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航海人员(包括水下和水面作业)中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偶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37例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行24 h ABPM, 并与94例血压正常的航海人员(<140/90 mmHg)对比观察.结果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高血压患者夜间SBP和DBP均值下降>10%(>10 mmHg);水下作业组的高血压患者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高于水上作业组.结论本组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均显示杓型高血压,可能与轻、中度高血压(35/37)较多有关;水下作业组高血压患者负荷值升高明显,提示水下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等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易产生增压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24h血压监护(ABPM)测得白天与夜间BP变异性对高血压病人预后影响,还不清楚。本文观察2649名入选时未治疗高血压病人,随访平均6年,用ABPM测得SBP(收缩压)、DBP(舒张压)的标准差,该组人群的白天血压变异性中位数为SBP/DBP12.7/10.4mmHg,夜间血压变异性中位数为SBP/DBP10.8/8.9mmHg,低或高于此中位数者,拟定为血压的变异性降低或增高。结果:在观察期间发生167例新发心血管病,122例新发脑血管病,BP高变异性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每100个人年)较多。(白天SBP:1.45vs0.72;白天DBP:1.29vs0.91;夜间SBP:1.58vs0.62;夜间DBP:1.32vs0.8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肌、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78例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左室肥厚组与左室正常构型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非颈动脉内膜冲层增厚组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甲均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差异显著(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与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的幅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属非勺型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上午7时服用苯那普利10mg,治疗组上午7时和晚上7时各服用苯那普利5mg。给药6周后复测ABPM。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121.3±4.9)mmHg]、舒张压[(77.6±8.0)mmHg],白昼、夜间血压负荷[(12.7±9.6)%,(8.5±6.7)%]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SBP48.65%和77.78%;DBP45.95%和72.22%,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非勺型高血压,苯那普利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可以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8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动态血压监测及康复干预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的动态血压监测特点及康复治疗意义。方法:使用英国产MEDILOG ABP MONIFORING SYSTEM(无创伤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80例老年高血压患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采用固定时间段记录(日间每15分钟1次,晚间每30分钟1次)。38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接受了8周的综合康复干预疗法。结果:老年高血压患的24小时平均SBP及DBP,日间及夜间SBP及DBP,血压负荷值,24小时mBP及mPP等参数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参照值(P<0.05)。康复组在接受8周康复治疗后血压各参数水平显下降(P<0.05-P<0.05)。:ABPM的常用参数是诊断高血压,指导临床用药,观察评估康复疗效,预测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昼夜血压及心率变异特点,对46例老年EH患进行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异功率谱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老年EH的24h收缩压(SBP),舒张压9DBP),SBP和DBP之负荷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SBP,DBP负荷值均>30%,老年EH组昼夜血压有显差异,白天比夜间明显或高,老年EH组之心率变异功率谱中高频指标显下降(P<0.01)。结论 老年EH昼夜血压有明显差异,且迷走神经活性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100例健康航海人员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健康航海人员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 )各参数变化规律 ,从中得出各参数的正常参照值。方法 :测量 10 0例健康航海人员左上臂坐位血压 (<140 / 90mmHg ,1mmHg =0 .133kPa) ,行 2 4hABPM。结果 :10 0例健康航海人员ABPM各参数均值 (上限值 )分别为 :2 4h动态血压均值 (116 .2~ 12 7.8) / (75 .0~ 83.6 )mmHg ;日间血压均值 (119.2~ 131.6 ) / (76 .8~86 .0 )mmHg ;夜间血压均值 (10 5 .5~ 119.9) / (6 6 .0~ 77.8)mmHg。血压波动范围收缩压大于舒张压 ,白天大于夜间。夜间血压下降率在 11%~ 15 %。血压负荷值收缩压为 5 %~ 15 %,舒张压 8%~ 12 %。结论 :建议 2 4h动态血压均值 <12 8/ 84mmHg ,日间血压均值 <132 / 86mmHg ,夜间血压均值 <12 0 / 78mmHg ,夜间血压下降率≥ 10 %,血压负荷值 <15 %作为暂定健康航海人员2 4h动态血压正常参照值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降压平稳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收治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60例。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沙坦钾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治疗后血压平滑指数,并观察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24 h脉压、白昼SBP、白昼DBP、白昼脉压、夜间SBP、夜间DBP及夜间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 DBP、24 h脉压、白昼DBP、夜间SBP及夜间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白昼SBP、白昼脉压及夜间DBP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白昼SBP、白昼DBP及夜间SBP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24 h SBP、白昼DBP、白昼脉压、夜间SBP及夜间脉压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BP平滑指数和DBP平滑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及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逊于氯沙坦钾片,但其能有效降低白昼脉压和夜间脉压,且降压作用更平稳。  相似文献   

9.
