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粒体DNA突变与多发性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发病机制与线粒体DNA突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单链构像多态性法(SSCP)和点突变特异性引物PCR法(MSP-PCR)检测18例MS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11778突变。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未能检测出MS患者线粒体DNA突变。结论 在MS患者中发现线粒体DNA突变,说明MS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种族差异,亚洲人MS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环境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但确切结论有待收集更多的资料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retinopathy,LHON)自 1 871年 Leber医生首先报告以来 ,国内外把它作为线粒体遗传病的一个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 ,特别是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近来进展迅速 ,已确定其为母系遗传病 ,并且找到了线粒体 DNA( mt DNA)的多个突变点 ,如 1 1 778、3 460、943 8等。该病临床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以单眼或双眼视力同时受损为首发症状 ,常合并其他神经变性 ,极易误诊为视神经炎或多发性硬化 ( MS)。此文报告 3例误诊为 MS的 LHON,并结合文献分析误诊原因。1 病例报告 病例 1 :患者女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ATP7B基因Arg778Leu突变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91例HLD患者ATPTB基因8号外显子Arg778Leu突变,将91例患者分为纯合突变组、杂合突变组和无突变组,并与临床表现(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91例HLD患者中检出26例Arg778Leu纯合子和40例杂合子,其余25例无此突变。患者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型与该突变型均无相关性。结论:Arg778Leu突变与患者性别、起病年龄及临床表型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一个五代母系遗传的未知神经变性疾病家系。方法家系调查、临床资料收集、线粒体DNA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本家系5代,共43人,17人患病,男性9人,女性8人,发病年龄5~40岁,呈母系遗传。所有患者均有视神经萎缩,部分患者伴严重肌张力障碍和双侧基底节异常MR信号。分子遗传学检测未发现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有关的已知突变,亦未发现与神经性肌无力-共济失调-色素性视网膜炎(NARP)有关的8893位点突变。结论本家系临床表现独特,且未见与此表型类似的已知线粒体疾病突变位点存在,可能是一种与已知突变不同的LHON或新型线粒体疾病。  相似文献   

5.
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验证线粒体DNA点突变与早发性帕金森病 (PPD)的相关性 ,并了解中国人线粒体DNA点突变特点。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斑点杂交、放射显影定性方法对 4 0例PPD患者及 4 8名健康对照组A4 336C、G5 4 6 0A、A10 398G、A13780G突变点进行检测 ,对 2 0例PPD组和 2 0例对照组碱基位点 10 2 5 6~ 10 5 77线粒体DNA片段测序。结果 PPD组A10 398G、G5 4 6 0A、A4 336C、A13780G ,4个位点的突变率均高于对照组 ,而且PPD组A10 398G突变率 (5 0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4 6 % ) (P =0 0 0 0 1) ;其他 3个突变点PPD组的突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新发现碱基位点 10 4 0 0C/T多态性。结论 线粒体DNA突变与PP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A10 398G突变很可能是PPD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人线粒体DNA存在 10 4 0 0C/T多态性和PPD患者A10 398G高突变率 (5 0 0 % )特点  相似文献   

6.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在检测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检测肝豆状核变性 (WD)基因第 8外显子突变。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WD基因第 8外显子片段 ,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HPLC分析 ;对峰型有改变的样品经测序分析确认突变。结果 在 5 1例WD先证者中共发现两种错义突变 (Arg778Leu和Arg778Gln)、一种插入突变 (Ins2 30 2C)和一种多态性位点 (C2 310G)。其中 12例先证者带有Arg778Leu杂合错义突变 ,3例为Arg778Leu纯合错义突变 ,1例为Arg778Gln杂合错义突变 ,1例为杂合 2 30 2C插入突变。多态位点C2 310G与Arg778Leu突变完全连锁。结论 WD基因第 8外显子阳性检出率为 33 3% (17/ 5 1) ,说明DHPLC技术是一种可用于临床WD基因诊断的高效、灵敏和操作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基因突变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不同条件下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案提供借鉴。方法分别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和5×4DNA微阵列对3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测分析,并结合文献中的方法进行应用比较。结果 3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有21例至少存在一个外显子片段缺失,占总例数的70%;9例未被检测到缺失,点30%。末检测到全部缺失的患者。PCR、DNA微阵列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对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及携带者可选择MLPA检测缺失和重复突变,对于阴性者再利用PCR联合DHPLC结合测序检测点突变。