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I b α 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GP I bα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聚合链式反应对正常对照组228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232例进行研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GP I bα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Kozak序列C等位基因(TC 33.4%, CC 4.3%)的比例达到37.7%。对照组C等位基因(TC 21.2%,CC 21.8%)的比例为23%,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 X2=17.378,df=1,P=0.03,具有显著性差异。Kozak序列C等位基因脑栓塞组21.6%;腔梗组28.1%;大面积梗塞组36.3%;对照组与脑栓塞组比较,X2=3.086,df=1,P=0.079,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腔梗组比较X2=1.854,df =1,P=0.173,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大面积梗塞组比较X2=4.293,df=1,P=0.038,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I bα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Ⅰbα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GPⅠbα 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聚合链式反应对正常对照组228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232例进行研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GP Ⅰ bα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Kozak序列C等位基因(TC 33.4%,CC 4.3%)的比例达到37.7%.对照组C等位基因(TC 21.2%,CC 21.8%)的比例为23%,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χ2=17.378,df=1,P=0.03,具有显著性差异.Kozak序列C等位基因脑栓塞组21.6%;腔梗组28.1%;大面积梗塞组36.3%;对照组与脑栓塞组比较,χ2=3.086,df=1,P=0.079,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腔梗组比较χ2=1.854,df=1,P=0.173,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大面积梗塞组比较χ2=4.293,df=1,P=0.038,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Ⅰ b α 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病的许多危险因素已被确定,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其发病率。在所有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中只有2/3可以归为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其它的遗传变异如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多态性可从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基因α链变数串联重复序列(VNTR)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中国北方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并深入研究这种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105例脑梗死病人和100例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确定其基因型。结果共发现CC、DD纯合子基因型和CD、BD、BC杂合子基因型,未发现AA基因型。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B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67和0.01,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57和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的BC基因型频率和B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6,OR=7.071,95%CI 0.85~58.55;P=0.023,OR=3.98,95%CI 1.106~14.32)。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VNT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Ⅱbβ3)是细胞黏附分子整合素家族的一员,是血小板表面最丰富的整联蛋白,活化状态下,能表达多种血小板受体功能,在血小板聚集中起着关键作用。自1996年Weiss等率先研究发现GPⅢa的PIA2等位基因与心肌梗死(MI)发生相关以来,国内外对GPⅢaPIA等位基因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应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对中国雷州半岛地区汉族人群GPⅢa的PIA多态性在脑梗死患者中的相关危险性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国雷州半岛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基因ATG启动子上游25bp处"Koza"多态性位点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中国雷州半岛地区汉族人群1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148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CI组)为对象,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Kozak-5T/C序列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在正常人群及脑梗死患者中的频率分布特点及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CI组GPIb Kozak序列C等位基因频率为0.487,对照组为0.3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5C基因纯合子携带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T/T或T/C基因携带者的2.0倍,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了年龄、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后,-5C纯合子与脑梗死仍密切相关(P<0.05,OR=2.885,95%CI1.135-8.307).结论中国雷州半岛地区汉族人群GPIb Kozak序列-5T/C基因多态是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I bα基因HPA2多态性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按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相匹配的病例组及对照组各100例,PCR扩增GPI bα基因长为588bp的片段,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Hinl I消化后确定其基因型。结果:在总病例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及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组(TOAST分型)与相应对照组之间GP I bαHPA2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中杂合突变型比例(16.1%) 要高于小动脉闭塞型中杂合突变型比例(10.1%),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GP I bαHPA2基因杂合突变型可能并非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乙酰水解酶(acetylhydrolase,AH)基因多态性位点V279F与缺血性卒中易感性及复发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连续选取2008年11月~2014年11月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86首发急性TOAST分型[5]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性卒中和小动脉闭塞(small-artery occlusion,SAO)性卒中患者共386例为试验组和3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PAF-AH浓度,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基因直接测序法测定V279F基因位点多态性,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随访4.5年,通过多元生存分析,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PAF-AH浓度[(4.78±1.28)μg/L]高于对照组[(4.11±1.34)μg/L],V279F位点中FF+VF基因型频率(44.6%),VF基因型频率(28.8%)和F等位基因频率(16.5%)在缺血性卒中组及LAA性卒中组均高于对照组(30.4%,22.3%,12.2%),差异有显著性(P=0.023,P=0.031,P=0.022)。卒中亚组分析显示V279F多态性与LAA性卒中相关性更强。随访结果提示,25.8%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基因型分布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VF+FF基因型与缺血性卒中及LAA性卒中复发相关[风险比(hazard ratio,HR)1.7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3~2.29,P=0.041;HR?1.84,95%CI?1.13~2.41,P=0.037)]。