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人预后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确定动态血压是否比诊室血压能更好地预测经治老年高血压患靶器官的损害。方法:根据24小时收缩压(SBP)的水平将69例病人分为3组(<130mmHg、130-139mmHg,≥140mmH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组患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组。结论:24小时SBP>130mmHg和/或PP≥60mmHg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老年组50例和中青年组50例,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两组患者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舒张压负荷(DBP负荷)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趋势形态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SBP、DBP深杓型、杓型、反杓型比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SBP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规律与降压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TM-2420,日本)观察4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规律、苯那普利联合苯碘酸氨氯地平治疗后血压变化及其降压谷:峰比值。结果发现肾性高血压患者丧失了正常人体血压波动规律,夜间血压与白昼血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无论是24h平均血压、白昼血压与夜间血压以及24h血压负荷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降压谷:峰比值为收缩压(72.6±11.3)%,舒张压(64.1±9.6)%。治疗过程中发现咳嗽及头痛各2例,轻度腹泻1例。提示:①肾性高血压患者无论是白昼还是夜间大部分时间处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状态;②联合应用盐酸苯那普利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有效地控制患者24h血压水平,降低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睡前服用氨氯地平的降压效应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开放试验方法.高血压患者经2周安慰剂导入期,服安慰剂末诊室舒张压(DBP)在95 mmHg~115 mmHg(1 mmHg=0.133 kPa)者入选,于21:00予5 mg氨氯地平治疗,两周后降压不满意者加至10 mg,继续服药4周后结束试验.服安慰剂末、试验结束日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T/P、收缩压(SBP)峰值、DBP峰值、夜间SBP和DBP下降值、夜间SBP和DBP下降百分率,以及24 h、白天及夜间的平均SBP、平均DBP、SBP负荷、DBP负荷和心率(HR).结果 服药后总有效率为100%,SBP、DBP的T/P分别为82.08%和71.62%,平均SBP、平均DBP、SBP负荷、DBP负荷均较前明显降低(P<0.01).夜间SBP、DBP的下降值和下降百分率、平均HR指标服药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每日1次、睡前服用氨氯地平能安全、有效地控制24 h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规律。方法对41例确诊T2DM合并EH的老年患者(甲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变化特点,另设41例老年EH患者作为对照(乙组)。结果甲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乙组,白天和夜间收缩压(SBP)负荷明显高于乙组(P〈0.01),ABPM呈异常形态者(反杓型,夜间突出和高位平台型等)明显高于乙组(P〈0.01):并发的心脑血管事件与乙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老年T2DM合并EH者发生ABPM昼夜节律消失、血压负荷值增高、异常血压形态以及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人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后18~24 h 血压和血压晨峰(MBPS)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5~109 mmHg],口服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 mg/6.25 mg,4周后血压不达标者用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5.0 mg/6.25 mg 继续治疗4周,应用 ABPM 评价治疗前后服血压和血压晨峰程度的变化。以起床后2 h 内 SBP 增加≥23 mmHg,DBP≥15 mmHg 为晨峰阳性(MBPS)(+)组,低于以上值为 MBPS(一)组。结果 1)入选84例患者,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 mg/6.25 mg)治疗4周末,24 h SBP/DBP 降低(10.8±1.7)/(8.6±0.8)mmHg,服药后18~24 h SBP/DBP 降低(10.1±1.5)/(7.6±1.0)mmH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均<0.01)。MBPS(+)和(-)患者的服药后18~24 h SBP/DBP 分别降低(11.1±2.5)/(8.9±1...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杂志》2006,14(6):476-476
该研究评估高血压发生率,探讨高血压危险因子与心血管病的关系(Hypertension,2006,47:403—409)。共有4549名美国印地安人参加Strong Heart Study检查3次。高血压指SBP≥140mmHg,DBP≥90mmHg或现在服用降压药。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生率在性别方面无区别。矫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前期vs正常血压多3倍;大量白蛋白尿与微量蛋白尿vs正常比为3.47:1.72;糖尿病vs非糖尿病比为1.5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征,了解高血压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心内科高血压患者(n=167)及健康对照组(n=50),进一步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分级标准将高血压组分为:高血压1级组[140 mmHg≤收缩压(SBP)<160 mmHg和/或90 mmHg≤舒张压(DBP)≤100 mmHg,n=45]、高血压2级组(160≤SBP<180 mmHg和/或100 mmHg≤DBP≤110 mmHg,n=57)、高血压3级组(SBP≥180 mmHg和/或DBP≥110 mmHg,n=65),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各组研究对象的HRV资料,分析和比较各组间HRV的5项时域指标SDNN、SDANN、HRV三角指数、RMSSD、PNN50之间的差异.结果 3组高血压组的5项HRV时域指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高血压3级组三组之间的5项时域指标依次降低,其中SDNN、SDANN、HRV三角指数在对照组、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高血压3级组任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并且随着血压分级水平的升高,自主神经受损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7.
