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及传统径路反复穿刺失败后再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长期置管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作者采用改良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冯福祥  师新梅 《全科护理》2013,(33):3103-3104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间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探寻血液透析病人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入路.[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使用股静脉和颈内静脉临时导管行血液透析的120例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股静脉组60例和颈内静脉组60例,比较两组病人穿刺置管时间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置管所需时间分别为13.57 min±2.73 min和9.86 min±1.69 min,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0.0%和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相比,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穿刺置管时间较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心理支持对肿瘤病人行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78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颈内静脉置管适用广泛,便于护理,插管后患者活动不受限制,尤其是肿瘤病人病程长,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了解自己的病情,且经过多次手术、化疗,浅表静脉穿刺很不满意,往往要求置管,否则会影响治疗和生存质量。笔者抓住病人的这一心理需求,针对穿刺处局麻后触摸颈动脉不满意,易误入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在无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采用心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减轻肿瘤病人颈内静脉置管术紧张心理和疼痛程度的最有效的心理护理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观察组应用King目标实现理论,在颈内静脉置管术前、术中采用规范化的支持语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心理护理,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心理支持语。对两组病人的主观感觉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30min与术后30min心理紧张程度和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合置管者达100%,明显优于对照组(29%)。[结论]在King目标实现理论基础上,在颈内静脉置管过程中,运用有意识的心理护理,稳定了病人情绪,减轻了痛苦,配合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减轻肿瘤病人颈内静脉置管术紧张心理和疼痛程度的最有效的心理护理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观察组应用King目标实现理论,在颈内静脉置管术前、术中采用规范化的支持语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心理护理,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心理支持语。对两组病人的主观感觉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30min与术后30min心理紧张程度和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合置管者达100%,明显优于对照组(29%)。[结论]在King目标实现理论基础上,在颈内静脉置管过程中,运用有意识的心理护理,稳定了病人情绪,减轻了痛苦,配合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2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股静脉置管和颈内静脉置管2种置管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对136例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对10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穿刺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结果 股静脉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穿刺置管时间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但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置管方式.结论 2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6例未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A组,其中男38例,女48例,平均年龄(45.5±6.7)岁;将206例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B组,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平均年龄(46.7±6.9)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在B超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6年6月静脉置管中心12 379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组8 156例病人采用B超引导下行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4 223例病人由主治医生采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病人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平均穿刺次数以及机械并发症发生率。调查观察组医护患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100.0%vs87.52%,P0.05);观察组置管平均穿刺次数(1.0次±0.2次)少于对照组(3.0次±3.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5.0min±2.5min)短于对照组(17.3min±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需更换穿刺位置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20%vs 15.01%,P0.05);观察组置管的血肿形成和误穿动脉等机械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护患非常满意占95%,满意占5%。[结论]专科护士独立完成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提高医护患满意度,专科护士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器官移植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其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与采用传统的体表标志法穿刺者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2004-11/2007-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一医院收治,预计穿刺较困难的肝移植及肾移植手术患者7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彩超定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彩超定位组应用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实时立体定位,引导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定期监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表标志法定位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穿刺置管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穿刺置管成功后定期监控置入导管所在血管的血流情况、有无血栓形成或栓塞及飘浮导管的位置是否合适等。结果:7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彩超定位组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P<0.001)。②彩超定位组46次穿刺操作均一次成功,43次经颈内静脉单壁直接穿入,3例次穿过双壁,经稍退针后成功穿入,无一例次发生误穿动脉或其他并发症;对照组45次穿刺中,一次直接成功者20例次,6例次曾误穿入动脉。③21例肝移植患者均成功置入飘浮导管全程行有创心功能监测,术后监测发现4例有早期血栓形成。结论:①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用于器官移植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时进行立体定位,引导穿刺置管,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②通过术后定期监控,可了解导管位置是否保持准确及有无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颈内静脉置管异位9例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总结分析了9例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原因和对策。颈内静脉置管异位与患者个体因素、操作者技能水平、操作者的个人习惯以及医院管理因素有关。操作者重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操作中认真选择穿刺部位,穿刺成功后及时行X线检查确认,能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减少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移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9年6至2011年3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行PICC的患者168例,分别采取常规静脉穿刺后20ml生理盐水行脉冲式封管(对照组90例)和穿刺后即刻连接液体输入(观察组78例)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中9例患者PICC管的头端进入颈内静脉,成功率为90%;观察组有1例患者PICC头端进入颈内静脉,成功率为98.7%。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通过液体快速输入、观察滴速及观察患者局部异常情况的方法,在不借助现代影像学仪器的基础上,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移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冯福祥  师新梅 《全科护理》2013,11(15):1406-1407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建立静脉通路创伤小、速度快,是急性肾衰竭、急性中毒等病人需行急诊透析时常用的导管留置方法。常见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置管。股静脉留置导管是帮助血液透析病人快速、方便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较好方法,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无痛苦、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但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3.
