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方法概述: 嗜硷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较小而园的细胞,具有独特的核及特有的粗大颗粒,嗜硷性染色,其颗粒中有组织胺和肝素等化学物质。嗜硷性粒细胞的一种特殊功能是:在血液中如有抗原抗体作用时可引起迅速的反应,能看到颗粒放出细胞外的形态变化,同时颗粒中的组织胺游离于血液或组织中。象这样的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与肥大细胞非常相似。若用异种蛋白使豚鼠或兔致敏,血液及骨髓中的硷性粒细胞即增加。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若再用此抗原刺激这些致敏动物,嗜  相似文献   

2.
脑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构成。根据HE和Mallory三色法等标准方法的染色特性,传统上将腺垂体的细胞分成三类:(1)嫌色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50%,含有少量细胞浆,光镜下不显颗粒,然而电镜证明它也有少许分泌颗粒;(2)嗜伊红或嗜酸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40%,在人类聚集成簇,特别是在腺垂体的两侧;(3)嗜硷性细胞,用苏木素或苯胺蓝染色时,胞浆中有蓝染的颗粒。嗜酸性细胞又称α-细胞,嗜硷性细胞又称β-细胞,而嫌色细胞可能是它们的前身。  相似文献   

3.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5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其中23例的CSF猪囊虫ELISA及头颅CT扫描比较。结果提示,CSF细胞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的增高),特别在ELISA阳性和CT扫描正常者中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三者配合检测,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应用周围血中嗜硷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法对103例正常人及105例各种血液疾患,严重感染或类白血病反应进行了测定与研究,其初步结论如下:(1)正常组之平均值为21.72±1.46/立方毫米,在男性53例及女性50例中无显著差异。(2)嗜硷性细胞计数在19例急性白血病中为6.08±2.35低于正常值,其中1例在化学治疗后进入完全缓解期内其计数值亦未越出正常水平。(3)2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在25次发作期内嗜硷性细胞计数值(5005.04±1789.29)较正常组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液嗜酸性粒细胞测定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瑞氏、姬姆萨氏染色方法对尿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低级嗜酸细胞尿可见于多种肾脏、泌尿系统疾病,而高级嗜酸细胞尿仅见于间质性疾病。结论尿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广泛存在于泌尿系统疾病中;高级嗜酸性粒细胞尿可作为间质性肾炎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谢权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3965-3966
本文对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涂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和瑞姬氏染色比较。结果显示同一患者骨髓涂片,甲苯胺蓝染色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瑞姬氏染色。由于CML患者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均有增多,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的高低与患者的预后又有着一定的关系,故甲苯胺蓝染色应作为CML患者骨髓涂片的常规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首次为 Tones(1846)所发现,Ehrlich(1879)首先对嗜酸粒细胞进行染色,并根据该细胞内的颗粒对酸性染料有较强的亲和性而命名为嗜酸粒细胞。此后,不少学者相继致力于该细胞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以求深入了解嗜酸粒细胞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癌症患者的外周血液及癌组织周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现象早巳为学者们注视。Isaacson(1946)巳提到嗜酸粒细胞增多发生于何杰金氏病及白血病等。Ku-berski(1979)报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  相似文献   

8.
1905年 Lazarus 首次报导了嗜硷粒细胞白血病。Doan 等于1941年报告了4例,并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作了区别。1948年 Chev-allier 和1951年 Marinoni 分别提出原发性嗜硷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其治疗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变相同但效果较差。常因心力衰竭伴支气管肺炎,齿槽内出血而死亡。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9.
嗜碱性粒细胞是血液及骨髓液中较少的一类血细胞,该类细胞的过氧化酶染色(POX)定性在教材及操作规程中存在争议,故针对此问题,特将对正常及病态嗜碱性粒细胞的过氧化酶常用染色方法嗜碱性粒细胞结果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05年Lazarus首次报道了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Doan等于1941年报告了4例,并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作了区别。1948年Chevallier和1951年Marinoni分别提出原发性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其治疗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变相同,但效果较差,常因心力衰竭伴支气管肺炎,齿槽内出血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三分类和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正确含义。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运用化学方法,把白细胞经溶血剂处理,根据其体积大小可以初步确诊其相应的种类:第一亚群(小细胞区)是淋巴细胞(YM),第二亚群是中间型细胞(MID),实际上它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第三亚群(大细胞区)是粒细胞的细胞群(GRAN)。这样就存在两种问题: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2.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存在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中,在网状细胞、吞噬细胞中活性也较强,在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中均为阴性。临床测定其方法有组织细胞经化学染色后,在光镜按Kap10五级半定量法以及测其酶活力的生化定量法。后者操作繁琐,目前尚无上机试剂盒,一般化验室有开展,临床上仅以组化染色为主要方法。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测定(NAP),临床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症反应、睡眠性阵发性血红蛋白尿(PNH)、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母细胞瘤与绿色瘤。对上述方面应用的文…  相似文献   