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Lp-pla2水平升高,LAA性卒中升高最明显;V279F基因多态性可能与LAA性卒中的易感性相关,与缺血性卒中及LAA性卒中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5种基因变异型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正常人群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3A4,CYP3A5,CYP2C8,CYP2C9,CYP2C19、血小板膜受体(Platelet membrane receptor,P)2Y12、P2Y1和糖蛋白IIIa(Glycoprotein IIIa,GPIIIa)基因的15个变异型,通过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 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meehod,GMDR)分析基因-基因的相互作用。结果 单基因分析方法显示15种变异型在IS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GMDR分析发现rs17110453A>C, rs2317676A>G和rs16863323C>T基因之间有显著的相互协同作用,交叉验证一致性10分,符号测试9分(P=0.016)。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和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A1C)等因素后含有rs17110453A>C,rs2317676A>G和rs16863323C>T变异型的个体是预测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4, 95% CI=1.17~5.62,P=0.005)。结论 rs17110453A>C, rs2317676A>G和rs16863323C>T 3个基因位点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IS的发生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准治疗,但国内外一直在探索联合或单独使用各类
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AIS中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最后共同通路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
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等心血管疾病
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在AIS中的作用尚存争议,本文拟就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和同步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CD41/CD61的基因多态性和表达率,并进行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其中脑梗死组115例:男64例,女51例,年龄36~77岁;对照组103例:男59例,女44例,年龄33~79岁。结果 (1)脑梗死组CD41 aa、ab和bb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20.0%、38.3%和41.7%,对照组分别为28.2%、48.5%和23.3%;两组间比较bb基因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b等位基因频率(60.4%)高于对照组(47.6%),P<0.05。(2)CD61基因型均为aa型(未切开型)。(3)脑梗死组CD41/CD61表达率为96.0%±8%,对照组为85.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梗死组CD41 bb、aa基因型表达率分别为98.5%±13%、91.3%±8%,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与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密切相关,CD41 bb基因影响CD41/CD61表达率;分析CD41基因多态性结合检测C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 PSD)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45例PSD患者及49例脑卒中后非PSD患者ERα Pvu Ⅱ及Xba Ⅰ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以ERα基因ppxx基因型及p、x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最高;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α基因Pvu Ⅱ和Xba Ⅰ基因多态性与PSD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科治疗的217例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TOAST分型结果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组88例和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n-LAA)组129例,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无缺血性卒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RFLP)法比较MMP-12(-82 A/G)和MMP-12(-1082 A/G)基因型多态性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和n-LAA组MMP-12(82 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G/G+A/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2.73%vs 11.00%,P=0.031);G等位基因频率也高于对照组(18.18%vs 10.05%,P=0.033)。n-LAA组MMP-12(-1082 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LAA组(G/G+A/G)基因型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3.64%vs 22.00%,P=0.036;37.50%vs 22.00%,P=0.020);两组G等位基因频率也均高于对照组(25.58%vs 17.00%,P=0.017;30.68%vs 17.00%,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MP-12-82A/G等位基因G和MMP-12-1082A/G等位基因G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LAA的危险因素(OR=1.107,95%CI 1.010-1.371,P=0.031;OR=1.285,95%CI 1.142-1.817,P=0.010)。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MMP-12基因-82位点G等位基因和-1082位点G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糖蛋白HPA-1和HPA-2基因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人类血小板同种异型抗原系统-1(HPA-1)和HPA-2基因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血栓形成患者108例及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日常查体者16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HPA-1、HPA-2多态性在两组中的分布频率。结果血小板糖蛋白基因HPA-1、HPA-2多态性在脑血栓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糖蛋白基因HPA-1、HPA-2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胰岛素受体(IR)基因突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PCR-单链构像多态性(PCR-SSCP)法对6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CI)患者、81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及62名健康对照者(HC)检测IR基因第17和20外子碱基变异情况。