心理支持减轻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疼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King目标实现理论,通过护患互动,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减轻紧张心理,减少肿瘤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时疼痛的发生,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首次行置管术的肿瘤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组109例,给予心理支持,不行局部麻醉,采用规范化支持表达语,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心理护理,实施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30min和术后30min的心理紧张程度和置管疼痛程度的主观感受。结果 大多数肿瘤患者对颈内静脉置管存在焦虑、紧张心理,害怕置管时疼痛;通过心理支持,观察组的心理紧张程度和疼痛感觉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配合置管率、护患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运用心理支持行颈内静脉置管,稳定了肿瘤患者的情绪,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患者易于接受,同时提高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3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3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进行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深静脉置管的血管通路.方法 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血液净化室对90例需要行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股静脉置管60例.结果 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13-116(30±9)d,颈内静脉16-103(26±11)d,股静脉2-60(15±8)d;穿刺成功率:锁骨下静脉90%,颈内静脉93%,股静脉98%;感染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10%,颈内静脉6.7%,股静脉16.7%.结论 深静脉置管有快捷、方便、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差异无显著性,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感染率股静脉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15.
汪颖  黄华英 《家庭护士》2009,7(4):305-306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在脾破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脾破裂出血病人应用右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颈内静脉穿刺成功,9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行右颈内静脉置管,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能保障有效循环快速灌注,从而提高脾破裂手术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中的优缺点及留置时间,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行紧急血液净化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79例、股静脉置管组62例及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9例。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最长,置管并发症最少(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在紧急血液透析中可作为首选的穿刺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7.
蒋军  黄琼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62-8362
目的通过对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比较,评价其用于小儿的可行性。方法患儿90例,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为锁骨小切迹定位行颈内静脉穿刺,B组为中路颈内静脉穿刺,C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比较各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穿刺成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B组误入动脉机会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小儿值得推荐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发生严重并发症原因,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发生严重并发症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1~3 h发生并发症5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例,发生气胸及胸腔积液各1例;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4例,发生锁骨下动脉损伤及血气胸各1例,气胸2例。1例锁骨下动脉损伤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探查、锁骨下动脉修复术;2例气胸行胸腔穿刺抽气术;1例气胸和1例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例胸腔积液行右颈内静脉导管抽液术,然后拔除右颈内静脉导管。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操作者责任心、规范操作和提高穿刺技能是预防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成效。方法将60例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出血量、一次穿刺成功率、局部血肿发生例数、子宫次全切例数、术中出血、输血补液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穿刺中失血量、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子宫全切术操作时间及穿刺中失血量及补液量比较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中应用明显优于传统深静脉穿刺置管,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导管在血管通路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6例无法在上肢或下肢行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B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术。结果 4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导管,置管成功率达100%,平均穿刺时间为42 min,平均穿刺次数为1.09次,导管使用时间均超过2个月,最长达到1年。X线摄片显示导管均到达上腔静脉,所有置管病人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B超引导下从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可有效解决不适宜从四肢血管行PICC置管患者的静脉输液难题,避免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为疑难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输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