13.
类白血病反应是对某种原发病的反应,在周围血象中出现类似急性白血病的变化。一旦原发病好转,血象也恢复正常。其病理改变没有白血病细胞的浸润。Fitz—Hugh(1932)指出,本反应根据细胞种类不同而分为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单核细胞性。中屋·前川(1962)把本反应分为类慢性白血病反应和类急性白血病反应。在粒细胞性白血病中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硷性,他们还提出浆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临床以粒细胞性慢类性白血病反应为最多。  相似文献   

14.
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较为罕见的一种白血病,1906年Goachin首先在文献上报告二例,其中一例为慢性,另一例为亚急性。1935年Doan及Reichart等亦有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报告。直到1959年,文献上只报告了40例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中13例为急性。国内张安、董瀚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先后在61年、74年曾有过急慢性嗜硷性桩细胞白血病的报告。我院于1976年6月收住一例慢性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现报告如下: 病例:王××,男,28岁,社员,住院号:4205,检验标本号:437。1976年6月3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经常出现头迷和腹泻,为稀水样便,无恶心,呕吐,无热。半年前发现腹部有一肿大包块,并逐渐增大。在当地医院曾用“麦里浪”治疗,症状缓解。近一月米病情复发并加重,伴发热、气短、全身乏力、咳嗽和饮食减少。既往健康。体  相似文献   

15.
1.外周血片分类 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种,这五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外周血片分类是由外周血制成的涂片,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白细胞分类并计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合甲苯胺蓝染色及硫染色显示肥大细胞内颗粒,观察9例嗜酸细胞性食管炎中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结果在黏膜各层及肉芽组织中,均见到未释放型和释放型2种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聚集区也是嗜酸性粒细胞相对集中区。结论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可能是肥大细胞释放的各种介质造成黏膜损伤、肉芽组织及溃疡形成,手术切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 嗜硷粒细胞性白血病比较少见,国内仅见2例报道,1例为慢性型,另1例为慢性急变型。国外报道的40例中13例为急性。1959—1973年Quattrin又报告40例,占同时期急性白血病的4.5%,认为这种白血病并不少见。本文报道1例亚急性嗜硷粒细胞性白血病,并结合文献略加讨论。患者杨××,男性,48岁,工人,住院号165008。因头昏,无力,低热3月余,加重2周于1975年12月12日入院,2周前因受凉咳嗽,症状加重,并有鼻衄,白细胞27800,分类中见大量嗜硷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与传统涂片法+瑞氏染色法两种制片染色方案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痰标本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首先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分别检测40例嗜酸性粒细胞在5%-15%的的血液标本涂片,镜检嗜酸细胞比例,比较两种染色方法对嗜酸细胞检测准确度的差异。然后对92例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BALF或痰查找嗜酸性粒细胞的病例采用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与传统方法即单纯涂抹制片法和瑞氏染色法相比较,观察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对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效果。结果40例血涂片中,两种染色方案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准确度相当。BALF及痰标本涂片染色镜检时,传统涂片方法 +瑞氏染色法制作的涂片着色时间长(10-15 min),部分涂片标本存在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39.1%(36/92)。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着色时间短(约3 min),标本未见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为60.9%(56/92)。结论采用改良涂片法和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能有效缩短涂片染色时间,大大提高了BALF和痰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更准确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 点彩红细胞是一种较为幼稚的无核红细胞,由于胞浆内含有较多嗜硷性的核糖核酸(RNA),用硷性染料染色时呈现大小不一的嗜硷性颗粒,故又称为嗜硷性点彩红细胞(简称点彩,下同)。其正常值一般不超过300/百万。当铅,铋,锌,银,汞等重金属中毒时,点彩明显增多。所以,点彩的数目  相似文献   

20.
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重复性实验、准确性、可信性分析对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分类上的性能评价。方法经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的血液用手工推片后,经瑞氏染色在油镜下计数200个白细胞分类结果,将仪器和镜检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仪器法与镜检白细胞分类重复性实验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方法相比较,P>0.05;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两方法相比较,P<0.05。经统计学处理得出各种白细胞相关系数,中性分叶粒细胞为0.972、淋巴细胞为0.965、嗜酸性细胞为0.901、单核细胞为0.637、嗜碱性细胞为0.239。结论COULI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分类方面性能良好,仪器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其分类结果可以作为常规血液检查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