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Hu J  Zhou XD  Gong HH  Liu K  Wang J  She ZY  Zhou GM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896-899
目的探讨提前光刺激作为诱导动物近视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及不同实验性近视超微结构的异同。方法12日龄C57BL/6J纯系小鼠右眼眼睑缝合,饲养7d后拆除缝线,4日龄小鼠提前人工开启右眼眼睑饲养10d至自然开睑,分别设立同龄无处理小鼠为对照组,验光确定实验组近视形成后,摘出眼球,进行测量及光、电镜检查。结果与对照眼比较,缝合眼睑组诱导出-7.63D的相对近视,眼轴较左眼延长(0.06±0.03)mm,眼球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前光刺激组诱导出-9.83D的相对近视,眼轴较左眼缩短(0.04±0.04)mm,眼重较左眼平均减轻-0.0004g。电镜下见缝合眼杆视细胞外节膜盘紊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质内吞噬体减少,提前光刺激眼视杆细胞外节膜盘排列整齐,与对照眼相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提前光刺激可作为一种建立动物近视模型的方便、有效的方法,与对照眼相比提前开睑眼眼轴偏短,眼重偏轻,其诱导近视形成的机制不同于形觉剥夺所诱导的轴性近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早产近视小鼠视网膜的凋亡情况以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早产近视的发病机理.方法 选取实验用新生C57BL/6J小鼠共60只,随机分成3组(P6开睑组、P10开睑组和自然开睑组),每组各20只.P6开睑组和P10开睑组分别于新生6d龄和10 d龄处理右眼,使其睁眼接受提前光照,左眼为自身对照不作处理,自然开睑组小鼠眼睑待P14时自然睁开.所有小鼠于P15检影验光获得双眼屈光度数,采用电子数显千分尺测量眼轴长度,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P6开睑组小鼠形成了(-7.55±0.15)D的相对近视,P10开睑组小鼠形成了(-5.25±0.10)D的相对近视,自然开睑组小鼠未形成相对近视,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6开睑组右眼眼轴长度(2.49±0.08) mm及P10开睑组小鼠右眼眼轴长度(2.51±0.03)mm均明显短于自然开睑组右眼眼轴长度(2.58±0.04)mm,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aspase-3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P6开睑组和P10开睑组小鼠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TUNEL结果显示,P6开睑组和P10开睑组小鼠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层可见棕黄色凋亡细胞.Western-blot结果显示caspase-3蛋白P6开睑组(灰度值52.70%)和P10开睑组(灰度值35.76%)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量上调.结论 提前光照刺激可诱导小鼠形成相对近视,接受光照的时间越早,小鼠形成的相对近视度数越高;提前光照刺激小鼠近视形成过程中,神经节细胞和内核层细胞发生凋亡,caspase-3蛋白参与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2003年中学生动态眼屈光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学生眼健康状况中的动态屈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研究资料。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中学生3711人次7422眼动态眼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学生(年龄13~18岁)在正常动态情况下,近视眼的检出率为91.2%,其中低度近视为51.7%,中度近视31.8%,高度近视7.7%,正视眼仅占5.7%,远视眼占3.1%;2)中学生平均屈光度为(-2.76±2.24)D,其中低度近视平均(-1.68±0.76)D,中度近视平均(-4.35±0.84)D,高度近视平均(-7.47±1.33)D。6个年级平均屈光度为:初1(-1.57±1.66)D,初2(-1.94±2.04)D,初3(-3.26±2.09)D,高1(-3.29±2.49)D,高2(-3.09±2.31)D,高3(-3.57±2.25)D。6个年级间的屈光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初三与高一、高二间无显著性差异;3)女生组平均屈光度大于男生组;综合中学生全体,女生为(-2.88±2.25)D,男生为(-2.65±2.23)D,统计学提示性别的显著性差异(P=0.000),说明中学阶段女生的近视进展趋势均早于男生;4)眼别中右眼组平均屈光度[(-2.86±2.19)D]大于左眼组[(-2.67±2.29)D](P=0.000),男女生右眼组平均屈光度大于其相应左眼组(P男=0.045,P女=0.002),低度近视组右眼平均屈光度大于左眼(P=0.015),提示中学阶段右眼在近视化进展期早于左眼。结论:6个年级相比,中、高度近视组在初3年级明显升高,正视、远视组在6年间递减,提示近视眼的检出率在初三年级及其以后发生了明显增加。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屈光度在初中,尤其是初三年级有明显的近视化,高一、高二稳定,在高三年级有继续向近视发展的趋势。女生在近视进展期早于男生,右眼早于左眼。应针对中学各年级学生这一人群的近视化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对其近视化过程进行医学干预。  相似文献   

4.