结果 IR基因第17外显子存在C、T两种等位基因,ACI患者突变型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者,且突变型患者血压及血糖、血脂代谢指标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者,但相关分析显示IR基因多态性与血压变化无关;第20外子未发现有碱基变异。结论 IR基因第17外显子突变可能通过促动脉粥样硬化而参与缺血性卒中发病。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存中国人群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内含子2的变数串联重复(VNTR)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共收集了1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3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6例脑梗死)和105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或其他住院病人作为对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来确定其基因型。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A2等位基因频率要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049和0.105,X^2=4.78,P=0.029),A1/A2+A2/A2基因型的频率也比对照组低(分别为0.098和0.200,X^2=4.47,P=0.035)。缺血性卒中亚组间的分析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没有差别,而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则有显著差别。脑梗死组A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026和0.105,P=0.004,OR=0.23,95%CI为0.08-0.69)。结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内含子2基因VNTR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有关,其A2等位基因对缺血性卒中特别是脑梗死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磷酸二酯酶4D(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基因的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83(rs966221)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2009年10月~2011年7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736例,采用Sequenom Massyarray技术检测SNP83位点基因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3个月联合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死亡和其他血管事件等)和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1]的相关性,并对卒中亚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36例患者,其中677例患者完成3个月的随访,失访率为8.02%。与未发生联合终点事件组的患者相比,发生联合终点事件组的患者年龄较大[(67.02±0.70)vs(59.98±3.35),P0.001],既往心房颤动病史比例较高(9.3%vs 3.7%,P=0.048),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高[11(5~16)vs 5(2~9),P0.001],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而两组的其他基线信息(如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既往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与未发生联合终点事件患者相比,发生联合终点事件患者中SNP83AG+GG基因型的比例较高(50.0%vs 36.7%,P=0.007),调整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和既往心房颤动病史,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位点在显性模型(AG+GG vs AA)下与缺血性卒中后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相关[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1.8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4~3.26],但并未发现该位点与卒中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PDE4D基因SNP83 AG/GG基因型与缺血性卒中后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肽Y(NPY)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对4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423名正常对照者NPY基因启动子-399T/C(rs16147)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检测。Logistic回归分析去除混杂因素影响,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NPY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类型中。-399C等位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是其重要危险因素(OR=2.398,95%CI=1.036-5.553,P=0.041)。结论:NPY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存在相关,具有-399C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可能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的内皮下组织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GPIb由GPIbα和GPIbβ两个亚单位组成。至今已发现GPIbα基因多种不同的多态性位点 ,这些基因结构的变异是否改变或影响血小板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国外已有GPIbα基因VNTR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发病关系的研究报道 ,但结论不一。我们应用病例对照研究 ,探讨了GPIbα基因VNTR变异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关系。资料和方法 :1 0 3例脑梗死 (AIS)患者 ,男 70例 ,女 33例 ,平均年龄 (55 1 )岁 ;AIS诊断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水平及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发病的关系. 方法 选择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99例住院卒中患者[脑血管病(CVD)组]及97例同期住院的非卒中患者(对照组)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2组患者进行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进行检测,ELISA分析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 结果 CVD组患者瘦素受体Gln223Arg的GG、GA、A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66.67%、20.20%、13.13%,与对照组的78.35%、15.46%、6.19%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D组G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6.77%和25.23%,与对照组的86.08%和13.92%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D组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史、空腹血糖升高、TC升高、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与卒中的发病相关. 结论 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的A等位基因、瘦素水平升高、高血压、空腹血糖升高、TC升高会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