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膝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钢板和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血管修复治疗浮膝合并胴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收治17例该类患者,采用钢板固定股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骨折、血管修复术治疗胴动脉损伤,并随访其疗效0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1个月(8~24个月)。本组病例骨折均获解剖复位,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受伤肢体均存活。手术切口及减张切口无感染发生,无固定材料松动断裂等发生。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优9例,良4例,中3例,差1例。结论 钢板和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浮膝合并胭动脉损伤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固定牢固等优点,是临床治疗浮膝合并下肢主要血管损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针内固定及血管修复治疗浮膝合并腘动脉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对15例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针固定股骨及胫骨骨折、血管修复术治疗腘动脉损伤,术中常规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6.3个月(8~24个月)。所有患者受伤肢体均存活,骨折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材料松动断裂等发生。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交锁髓内针组优7例,良5例,中2例,差1例,术后HSS评分88.1分(78~93分)。结论交锁髓内针治疗浮膝合并腘动脉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可同时处理膝关节内的损伤等优点,但要求有良好的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单边外固定架固定骨折,二期更换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2009年6月,共收治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5例,通过临床检查、血管Doppler检查,及早明确诊断,手术探查明确腘动脉损伤后一期采用单边外同定支架跨膝关节固定骨折,及时修复损伤的动脉,预防性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抗凝、解痉、抗感染治疗,二期更换外固定支架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随访其疗效.[结果]5例患者均采用该方法,从开始手术至血管再通58~100min,平均70.6 min,术后随访1~2年(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受伤肢体均存活,无肌肉软组织坏死,手术切口及减张切口无感染发生,骨折骨性愈合,术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76~88分,平均83.6分.[结论]一期单边外固定架跨膝关节固定同时吻合胭动脉,二期更换内同定,早期功能锻炼是临床治疗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6-68岁,平均34.3岁.骨折脱位情况膝关节脱位2例,股骨下端骨折4例,胫骨上端骨折9例,浮膝6例.动脉修复方法端端吻合7例,大隐静脉移植14例.骨折及脱位固定方法石膏固定2例,内固定14例,外固定架固定5例.修复顺序2例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患者先手法复位膝关节再修复血管,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患者先修复血管,后固定骨折6例,先固定骨折再修复血管5例,在处理骨折前先建立临时性动脉内分流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3.3年.肢体存活17例(81%),截肢4例.截肢者均为入院时肢体严重缺血患者,部分缺血患者无1例截肢;截肢患者中有3例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l例合并中度软组织损伤;肢体存活患者平均MESS评分4.2±1.3,截肢患者平均7.2±1.8.截肢患者均是由于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感染而截肢.[结论]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胭动脉损伤时,肢体的软组织损伤程度、MESS评分、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均是影响肢体成活的重要因素,术后感染是造成截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浮膝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救治9例患者的诊断、手术方法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所有肢体均存活。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优6例,良2例,中1例。结论对浮膝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应高度重视,早期诊断,骨折固定力求简单、快捷、有效,修复血管注重简单修复的原则,尽量缩短肢体缺血时间,对患肢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浮膝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浮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浮膝损伤,男59例,女19例;年龄17~58岁,平均37.5岁。手术切开复位内外固定治疗,固定物采用髓内钉、加压钢板、空心螺钉、多功能单臂外固定支架等,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结果:7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5个月,平均18.6个月。采用Karlstr Fm等的评定标准,骨干骨折48例中,优45例,良3例;双髁骨折11例中,优5例,良3例,可1例,差2例;混合型骨折19例中,优9例,良6例,可3例,差1例。结论:严格的无菌、无创原则和规范的内、外固定技术可使骨折得到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固定,这有利于早期的有序康复训练,有效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Ⅱ型浮膝损伤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Ⅱ型浮膝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治的68例患者,男57例,女11例;年龄17~60岁。