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列酮类(glitazones)口服胰岛素增敏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列酮类药物是以噻唑烷二酮类化学结构为基础的一系列衍生物,是一类具口服活性的胰岛素增敏剂。研究显示其可选择性地激动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γ(PPAR-γ),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即可减少IR的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高甘油三酯。临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可见肝素性。本文概要介绍曲格列酮(troglitazone ,Rezulia)、吡格列酮(pioglitazone,Actos)和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Avandia)3种格列酮类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Pio)是由日本武田制药厂80年代中期开发的新药,于1999年7月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Pio为胰岛素增敏剂,由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 dione)衍生而来.临床上应用其盐酸盐,化学名为:(±)5-{4-[2-(5-乙基-2吡啶基)乙氧基]苄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  相似文献   

3.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一吡格列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吡格列酮是一种用于治疗 2型糖尿病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它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 γ) ,调节与糖和脂肪代谢相关的多种蛋白的转录 ,从而放大了肝脏和外周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后的信号转导作用 ,改善血糖的控制 ,而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临床研究显示 ,吡格列酮治疗可增强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在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 ,吡格列酮 15mg/d至4 5mg/d单药治疗 ,能显著降低 2型糖尿病人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水平。在磺脲类、二甲双胍、胰岛素或伏格列波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对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30名单纯饮食、运动治疗无效或单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双盲给予15或30mg/d国产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对治疗前后的各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5或30mg/d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效果良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无变化,30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均明显下降。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耐受性好;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治疗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治疗组,两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10 mg.kg-1.d-1灌胃,1次/d,每组10只。后两组大鼠糖尿病模型构建成功后的第10周末测定血糖、肾重/体重2、4 h尿蛋白定量,并检测肾组织中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肾组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结果:糖尿病治疗组与糖尿病组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P>0.05),但肾重/体重和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肾组织MDA含量、CAT活性明显增加(P<0.01),T-AOC、GSH含量和Cu,Zn-SOD、GSH-Px、GR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治疗组肾组织MDA含量和CAT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1),T-AOC、GSH含量和Cu,Zn-SOD、GSH-Px、GR活性明显增加(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存在明显氧化应激反应,吡格列酮具有不依赖其降糖效果的抗氧化活性,进而起到保护肾脏和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胰岛素和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3例使用胰岛素增敏剂以外的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良而改为单独应用胰岛素的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倒)单用胰岛素,治疗组(28例)予胰岛素+吡格列酮,疗程均为12周。在开始和结束时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体重、甘油三酯。结果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比对照组明显,HbA1c水平则较低(P〈0.01),甘油三酯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体重较治疗前均增加,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T2DM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加用吡格列酮,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更好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7.
盐酸吡格列酮合成路线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1),化学名为(±)-5-[4-[2-(5-乙基吡啶-2-基)乙氧基]苄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是日本Takeda和美国Lilly公司联合开发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1999年FDA批准在美国上市[1,2]。本品是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可增强外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临床主治2型糖尿病[2,3]。现对1的合成路线综述如下(图1)。  相似文献   