高中各年级动态眼屈光状况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对在校中学生眼健康状况中的动态屈光基本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设计,对西安市城区重点中学2002/2004年度高中学生1385人2770眼动态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高中学生(年龄16~18岁)在正常动态情况下,近视眼的发病率为94%,其中41.7%的低度近视,40.0%的中度近视,12.3%的高度近视;正视眼仅占3.8%,尚有2.2%为远视眼;3个年级组各屈光构成比相比,高度近视、远视组在3a间基本稳定,而高三年级在低度近视组、正视组明显下降的同时,中度近视组明显升高。高中平均屈光度(-3.39±2.34)D,其中低度近视平均(-1.83±0.75)D,中度近视平均(-4.38±0.85)D,高度近视平均(-7.49±1.28)D。3个年级平均屈光度为:高一(-3.29±2.49)D,高二(-3.09±2.31)D,高三(-3.57±2.25)D,组间和总体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女生组平均屈光度(-3.46±2.35)D,大于男生组(-3.31±2.32)D(P=0.093);其他屈光度组间在性别中无显著性差异。眼别中右眼平均屈光度(-3.51±2.25)D大于左眼(-3.27±2.42)D(P=0.008)。女生右眼平均屈光度大于左眼(P=0.030)。远视组右眼平均屈光度小于左眼(P=0.004)。结论:高中学生屈光状态趋于平稳的同时,近视眼的构成比中在高三年级继续有低度近视向中度近视发展变化,致使高中总体屈光状态呈平缓近视化趋势;女生在近视化进展期早于男生,女生右眼在高中屈光近视化进展期早于左眼,应针对高中年级学生这一人群的用眼状态采取综合、简易的手段,对其近视度数进行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5.
徐丹  瞿佳  吕帆  姜俭 《眼视光学杂志》2005,7(2):102-104
目的分析早发性近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及其之间的差异,探讨调节神经机制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50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正视组16位,屈光度在(-0.25~+0.75)D之间,近视组34位,其中早发性近视组12位[平均为(-6.25±2.30)D],迟发性近视组22位[平均为(-3.41±2.05)D]。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用精工SeikoWV500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对受试者进行张力性调节的测量,比较不同近视组间张力性调节的差异。结果在缺乏任何视觉刺激的状态下,调节处于一定的静息状态,所有受试者的张力性调节的平均值为(0.63±0.67)D。其中正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55±0.50)D,早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为(1.22±0.71)D,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37±0.59)D。屈光度和张力性调节之间的相关性较弱(r=0.2388)。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与正视及迟发性近视比较,早发性近视者有较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较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导致较强的睫状肌张力,从而导致眼球的牵拉和近视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前光照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小鼠模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C57BL/6J小鼠.随机取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随机分为高氧模型组、提前光照组和高氧联合提前光照组。每组各12只小鼠。高氧模型组:将出生后第7天(P7)的小鼠置于舍75%高浓度氧的氧箱内,5d后取出,再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提前光照组:取出生后第4天(P4)未开睑新生小鼠。手术提前开启右眼睑裂。让右眼提早接受环境光及视觉刺激,左眼为自身对照:高氧联合提前光照组:取P4小鼠提前开启右眼睑裂.在P7时放入高浓度氧箱内饲养,5d后取出。各组均于小鼠生后第27天(P27)取材,应用HE染色、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计数等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在P27时,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提前光照组小鼠视网膜均无显著新生血管生长;高氧模型组内皮细胞计数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提前光照组明显增加,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该组存在显著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在高氧联合提前光照组,双眼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但该组的提前光照眼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较单纯高氧作用眼有所减少(P〈0.01)。