68例共74侧肢体的Ⅱ型浮膝损伤-膝关节内骨折病例,其中双侧肢体Ⅱ型浮膝骨折6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是否存在开放性损伤、软组织损伤程度分别采用内固定(髓内钉、解剖钢板)和支架外固定方法,术后均采用统一、系统的康复治疗。术后对治疗结果采用Karlstrom和Olerud的浮膝损伤治疗标准进行评价;使用χ2检验对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差别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1~4年的随访,平均24个月。内固定组优良率64.29%,支架外固定组优良率80.43%。内固定组与支架外固定组比较,膝关节活动受限度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Ⅱ型浮膝损伤应当注重对关节内骨折的复位和减少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破坏。结论:①早期功能恢复期支架组优于内固定组;②牵引后及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③伸膝功能锻炼应当在牵引治疗后即开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在手术后3d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Ⅱ型浮膝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治的68例患者,男57例,女11例;年龄1760岁。68例共74侧肢体的Ⅱ型浮膝损伤-膝关节内骨折病例,其中双侧肢体Ⅱ型浮膝骨折6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是否存在开放性损伤、软组织损伤程度分别采用内固定(髓内钉、解剖钢板)和支架外固定方法,术后均采用统一、系统的康复治疗。术后对治疗结果采用Karlstrom和Olerud的浮膝损伤治疗标准进行评价;使用χ2检验对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差别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14年的随访,平均24个月。内固定组优良率64.29%,支架外固定组优良率80.43%。内固定组与支架外固定组比较,膝关节活动受限度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Ⅱ型浮膝损伤应当注重对关节内骨折的复位和减少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破坏。结论:①早期功能恢复期支架组优于内固定组;②牵引后及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③伸膝功能锻炼应当在牵引治疗后即开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在手术后3d进行。  相似文献   

9.
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治疗复合伤中的胫骨上段粉碎骨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从损伤控制骨科学观点出发治疗复合伤中复杂的胫骨上段粉碎骨折手术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胫骨上段粉碎骨折合并其他复合伤的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5~57岁,平均35.2岁。先使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骨折端,6周后患者病情稳定、生理状况改善后再行外侧小切口LISS钢板插入闭合内固定,内侧重建钢板或支持钢板支撑。术后疗效按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CR示:胫骨上段骨折均获功能复位,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1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7个月。11例患者Lysholm平均评分为(82.8±11.6)分;疗效结果:优5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依据损伤控制骨科学,先后使用外固定支架、LISS钢板微创固定胫骨上段粉碎骨折,对于合并复合伤的患者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浮膝合并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创伤性浮膝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高能量损伤,临床上常指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干端骨折所引起的膝关节相对漂浮的状态。由于骨折断端邻近下肢的主要血管,合并伤多且严重,故创伤性浮膝损伤常伴下肢的主要血管损伤,临床治疗相对困难。治疗时机与方法不当,往往导致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不良,严重者甚至截肢。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13例该类患者,根据不同骨折部位采用不同内固定器械及外固定、血管修复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浮膝损伤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浮膝损伤伴血管损伤19例,骨折复位固定同时行血管损伤大隐静脉移植修复术11例,人工血管修复3例,直接行端端吻合术3例,单纯修补术2例。对8例小腿严重创伤合并筋膜间室综合征者行小腿筋膜切开减压术,伤后3月修复交叉韧带损伤2例。结果1例患者合并严重挤压综合征死亡,2例在伤后48 h探查吻合血管患者二期截肢,肢体存活16例,此16例获随访0.5~2年。根据Karlstrm评价标准优6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25%。人工血管修复的3例术后血流通畅。13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足部感觉正常,肌力3级,生活基本自理;1例长期昏迷,生活不能自理。结论对于合并血管损伤的浮膝损伤,应尽早诊断及重建血液循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尽可能恢复患者功能。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关节周围骨折、膝关节脱位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自1998年3月~2005年5月,共收治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合并有胭动脉损伤患者71例,通过临床检查、血管造影或(和)Doppler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探查,修复损伤的动脉、采用简单、快捷、可靠的方法稳定骨折,术后抗凝、解痉、预防感染治疗。[结果]15例伴有严重的小腿软组织毁损初期截肢,其余56例手术成功修复。骨折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固定或外支架固定。术后吻合口处发生血栓形成2例,经Doppler检查证实后急诊切除血栓部,取自体大隐静脉逆转移植吻合成功。2例发生骨髓炎(均为开放性骨折),经病灶清除庆大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等处理后愈合。2例发生创伤性膝关节炎。