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血管减压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后治愈36例(90.0%),显效3例(7.5%),有效1例(2.5%).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56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治疗,55例无疼痛症状,1例好转,复发1例,药物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结论脑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有效和完全的治疗方法,也是首选的脑神经痛的根治性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龚会军 《云南医药》2007,28(2):178-181
三又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为神经性疼痛中最常见者。多于中年后起病,以单侧Ⅱ,Ⅲ支为主。三叉神经痛分为继发性(症状性)和原发性三又神经痛,后者又称为真性或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颅面部疼痛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0.4%~0.5%,临床很早发现血管、肿瘤等压迫三叉神经根可引起TN,认为TN是一种周围神经疾病。约半个世纪前,临床应用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能有效控制TN,由此引出TN发病机制的神经中枢性发作假说。虽经一个世纪的探索,至今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疑点颇多,探明TN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性、短暂性的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等治疗易复法。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2012年共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680例,均采用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0例患者中,男378例,女302例;年龄  相似文献   

5.
夏锡伟  周强  杨伊林  唐科  王强  陆军松  邵华明  周鹏 《江苏医药》2012,38(22):2744-2746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 术中发现血管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其中23例为小脑上动脉,5例为基底动脉,1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岩静脉,2例为桥横静脉,复合压迫8例.随访5-51个月,35例(87.5%)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其中有3例于术后1-2年复发),5例(12.5%)部分缓解.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良好的术中显露、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全程减压、精细轻柔的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患者手术取全身麻醉,患者取患侧朝上侧卧位,头部固定,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采用显微吸引器缓慢吸除脑脊液。显微镜下探查桥小脑角区,判断责任血管并进行分离,在血管与三叉神经之间垫入Teflon片,Teflon片以耳脑胶粘贴固定,以免滑脱。如未发现责任血管,可行镜下神经根梳理(梳理三叉神经根纤维),分离神经根周围存在的粘连。结果本组500例患者中治愈370例(74%),好转70例(14%),无效1例(2%),总有效率为98%。其中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听力下降,其他患者无听力下降、面瘫、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较多,但相对而言,由于微血管减压术是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缓解患者痛苦等明显优势,并且最主要的是很好地保留了三叉神经功能,直接针对责任血管采取隔开、分离处理,使压迫因素得以解决,所以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本文中,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8%,可见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章志明 《江西医药》2014,(7):586-587
目的:探讨改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32例行改良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TN)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疗效、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找到责任血管,动脉性压迫占96.87%;术后3例疼痛明显减轻,24例术后疼痛逐步缓解,5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4.37%;术后感面部麻木者4例,口周疱疹者6例;短暂性恶心症状10例,其中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伴呕吐或头晕,均经处理后症状基本消失;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各1例;皮下积液l例,经抽吸后加压包扎治愈。结论改良MVD是治疗TN是最佳方案,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术后复发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评价。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36例TN患者的MVD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4个月,疼痛消失33例,占总病例的91.67%,无死亡病例。结论为了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手术医师需要具备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并充分熟悉对桥小脑角解剖。  相似文献   

10.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著光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86-187
目的:探讨与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38例,明显缓解且能药物控制4例,无效3例。术后共9例出现并发症,21例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1年,疼痛复发者2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较好的疗效,还能保留血管与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提出改良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的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4例,对手术技术及血管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良,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的总有效率为98.6%,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发现复发率1.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从根本上解除了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术后完全保留了三叉神经各分支的功能,是目前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术中可见三叉神经入脑干处有血管压迫者17例(94.4%),其中动脉压迫14例,静脉压迫3例,另有蛛网膜粘连索带状压迫1例。术后早期疼痛完全缓解16例(88.9%),部分缓解2例,总有效率达100%,无手术死亡。随访2~5年,维持完全缓解15例(83.3%),部分缓解2例,复发1例(5.6%),持久并发症1例(5.6%)。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直接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临床疗效理想,术中创伤和神经功能影响较小,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原发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以及微创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方法采用微创三叉神经根血管减压术,路径采用乙状窦后入路。结果术中发现30例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血管性压迫,行血管减压术后全部患者疼痛均缓解消失,分别于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术后随访,复发2例,无1例死亡。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血管性压迫引起的颅部疾病,治疗方法首选微创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血管减压术,它具有创伤微小、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无面部感觉障碍等后遗效应的优点,值得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MVD)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采用"D"字形骨窗特点及作用。方法76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MVD术中,采用"D"字形骨窗,即一端暴露出横窦与乙状窦交界处,另一端到达枕骨大孔缘上(颈静脉孔球边缘)。外侧暴露出乙状窦外缘或到乳突气房暴露,以此形成"D"字形骨窗。"D"形骨窗两端的位置最为重要,是术中有效探查桥小脑角区与后组颅神经的重要解剖标准点。以"D"两端为基准,弧形切开硬脑膜,并术后原位缝合。结果76例行MVD术中根据"D"形骨窗两端的硬脑膜切口端分别探查三叉神经、面神经"敏感区"及血管的关系,同时探查后组颅神经,锐性分离粘连在神经上的蛛网膜,72例发现并移开压迫神经的血管,在神经与血管之间置入减压材料,4例探查后组颅神经过程中发现压迫舌咽神经"敏感区"的血管,实施减压,术后镇痛。关颅后,根据"D"形骨窗外形进行颅骨修补。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MVD术式中,"D"字形骨窗,与圆形骨窗或三角形骨窗相比,更讲求对骨窗下缘的要求,更能有效的释放脑脊液。"D"字形骨窗更适合探查后组颅神经,避免因遗漏压迫舌咽神经的血管,而术后仍然疼痛者。"D"字形骨窗能更好显露术野,是成功实施MVD术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效果分为两组。其中一次治愈者130例纳入A组,需进行二次治疗者38例纳入B组。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以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一次成功率为77.38%。与A组对比,B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手术时间较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性别比、体重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年龄、病程、手术时间等因素可影响患者预后,患者性别、体重等因素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1例,行微血管减压术80例,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2例,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加蛛网膜粘连松解1例,术中均严密缝合硬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81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80例,蛛网膜粘连1例,术后1天疼痛完全消失70例,术后1周疼痛完全消失8例,另外3例延迟缓解,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5个月.结论 显微手术行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方法,根据情况可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疗效好,安全可靠,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唇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给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3D MRI扫描技术在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MVD)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3D MRI序列对96例TN患者进行扫描,采用盲法确定MVD术前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关系.结果 3D MRI可以清晰的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TN与血管压迫具有明确相关性,引起TN的血管多压迫三叉神经根进入区.结论 3D MRI检查在TN MVD术前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感觉根切断(Dandy术)与微血管减压(MVD)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7例,Dandy术35例,MVD术52例,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本组无重度残疾和手术死亡.与MVD术相比,Dandy术缓解率更高,而失败率更低,术后的复发率也更低.Dandy术的面部感觉异常、角膜感觉减退的发生率高于MVD术.结论 Dandy术干扰小、复发率低、疗效可靠,可放宽其应用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