经济方案是先选择18对引物定量PCR或DNA微阵列检测常见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突变,对于阴性者再用MLPA检测其它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突变。对于可疑胎儿产前诊断行MLPA或PCR-STR连锁分析。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骨骼肌细胞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情况及发病机制。方法 观察总结5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特点,并应用PCR、限制性内切酶BglⅠ、ApaⅠ酶切,PAGE电泳鉴定DNA片段长度的方法,检测5例患者骨骼肌细胞中mtDNA是否发生nt3243和8344位点A→G突变。结果 5例患者(3例MELAS和2例MERRF)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等方面均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1例MELAS患者仅存在3243A→G点突变,1例MERRF患者存在8344A→G点突变,1例MERRF上述2个位点均存在突变。另2例呈家系起病的MELAS患者这2个位点都无突变。结论 3243及8344位点突变分别与MELAS和MERRF的发病有关,MERRF患者可以同时存在上述2个位点的突变。临床表现仍是确诊和分类的主要依据。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突变阻滞形成系统(RT ARMS-qPCR)技术检测线粒体DNA A3243G突变负荷,并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患者不同组织中A3243G突变负荷的分布情况.方法 分别构建含线粒体DNA3243位点的野生型(A)和突变型(G)序列的质粒,将这2种质粒按一定比例混合构建成13个含有不同A3243G突变负荷的标准对照,应用PCR-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RFLP)和RT ARMS-qPCR技术检测13个标准对照及存在A3243G突变的7例MELAS患者、1名携带者以及53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肌肉、毛发及尿沉渣等组织的A3243G突变负荷.结果 标准对照的突变负荷经PCR-RFLP和RT ARMS-qPCR检测的结果均与预期值呈直线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R21=0.885、R22=0.991,RT ARMS-qPCR检测的结果更接近预期值;7例MELAS患者及1名携带者不同组织的突变负荷经RT ARMS-qPCR检测的结果比经PCR-RFLP检测出的高,且RT ARMS-qPCR比PCR-RFLP更容易检测出低负荷的A3243G突变,并发现MELAS患者的肌肉、尿沉渣、头发的A3243G突变负荷均高于外周血.结论 应用RT ARMS-qPCR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检测不同组织的A3243G突变及其突变负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线粒体DNA突变情况,提供无创基因检测方法的证据支持。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线粒体基因分析,对患者血液、尿液标本中线粒体DNA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筛查并确诊线粒体脑肌病。结果 7例患者被确诊为A3243G杂合突变,血、尿标本中突变负荷分别为17.80%和60.16%、20.88%和73.96%、29.62%和92.58%、36.01%和91.29%、5.14%和48.78%、5.74%和58.57%、0.57%和5.99%。结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尿液中线粒体DNA突变率明显高于血液中的突变率,且尿液标本为无创取得,可作为基因检测的首选标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1例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患者脑组织和外周血线粒体DNA(mtDNA)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这例MELAS患者脑组织和外周血mtDNA的A3243G点突变进行检测,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该例MELAS患者脑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PCR扩增产物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产生了两条带,一条为494bp,另一条为218bp。494bp的扩增产物是目的片段,而218bp的片段是一种异常扩增产物。我们对218bp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发现在mtDNA3314—3589之间有276bp的碱基缺失。结论 mtDNA3314-3589位点之间276bp的碱基缺失可能是导致MELAs的一种新的基因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2.
正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是由于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的最常见的线粒体病,文献报道多由外周血、肌肉检测到致病突变,本文报道1例经尿液线粒体基因检测确诊的MELAS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提高对儿童MELAS临床及基因检测手段的认识。1病例患儿,男,5岁4个月,因"运动障碍3年,左上眼睑下垂2.5年,间断抽搐6个月,频繁抽搐5 h"于2016年2月  相似文献   

13.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LHON)线粒体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PCR法扩增96例视神经病变患者mtDNA中ND1、ND4、ND6上的 3个片段后 ,用 377测序仪对mtDNA上 11778、346 0、14 4 84位点进行序列分析确定有无碱基突变。结果  96例患者中 4 0例 (41 7% )线粒体基因突变 ,其中男性 34例 (85 % ) ,女性 6例 (15 % ) ;34例 (85 % )为 11778位点突变 ,2例 (5 % ) 346 0位点突变 ,4例 (10 % ) 14 4 84位点突变 ;346 0及 14 4 84突变均为散发病例 ;有家族史者突变表达占 87 0 % (2 0 /2 3) ,无家族史者突变占 2 7 4 % (2 0 /73) ;头颅MR显示 11778突变者中 3例有脑白质区病灶 ,1例LHON合并垂体瘤 ;12例突变阳性者检查脑脊液 ,11例有炎性脱髓鞘改变。结论 LHON以 11778突变常见 ;起病及病程多样化、散发病例比例较高、眼底微血管病改变不易发现、脑脊液改变与炎性脱髓鞘雷同导致LHON在临床上易漏诊误诊 ,应尽早行突变检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检测线粒体脑肌病(ME)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例ME的临床特征、24h视频脑电图(VEEG)、肌电图(EMG)、头颅MRI、全基因组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8例全基因组检测基因突变表明,存在核基因突变8例、有氨基酸改变7例、线粒体基因突变8例;其中t RNA基因突变5例、TRNL1基因突变4例、ATP6基因突变3例、ND5和TRNS2基因突变各1例。