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偶测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4例Ⅰ~Ⅱ级高血压病人,入院后停药2周,服氯沙坦50mg,qd,疗程12周.1个月后血压若未降至140/90mmHg以下,可加大剂量到100mg,qd.治疗前后复查24h动态血压.以两次给药间距终末时血压下降数除以给药间距中最大血压下降数值作为药物降压的谷/峰比(TP),以夜间血压均值与白昼血压均值比较下降10%或大于10mmHg者为夜间血压下降或"杓型者",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者或"非杓型者".结果发现(1)氯沙坦显著降低高血压病人的偶测平均血压(P<0.01);(2)氯沙坦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人的24h平均血压(P<0.01).有效率为83.3%;(3)氯沙坦降压的SBP和DBP TP比率分别为78.8%和76.5%.SBP、DBP和MBP的平滑曲线指数分别是1.24±0.33,1.37±0.42和1.32±0.37;(4)对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值(120/8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氯沙坦明显降低夜间血压(P<0.01),对夜间血压已属正常者,氯沙坦无进一步降压作用(P>0.05).(5)24hSBP、DB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SBP、DBP明显相关(r分别为0.812和0.794,P<0.01).结论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其主要优点是24h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夜间无过度降压的危险,晨间血压上升受到明显抑制,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诊断治疗传统上均根据患者就诊时所测血压,但并不能够代表患者24小时血压情况。动态血压监测(ABPM)则弥补了上述不足,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1 ABPM ABPM体系由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ABPV)和血压昼夜节律三部分组成。①动态血压水平:国外、国内正常参考值分别为:24小时血压123/82mmHg、120/80mmHg,白昼血压140/88mmHg、135/85mmHg,夜间血压125/76mmHg、125/75mmHg。②ABPV:表示一定时间内血压的波动程度。ABPM可以获得短时变异(24小时内每30分钟血压标准差的平均值)和长时变异(24小时血压的标准差)。③血压昼夜节律:正常人节律为两峰一谷、长柄杓型。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9.
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血压是影响80岁以上老年人(又称老老年)主要疾病的重要背景基础或危险因素。1991年全国血压普查的结果.≥75岁年龄组,男、女高血压患者分别达42%与51%,而关于老老年高血压的研究资料为数不多。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提供24h或更长时间的多个血压测值,较偶测血压有更好的重复性,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程度、波动、夜间及睡眠时血压等。本文采用ABPM监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变化,观察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尼群洛尔治疗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同时观察其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8~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在知情同意后进入研究。导入期2周,停用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2周后门诊随访血压为收缩压(SBP)140~179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109 mmHg者被随机分为尼群洛尔组(A组)或氨氯地平组(B组)。目标血压值为140/90 mmHg。随访中根据血压目标增加药物剂量或加其他降压药,治疗随访期6个月。基线、治疗4周和6个月时,各进行1次24小时(h)动态血压监测(ABPM)。研究过程中随时观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国7个协作中心共随机入选207例高血压患者。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SBP和DBP就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这种趋势一直持续至研究结束。治疗6个月时,尼群洛尔组和氨氯地平组血压分别显著下降18.9/9.2 mmHg和18.2/9.9 mmHg。治疗4周和6个月后,A、B组动态血压监测24 h,白昼和夜间血压均显著下降。治疗1个月时,二组血压达标率已近似50%,治疗6个月时均达到77%。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结论尼群洛尔可快速有效降低高危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研究过程中未发现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