8.
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采用吡格列酮30 mg/d联合胰岛素治疗,B组采用吡格列酮15 mg/d联合胰岛素治疗,C组单用胰岛素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3组病例的FPG、2HPG、HBA1c、HDL、LDL、TG等指标。结果A组、B组的FPG、2HPG、HBA1c值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1、P<0.05),C组无明显变化。A、B两组HDL升高、TG降低,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B两组间比较无差异;A、B两组LDL略升高,但3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水平,且此种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可有效改善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9.
谢晓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71-2272
目的:观察使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肝功、肾功、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变化。方法:观察17例曾使用胰岛素联合一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差的病人,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前后之疗效。结果:加用吡格列酮后FBG、2hPG、HbA1C、胰岛素用量显著下降,肝功、肾功、血脂、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患者降糖效果显著,可以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且无明显肝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IDDM)和2型糖尿病(NIDDM),2型糖尿病占了95%,病因胰岛素抗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不宜长期用胰岛素治疗,主要治疗药物为磺酰脲类和双胍类,两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近年来开发的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 TZDs)不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通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胰岛素、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胰岛素加吡格列酮组和磺脲类降糖药物加吡格列酮组治疗1年,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原、空腹真胰岛素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 IR.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维持良好水平,但组间无差异;治疗后胰岛素原水平和IR两组均明显下降.胰岛素组较磺脲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后胰岛素组的真胰岛素水平较磺脲组明显增高.结论对经饮食和运动后血糖不能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均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IR,且胰岛素治疗比磺脲类药物能使β细胞的负荷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2.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及吡格列酮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探讨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吡格列酮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格列酮干预组(3mg·kg-1.d-1,DT组),每组8只。12周末,测定各组相关生化指标。运用比色法检测肾皮质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和DT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肾质量/体质量和尿蛋白定量(24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与NC组比较,肾皮质Cu-ZnSOD、CAT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DT组与DM组比较,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质量/体质量和尿蛋白定量(24h)明显降低(P<0.05);肾皮质CAT和Cu-ZnSOD活性增加(P<0.05),肾皮质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3.
刘建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57-15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用量。方法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注射胰岛素,试验组除单纯注射胰岛素外,还加服吡格列酮15mg,qd在早餐前服用。以上两组患者可根据自身血糖情况,在允许范围内适当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直至血糖达标。共观察6周。记录两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情况和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 6周后,两组在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PB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组比对照组胰岛素的用量明显降低。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将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口服吡格列酮,每日3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各118例,疗程12周。结果 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有明显下降(P<0. 01);糖化血红蛋白2组均有下降,试验组为-1. 06%,对照组为-0. 51%,均P<0. 01。2组胰岛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试验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了0. 11mmol·L-1 (P<0. 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了0. 21mmol·L-1(P<0. 01),血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体重指数升高了0. 36 (P<0. 01)。试验组中,仅1例因中度肝功能异常退出试验,水肿较常见,程度轻。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2组相近。结论 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mg,可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血压状态,病人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杨逸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0):54+58-54,58
目的:评价吡格列酮对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方法:将符合2型糖尿病(T2DM)诊断并伴有超重的患者68例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口服吡格列酮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患者血糖、血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体重指数(BMI)无明显变化,未出现肝功能损害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结论:吡格列酮对提高外周胰岛素敏感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纯予以胰岛素治疗,观察组予以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均规律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治疗中平均胰岛素用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PBG,HbA1C,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的FBG,PBG,HbA1C及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BMI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迅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降低胰岛素的用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将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组(B组),进行6个月治疗,测定治疗前后BP,PG,BMI,HbA1c,Ins,血脂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治疗均可使BP,PG,BMI,HbA1c,及LDL-C下降(P〈0.05),但B组同时可使Ins水平下降(P〈0.05),HOMA-IR降低(P〈0.01)。结论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并降压,减重,同时改善IR。  相似文献   

18.
汤筱池 《中国药业》2010,19(17):60-61
目的比较胰岛素及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口服降糖药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8例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给予胰岛素治疗,治疗组29例给予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12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以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和HbA1C均控制良好,其中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脂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甘油三酯较对照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口服降糖药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HbA1C均控制良好,同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改善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或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血糖及血尿酸的影响。方法:133名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监测12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肌酐、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胰岛素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胰岛素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HbA1c均低于吡咯列酮和常规治疗组(P<0.05)。吡格列酮组降低尿酸的作用显著高于胰岛素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降低血尿酸作用高于吡咯列酮组和胰岛素组。结论:胰岛素组的降糖作用最强。吡格列酮显著降低血尿酸。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无痛风的患者,宜选用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20.
徐芬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4):531-531
吡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为胰岛素增敏剂,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降低外周组织以及肝脏的胰岛索抵抗,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及脂代谢状况。本品用于临床已有多年。本研究旨在观察该药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