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三种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变化进行观察。方法:采用ZWF-4微粒分析仪检测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结果: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增多。结论: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必须加以控制.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考察配伍前后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莉  戴丹 《华西药学杂志》2004,19(4):325-326
目的考察配伍前、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采用自动微粒分析仪测定输液配伍药物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与结论输液配伍药物后微粒显著增加,配伍药品数越多,微粒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引起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野  黄文远 《中国药师》2006,9(12):1163-1165
目的:检查输液与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方法:按照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检查微粒。结果:输液与药物配伍后,微粒数增加,不同剂型增加差异较大,药物配伍品种愈多,微粒增加也愈多。结论:微粒愈多对人体危害愈大,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5种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何建平  应国烽  方国英 《中国药房》2001,12(10):629-630
目的 :观察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 ,对药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 :用ZWF -4型微粒分析仪检测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前后的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 :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结论 :应重视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多及与输液不良反应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在输液中配伍,产生不溶性微粒数量变化的观察。 方法 模拟临床常用的加药浓度及方法,制备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同三种输液配伍的溶液,并测定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数量。 结果 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在5%葡萄糖输液中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无明显变化;在5%葡萄糖生理盐水、生理盐水输液中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增加,应引起重视。 结论 建议临床将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溶于5%葡萄糖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6.
赵晓风  吴友良  彭尧  张浩 《中国药师》2010,13(11):1681-1682
目的:探讨临床输液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方法:对本院2006~2009年临床发生的33例输液反应残留液、同批号原包装输液及空白输液器的热原及不溶性微粒监测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输液反应残留液的不溶性微粒不合格率为63.6%,热原不合格率为6.2%;同批号原装输液热原及不溶性微粒复查结果均符合规定;同批号空白输液器热原复查符合规定。结论:临床输液配伍后多种因素所致不溶性微粒超标而引起的输液热原样反应已成为我院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临床输液反应原因的综合分析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输液反应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的输液反应,结合我院临床输液疗法开展的实际情况,考察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配伍用药、环境等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结果发生输液反应的输液残液中,细菌内毒素和不溶性微粒均显著增加,配伍用药、配液与输液的环境、输液的包装材料等已成为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结论规范输液疗法的操作及合理配伍用药是预防和减少输液反应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不同基础输液和4种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常用的3个厂家(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BFS、双层无菌软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编号厂家1、2、3)的0.9%氯化钠注射液(NS)和5%葡萄糖注射液(5% GS),测定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2 μm 以上不溶性微粒数量。NS与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配伍,5% GS与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另外将多索茶碱注射液和奥拉西坦注射液分别与上述2种基础输液配伍)。结果:空白输液中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最多。与注射剂配伍后,无论NS还是5%GS,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尤其是2~5 μm,5~10 μm小粒径不溶性微粒。多索茶碱和奥拉西坦与同一厂家的5%GS和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相近,说明临床使用中与二者配伍皆宜。结论: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药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生产企业应提高输液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医院临床治疗需重视输液产品的遴选,为输液临床使用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小容量注射剂与输液配伍不溶性微粒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李运密  刘建华 《中国药师》2003,6(7):419-420
目的:考察小容量注射剂配伍输液后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收集了近5年来,5种药学杂志,关于小容量注射剂(包括:中药注射液、注射用粉针剂、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考察报告。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不溶性微粒增多且超标最严重,注射用粉针剂次之,而注射液基本合格。结论:提示药品标准应增加对静脉用小容量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的限量检查,与输液配伍的操作环境及注射器具等应按要求执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配伍环境、药物、输液包装、注射器、加药次数5个因素对配伍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多层共挤输液用袋3种常见塑料包装的氯化钠注射液与2种常用药物经不同方式配伍后所得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工具比较5个因素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结果:注射器和药物类型是影响最终用于注射的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配伍环境和加药次数,输液包装对最终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较小。结论:临床上对输液进行配伍时,相比输液包装,更要考虑医疗器械、药物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建忠 《中国药业》2010,19(24):28-28
目的观察注射用尿激酶与3种输液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常用加药浓度,制备注射用尿激酶与3种输液配伍的溶液,并测定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无明显变化;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应引起重视。结论建议临床将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2.
六种中草药注射液配伍葡萄糖注射液后对输液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六种中草药注射液配伍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2.5 g)后对输液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 利用药典规定的方法和标准,在配伍前和配伍后的不同时间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等四项主要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参麦和黄芪注射液的四项指标全部合格,其余品种配伍后不合格的主要项目是不溶性微粒(≥10 μm)超标.结论 建议中草药注射液质量标准中增加不溶性微粒的监测,加大不同规格中草药输液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注射用丹参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注射用丹参(冻干)与临床常用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情况。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方法,将注射用丹参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测定配伍后溶液6h内pH值、不溶性微粒数和丹参素与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注射用丹参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6h内pH值变化较小;配伍液不溶性微粒数远远高于原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数(P<0.01);主要成分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基本无变化。结论注射用丹参与输液配伍后6h内质量基本稳定。但配伍后溶液不溶性微粒数比原输液大大增多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注射用丹参(冻干)与临床常用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情况.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方法,将注射用丹参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测定配伍后溶液6 h内pH值、不溶性微粒数和丹参素与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注射用丹参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6 h内pH值变化较小;配伍液不溶性微粒数远远高于原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数(P<0.01);主要成分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基本无变化.结论注射用丹参与输液配伍后6 h内质量基本稳定.但配伍后溶液不溶性微粒数比原输液大大增多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黄佳  史卫忠  邢轶华  于玥  金丽  孙毅  李皓  王晓宇  张勇  王宁  赵志刚 《药品评价》2010,(12):I0010-I0010
目的:研究常用中药注射剂与不同厂家输液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从微粒污染方面考察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调研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光阻法测定配伍前输液中及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配伍后,混合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与配伍前输液中的数量相比(尤指粒径≥2um和≥5um的微粒)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insolubleparticles,IP)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很大,文献报导中药注射剂输液配伍后引起微粒增加,影响输液质量,为此我们考查了三种中药注射剂输液配伍前后的微粒变化情况,以及通过一次性输液器后的微粒情况,从而客观地反映临床应用中微粒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用显微计数法分别测定清开灵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前后药液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显著多于配伍前(P〈0.05),不溶性微粒的数量与放置时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稳定性在规定限度内,仍可能诱发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注射用血栓通溶于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微粒检测仪测定注射用血栓通在4种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4种配伍输液中,粒径不低于25,10,5,2μm的微粒均有增加,各配伍液间微粒增加数目有差异。与0.9%氯化纳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粒径不低于25,10μm的微粒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结论临床上使用注射用血栓通时,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剂为宜。  相似文献   

19.
参麦注射液与4种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个厂家的参麦注射液与4种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情况.方法:利用ZWF-4DⅡ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微粒数.结果:混合液中≥2μm,≥5μm,≥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性增加.结论:应重视参麦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  相似文献   

20.
目的:脉络宁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分别溶于不同输液中,观察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情况。方法:模拟临床常用的加药浓度,制备脉络宁注射液与复方麝香注射液分别同两种输液配伍的溶液,并测定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分别与两种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同种中药注射液溶于不同输液中微粒增加数目不同。结论:与同种输液比较,溶人中药注射液后输液微粒较空白输液增多;与同种中药注射液比较,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微粒变化较5%葡萄糖注射液中显著。建议二者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