结论对于小鼠,高氧可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提前光照可削弱高氧所致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驻景丸加减方对形觉剥夺性近视小鼠视网膜自噬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近视模型组以及中药干预组,每组10只。除了阴性对照组外,近视模型组、中药干预组小鼠均使用半透明EP管遮盖右眼制成形觉剥夺性近视(FDM)模型;中药干预组灌胃驻景丸加减方混悬液0.546g/(kg·d)(0.15mL/d),阴性对照组、近视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0.15mL/d),共4wk。分别于实验开始、实验结束,使用带状检影镜测量小鼠右眼屈光度,A超测量小鼠右眼眼轴长度。实验结束时,取所有小鼠右眼进行检测,免疫荧光法定位和检测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活性与迁移;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自噬小体形成情况;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视网膜组织自噬标志物LC3Ⅱ和p62蛋白定量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结束时小鼠右眼屈光度示,近视模型组、中药干预组形成相对近视,近视模型组、中药干预组较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1)。实验结束时,近视模型组、中药干预组眼轴长度较阴性对照组眼轴长度显著增加(P<0.01)。免疫荧...  相似文献   

8.
林智  叶雪莲  陈翔  戴祖优  关征实 《眼科学报》2003,19(4):208-210,220
目的:了解眼压与屈光不正的关系,分析眼压与不同程度近视间的相关关系。 方法:用非接触眼压计测得142人右眼的眼压,测三次取平均值;用电脑验光仪测得右眼屈光度,测三次取平均值。 结果:患者右眼眼压均值为(13.04±2.97)mmHg,中度近视眼压均值最高,与高度近视眼压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与正视及低度近视眼压均值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小于19岁人的眼压明显高于大于30岁人的眼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与女性眼压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当中度近视眼眼压相对高,或在小于19岁时眼压相对高的情况,可能预示该眼屈光度处于不稳定状态。眼科学报 2003;19:208-21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学龄前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视患儿屈光参数及晶状体调节参数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0/2019-09于我院门诊随访未经治疗自然消退的1~6岁ROP受检者98例192眼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屈光筛查结果分为近视组(41例80眼)与非近视组(57例112眼),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1~6岁屈光正常无ROP的早产儿40例8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屈光参数\〖等效球镜度(SE)、角膜曲率(CR)、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玻璃体腔深度(VITR)、晶状体厚度(LT)\〗和晶状体调节参数\〖散瞳前后SE、LT及其变化值\〗的差异,分析不同年龄段ROP近视患儿屈光参数的特点,明确学龄前期ROP近视患儿SE与屈光参数及晶状体调节参数的关系。

结果:近视组SE值(-3.95±1.31D)、LT(4.21±0.34mm)高于非近视组(1.32±0.36D、4.08±0.21mm)和对照组(1.39±0.42D、3.71±0.41mm),ACD(2.42±0.39mm)低于非近视组(2.61±0.24mm)和对照组(3.11±0.32mm),且非近视组LT高于对照组,ACD低于对照组(均P<0.001)。近视组散瞳前后SE值(-3.95±1.31、-3.02±0.97D)均高于非近视组(1.32±0.36、2.67±0.81D)和对照组(1.39±0.42、2.61±0.76D),差值(0.93±0.30D)均低于非近视组(1.31±0.31D)和对照组(1.25±0.19D)(P<0.001); 散瞳前后LT(4.21±0.34、3.95±0.22mm)高于非近视组(4.08±0.21、3.71±0.37mm)和对照组(3.71±0.41、3.35±0.16mm),LT差值(0.26±0.08mm)低于非近视组(0.37±0.12mm)和对照组(0.36±0.11mm),且非近视组散瞳前后LT高于对照组(均P<0.001)。年龄<3岁受检者中,近视组SE值、CR、LT均高于非近视组,ACD低于非近视组,3~6岁受检者中,近视组SE值、LT均高于非近视组(均P<0.05)。年龄<3岁的ROP近视患儿SE与CR、LT均呈正相关,与散瞳前后LT差值呈负相关(P<0.05); 3~6岁ROP近视患儿SE与LT呈正相关,与散瞳前后LT差值呈负相关(P<0.05)。