其余骨折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恢复较好。[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应高度怀疑合并有胭血管损伤,通过仔细临床检查,必要时结合Doppler、血管造影尽早明确诊断,及早手术探查修复损伤的血管,稳定骨折。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浮膝伴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创伤性浮膝同时伴同侧血管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救治.方法 总结1996年6月~2002年12月收治28例30个浮膝的手术固定方法、血管修复情况及术后治疗和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伤口一期愈合5例,17例伤口二期行植皮修复,4例胫前骨折部外露二期行皮瓣转移术,截肢2例,保肢成功率92.9%.术后26例经18个月~8年随访,骨折均愈合,下肢功能恢复优良率64.3%.结论 对浮膝损伤患者应高度重视伴有血管损伤可能,早期作出诊断,积极合理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组合式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ⅢC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本组23例,均为胫骨近端ⅢC型骨折,采用组合式跨关节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及膝关节,修复损伤血管。结果术后22例远端肢体均获成活,1例因缺血时间过长截肢。19例获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浮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切开复位内外固定治疗105例浮膝损伤的过程,其中男86例,女19例;年龄17 ~62岁,平均39.5岁,固定物采用髓内钉、加压钢板、空心螺丝钉、多功能单臂外固定支架等,术后早期行康复训练.[结果]采用Karlstrom等的评定标准,骨干骨折型52例中,优50例,良2例;双髁骨折型15例中,优9例,良3例,可2例,差1例;混合型骨折38例中,优20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结论]严格的无菌、无创原则和规范的内、外固定技术可使骨折得到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固定,有利于早期的有序康复训练,有效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感染、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4.5个月。随访期内无内固定物失效、创伤性关节炎和膝内、外翻畸形发生。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1例,良4例,可2例。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损伤小,操作安全,复位固定满意,能一期准确判断关节内结构的损伤并予修复,术后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浮膝中血管损伤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浮膝损伤合并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1994年1月~2001年1月本院共处理浮动膝合并大血管损伤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2~71岁,平均326岁。血管损伤部位:股动静脉11例,股动脉3例,股浅动脉2例,腘动静脉4例,腘动脉2例,胫前、胫后动脉4例。11例病人行端端吻合术(42.3%),6例病人行隐静脉移植修复术(23.1%),2例病人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进行血管修复(7.7%),7例病人进行静脉损伤部位的修复(26.9%)。结果:2例为股动静脉和腘动脉损伤合并小腿严重开放性骨折,术后严重感染,行截肢术。1例合并腹腔脏器出血,死于出血性休克。保肢成功率76.9%。所有骨折均在6个月内获得愈合。结论:对浮膝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应先处理对生命构成威胁的损伤,并进一步明确诊断,适当固定骨折,彻底清创,修复损伤血管,必要时行骨筋膜间室切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创伤性浮膝的临床特点和最佳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创伤性浮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根据骨折部位、类型及软组织损伤情况,本组股骨骨折采用加压钢板固定8例、解剖钢板4例、锁定钢板6例、交锁髓内钉12例,胫骨骨折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5例、解剖钢板6例、锁定钢板4例、交锁髓内钉10例、外固定架固定5例。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2个月(2~5年)。26例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5~12)个月。2例胫骨骨不连,经再次手术植骨内固定后愈合;1例胫骨感染,经清创、引流、换药3个月后治愈;1例胫骨钢板外露,合并胫前肌群广泛坏死,经反复清创换药半年,骨折基本愈合,取出钢板后创口愈合,胫前形成贴骨瘢痕,遗留足下垂。膝关节功能按Karlstrm[1]评价标准,优16例、良10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浮膝的治疗应根据骨折部位、类型及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便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15例高能量损伤致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 1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22(5.7±2.1)个月。其中1例因骨不连二期改用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根据AOFAS踝关节和后足评分为52-100(88±14)分。结论 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损伤的胫骨远端骨折能有效维持骨折稳定性,软组织愈合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路外固定支架联合后路M形钢板立体固定治疗骨盆Tile 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外固定支架联合后路M形钢板立体固定治疗12例骨盆Tile C型骨折患者,评价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3个月。手术切口全部甲类愈合,术后未出现深部感染、医源性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8例,良4例。结论前路外固定支架联合后路M形钢板立体固定治疗骨盆Tile C型骨折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快、效果满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