骶髂螺钉联合钢板1例.结果 30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27例骨折愈合良好,2例畸形愈合,1例未愈合.对29例随访满12个月者进行Majeed功能评分:优17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为90%.2例保守治疗过程中发生继发损伤,2例复位骨折时发生医源性损伤.结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应尽早手术固定,充分恢复骨盆环稳定性,防止继发损伤.治疗中应注意避免医源性损伤,特别是神经损伤.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3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2008 to June 2010.There were 20 patients with type B injury and 12 with type C injury according to AO classification scheme.Of all, four patients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one was treated with emergency external fixation followed by angiographic management, and the remaining 27 patients received selective surgeries. The surgeries were carried out at days 4-43 after trauma by using the external fixators in seven patients, the plates in nine, the iliosacral screws in four, the plate plus external fixator in four, the iliosacral screw plus external fixator in two and the iliosacral screw plus plate in one,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follow-up for an average 15 months among 30 patients showed bony union in 27 patients, malunion in two and nonunion in on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29 patients was assessed with the Majeed' s scoring system, which showed excellent result in 26 patients, good in nine and poor in three, with excellence rate of 90%. Secondary injuries caused by unstable fractures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and iatrogenic injuries caused by fracture reduction in two.Conclusions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should be treated surgically as early as possible to restore the stability of the full pelvic ring and prevent the secondary injury, while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unreliable.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avoidance iatrogenic injuries, especially nerve injuries, dur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量半骨盆在矢状位上旋转移位,为判断骨盆在三维平面上的旋转移位建立基础,从而为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提供指导. 方法 根据骨盆解剖结构及术前或术中骨盆正位X线影像学资料,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通过影像学特定点、线的测量,计算半骨盆矢状面旋转程度.选取不伴骨性结构异常的尸体骨盆标本10具,用铅线对每具标本双侧髂前上棘及耻骨联合前缘进行标记.模拟矢状位半骨盆旋转移位,摄改良的骨盆正位X线片.使用影像测量软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与计算,通过统计学分析,验证课题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结果 测量同一骨盆双侧髂前上棘至同侧耻骨联合前缘的连线距离,左右两侧连线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测量计算得出的旋转侧半骨盆矢状面旋转的角度与实验设计中的20°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骨盆解剖形态和影像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改良骨盆正位,通过X线片特定点、线的测量计算获得骨盆空间移位的量化指标,能够指导复位操作及复位效果的判断,有助于骨盆骨折移位的闭合复位.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内固定方法,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3年6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0~69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6例,高处坠落伤12例,挤压伤5例.骨盆后环损伤情况:髂骨后部纵向骨折7例;不稳定骶骨骨折27例,按Denis分型标准:Ⅰ区14例,Ⅱ区11例,Ⅲ区2例;不稳定骶髂关节脱位19例,其中伴髂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7例,经耳状关节与韧带的骶髂关节脱位2例,伴骶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10例.外伤至手术时间3~28 d,平均6.7 d.采用前侧重建钢板固定7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26例,经皮后方跨骶骨重建钢板内固定20例.结果 本组53例均获12~3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无切口感染、术中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不愈合或明显双下肢不等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功能恢复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5例骶丛损伤患者鞍区感觉减退或膀胱排尿困难的症状均基本消失,2例骶从损伤患者遗留会阴部麻木和足下垂. 结论 手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内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手术者的经验、设备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Stoppa手术入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8年6月-2011年8月采用改良Stoppa手术入路治疗的21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按Tile分类方法:A2类型7例,B2类型6例,B3类型5例,C2类型3例.均采用Stoppa入路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固定,4例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加外固定器固定,另外3例则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和骶髂关节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应用Matta评分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Stoppa手术入路切口长度为10~12cm,平均11cm;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400~1000 ml,平均700ml.依据Matta标准,21例患者骨盆前环骨折均获满意复位,其中15例患者术后得到8~20个月随访,均达骨性愈合.患者术后Majeed评分逐渐提高.结论 Stoppa手术入路具有切口方便直接、手术视野清晰、易于复位、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在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时,Stoppa人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A0 C2、C3型)的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方法及后续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累及股骨髁骨折的42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按AO/ASIF原则分类,股骨干中远端骨折分别为C2型(多段骨折)18例,C3型(不规则)骨折24例.手术采用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C3型,单纯外固定架固定C2型;4例采用续贯固定.结果 4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按Kotm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价标准,膝关节功能满意35例(83%),可6例(14%),不满意1例(2%).结论 通过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治疗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A0 C2、C3型)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股骨的相对长度,且便于在术后对股骨关节面与股骨干纵轴进行水平和纵向调整,使其与对侧股骨中下段达到解剖平行对称关系;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膝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股骨管状结构重建在此类骨折的治疗中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应力促进骨愈合的机制及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10根新鲜尸体完整胫骨及安装外固定器后测定骨表面应变、应力值。再制成胫骨中段骨折进行等体重加压,测定压力衰减情况。60只兔胫骨干制成骨折模型并施行骨外固定器三维立体固定,分别施加兔自身体重0倍(A组,对照组)、1/2倍(B组)、等体重(C组)、1.5倍(D组)的压力加压固定,测定术后即刻及1,2,4,6周骨折断端应力电位,并取骨折处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术后6周摄X线片,并取胫骨行扭转试验,测定骨愈合强度。(2)1978—2005年共收治195例复杂性骨不连、骨缺损患者,通过骨外固定施加1/2至等体重的压应力不植骨治疗,观察骨愈合及伤肢负重情况。结果(1)胫骨表面不同点应变、应力值相差显著;各点上架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压固定后5h内骨断端压力以每小时5%~10%的速度衰减,24h后不到初始值的60%。兔胫骨骨折后应力电位变为负电位,A组及加压组(B、C、D组)分别于术后2周、6周恢复正电位。X线片、组织学及力学试验表明,加压组骨愈合速度及强度均好于对照组,但1.5倍体重加压量会造成骨坏死。(2)临床观察194例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99.5%。骨断端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个月,骨延长区愈合时间4~11个月,骨愈合指数平均为37.8d/cm。全部患者取外固定器后伤肢可负重行走,无一例再骨折及截肢。结论 应力产生的负电荷可促进骨愈合,最佳生理性加压量应以自身体重为标准,经皮穿针骨外固定不植骨方法在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的治疗中可视为一种疗效确切的微创生物学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