核酸3243AG改变4例(50%),其他有8860AG,11719GA,14766CT,8993TG等4例(50%),氨基酸改变4例。结论ME患者大多存在核基因的突变,线粒体的5个mt DNA均可发生突变。本组患者核酸改变仅50%发生在3243位点,检测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是诊断ME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听神经病一家系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为确定其遗传方式提供分子基础。方法 选择一个4代11人的听神经病核心家系为研究对象,对现存9名成员及40例散发聋患者外周血DNA进行12 S rRNA(nt1095)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以及对一例患者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PCR扩增。扩增产物通过基因测序进行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9名家系成员及40例散发聋个体12 S rRNA(nt1095)突变检测均为阴性。对一例患者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及一个位于MT-C01区的nt6251T→C转换,后者为一同义突变。结论该家系成员不存在线粒体DNA 12 S rRNA T1095C突变,对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也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位点。结合临床特征和家系谱患者传递规律,确定该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Leber氏病两家系。通过临床分析认为视乳头周围微血管病变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无着色是该病重要特征。但因伴或不伴有其它神经体征易与球后视神经炎或多发性硬化(MS)等相混淆,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遗传方式符合母系遗传,本病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线粒体(mt)DNA基因点突变引起。核基因对发病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点突变与遗传性共济失调(HA)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26例HA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用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有无A3243G、T8993G或T8993C点突变。结果所有H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均未检测到线粒体DNA点A3243G、T8993G或T8993C点突变。结论线粒体DNAA3243G、T8993G或T8993C基因突变导致HA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ATP7B基因的外显子8、12进行DNA测序分析并建立直接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102例WD患者和82例对照正常人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ATP7B第8、12号外显子,8号外显子及12号外显子扩增产物分别行Msp Ⅰ及Tail内切酶酶切分析;后对所有患者及对照组DNA外显子扩增产物行直接测序.结果 102例WD患者,8号外显子35例存在Msp Ⅰ酶切反应异常,测序示Arg778Leu纯合或杂合突变(占34.31%),其中12例伴Leu770Leu多态性;12号外显子13例存在Tail酶切反应异常,测序示Thr935Met杂合错义突变(占12.75%),1例存在Argg19Gly杂合错义突变,Arg952Lys在患者及对照组中均检出.结论ATPTB基因外显子8、12为WD突变热点,其中8号外显子以Arg778Leu、12号外显子以Thr935Met为主要突变形式,临床上可用PCR-Msp Ⅰ酶切、PCR-Tail酶切反应作为WD患者初步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线粒体疾病中,亮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tRNA1)基因突变是最为常见的致病突变之一,我们回顾性分析亮氨酸tRNA1基因突变所导致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以及与突变负荷的关系.方法 经测序确认的亮氨酸tRNA1基因突变(MTTL1*3243A>G,3271A>T)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线粒体亮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MTTL1)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病理学特点、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果 MTTL1突变导致线粒体腩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ELAS)表型最多(13例),其次可见于糖尿病(1例)、进行性眼外肌麻痹(1例)以及Leigh综合征(1例)和未分类的线粒体病(2例).多数患者为散发,有5例患者为母系遗传.表型与突变负荷无显著相关.结论 MTTL1基因突变具有高度的表型变异,表型与突变负荷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线粒体疾病中,亮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tRNA1)基因突变是最为常见的致病突变之一,我们回顾性分析亮氨酸tRNA1基因突变所导致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以及与突变负荷的关系.方法 经测序确认的亮氨酸tRNA1基因突变(MTTL1*3243A>G,3271A>T)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线粒体亮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MTTL1)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病理学特点、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果 MTTL1突变导致线粒体腩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ELAS)表型最多(13例),其次可见于糖尿病(1例)、进行性眼外肌麻痹(1例)以及Leigh综合征(1例)和未分类的线粒体病(2例).多数患者为散发,有5例患者为母系遗传.表型与突变负荷无显著相关.结论 MTTL1基因突变具有高度的表型变异,表型与突变负荷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