结论:学龄前期ROP近视患儿屈光改变以晶状体增厚、浅前房为特征,3岁以前伴角膜曲率陡峭,3岁以后呈现为晶状体增厚。3岁以前角膜曲率与ROP近视发生有关,晶状体厚度及调节能力为1~6岁ROP近视发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黄醇脱氢酶(RDH)和视网膜G蛋白偶联受体(RGR)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小鼠中的表达特征。 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4周龄C57BL6/J小鼠100只(200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近视组,每组各50只(100只眼)。采用自制的遮光眼罩形觉剥夺小鼠的单眼视力,构建近视眼动物模型。右眼形觉剥夺4周后,采用红外偏心摄影验光仪测量小鼠的屈光度。采用手持数字显微镜测量小鼠的眼轴长度。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量小鼠全视网膜组织中Rdh5、Rdh10及Rgr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量小鼠全视网膜组织中RDH5、RDH10及RGR蛋白的表达水平。两组小鼠屈光度、眼轴长度、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质相对灰度值采用±s表示。两组小鼠屈光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眼轴长度、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质相对灰度值的总体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一步采用LSD检验两两比较。 结果近视组小鼠遮盖眼和对侧眼的屈光度分别为(-5.631±4.052)D和(4.231±2.828)D。近视组小鼠遮盖眼呈现出明显的近视漂移,两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1,P<0.05)。对照组右眼和左眼的屈光度分别为(3.774±4.079)D和(4.171±4.425)D,两者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4,P>0.05)。近视组小鼠遮盖眼、对侧眼及对照组眼轴分别为(3305.0±86.4)μm、(3221.0±90.0)μm及(3232.0±68.6)μm。遮盖眼眼轴最长,三者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48,P<0.05)。近视组小鼠遮盖眼Rdh5、Rdh10及Rg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32±0.162)、(2.611±0.258)及(3.876±0.576),均略低于对侧眼。近视组小鼠遮盖眼Rdh5、Rdh10及Rgr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671,88.510,78.557;P<0.05)。近视组和对照组小鼠RDH5、RDH10及RGR蛋白质相对灰度值的趋势仅与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趋势部分一致。近视组小鼠遮盖眼RDH5、RDH10及RGR蛋白质的相对灰度值低于对侧眼和对照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189,56.956,6.620;P<0.05)。 结论单眼形觉剥夺刺激能升高Rdh5、Rdh10及Rgr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但其蛋白质相对灰度值改变不一致,近视眼小鼠视网膜的RDH5和RDH10蛋白质相对灰度值高,而RGR低。异常的视觉刺激可能抑制RDH的生成,影响视觉周期反应,促进近视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方建华  吴鸥 《实用防盲技术》2011,6(3):117-118,120
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患者予以再手术治疗,随访半年至一年。结果复发原因:泪囊未完全切开2例,骨孔过小或位置错误4例,吻合腔或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堵塞5例;10例术后流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占90.91%,1例流泪减轻,泪道冲洗基本畅通,占9.09%。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再次手术重建泪道,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民众欠缺相关知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致使我国ROP的防治处于初级阶段,亟待ROP知识的普及以及专业防治的开展."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登记网"(http://www.chinarop.com)的建设,旨在加强ROP的科普宣传和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国内的ROP病历注册登记制度及ROP数据库,为国内的ROP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