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原则。方法:对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的41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33例(81%)、恶性8例(19%),神经鞘瘤30例,神经纤维瘤6例,神经节细胞瘤5例,完整切除36例,部分切除4例,放弃手术1例,全组无死亡。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后纵隔,多为良性;胸部X线检查(胸片,CT)为术前主要诊断方法,术后辅助治疗取决于病理检查结果。手术为治疗首选,良性瘤和部分恶性瘤一般可获完整切除,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充分考虑到术中的特殊情况,。防止相邻重要器官损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5.2007年间收治的6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63例,姑息性切除2例,探查活检2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源性肿瘤。结论早期诊断以及根据肿瘤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5例颈部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6岁-74岁。肿块大者(8.0×6.0×5.0)cm,小者(2.0×1.5×1.5)cm。术前分别作彩超、CT或MRI检查和诊断性穿刺,21例明确诊断,4例诊断不明。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麻,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源性肿瘤。其中良性22例,恶性3例。术后恢复好。结论:颈部神经源性肿瘤大多系良性肿瘤,多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膜瘤,恶性神经鞘瘤只占10%左右。手术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术中重点是注意神经干的解剖和保护及神经干周边大血管的保护,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恶性者应行术后化疗、放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2 3 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77年 3月 1日~ 2 0 0 2年 11月 1日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 2 3 8例。其中胸腺肿瘤 10 4例 ( 4 3 7% ) ,并发重症肌无力 19例 ,发生危象 9例 ;畸胎类肿瘤 3 9例( 16 4% ) ;神经源性肿瘤 3 5例( 14 7% ) ;胸内甲状腺肿 2 6例( 10 9% ) ;纵隔囊肿 17例 ( 7 1% ) ;其他肿瘤 17例 ( 7 1% )。结果 :2 3 8例中彻底切除 2 3 1例 ( 97 0 0 % ) ,7例未能彻底切除者 ,术后给予放疗。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死亡 1例 ( 0 4% ) ,2 3 7例痊愈。结论 :胸部X线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起主要作用 ,手术切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 ,对不同部位的肿瘤采取不同入路 ,注意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原则。方法 总结125 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神经源性肿瘤占同期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22 .0 % (125/568) 。其中神经鞘瘤48 .9 % (61/125) ,神经纤维瘤27 .2 % (34/125) ,节细胞神经瘤13 .6 % (17/125) ,其他少见肿瘤10 .4 % (13/125) 。无临床症状而于查体时发现78例,占62 .4 % 。肿瘤位于后纵隔117 例。手术切除率98 .4 % (123/12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 .0 % (5/125) ,手术死亡率0 .8 % 。恶性肿瘤的3 年生存率18 .2 % 。结论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类型相关,无论良恶性均首选手术治疗,不同的病理类型有不同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至2008年2月外科治疗的31例纵隔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为良性神经鞘瘤(90.3%),3例为恶性。肿瘤完整切除29例(93.5%),姑息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上肢深静脉血栓1例。3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生存5~19个月。结论手术是治疗纵隔神经鞘瘤的主要方法,恶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长期慢性胸背痛,多伴有双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个别病例无症状。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胸部MRI检查,结果与术中情况吻合。肿瘤均由胸外科医师与神经外科医师协作一期完全切除。术后胸背痛及感觉和运动障碍明显改善或消失,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消失。恢复顺利,治愈出院。术后病理: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结论胸部MRI对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手术治疗应由胸外科医师与神经外科医师协作一期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先切除椎管内肿瘤,然后再切除椎旁胸内肿瘤,根据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治疗的15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例多发神经纤维瘤病患儿颈胸交界处多个肿瘤被切除,术后局部压迫症状消失,horner征较术前加重,左臂活动受限无改善,并发脑脊液胸漏,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左锁骨下动脉壁上残留少量肿瘤组织,术后进一步行放、化疗;其余病人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结论:术前充分估计术中的特殊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入路,是提高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锋  王善政  杨国涛  王德江 《肿瘤》2003,23(2):145-146
目的:探讨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原则,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分析7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所有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结果:肿瘤全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治愈5例,复发2例。结论:一期分别切除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胸腔内部分和椎管内部分。防止椎管内出血、脊髓损伤。关胸时勿使椎间孔切开处与胸腔相通,严密缝合硬脊膜,防止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77年3月1日~2002年11月1日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38例。其中胸腺肿瘤104例(43.7%),并发重症肌无力19例,发生危象9例;畸胎类肿瘤39例(16.4%);神经源性肿瘤35例(14.7%);胸内甲状腺肿26例(10.9%);纵隔囊肿17例(7.1%);其他肿瘤17例(7.1%)。结果:238例中彻底切除231例(97.00%),7例未能彻底切除者,术后给予放疗。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死亡1例(0.4%),237例痊愈。结论:胸部X线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起主要作用,手术切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对不同部位的肿瘤采取不同入路,注意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生殖器外纵隔生殖细胞瘤诊断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65例纵隔生殖细胞瘤均行开胸手术治疗。单纯完全摘除肿瘤59例;姑息性切除1例;肿瘤摘除联合肺叶切除或胸膜纤维板剥脱术3例;开胸探查2例。恶性生殖细胞瘤术后均行辅助放、化疗。结果:良性畸胎类肿瘤手术摘除或合并肺、胸膜切除后效果良好。恶性生殖细胞瘤,尤其是精原细胞瘤切除后,辅助放、化疗仍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生存。3年生存率66.7%。结论:纵隔生殖细胞瘤是常见的纵隔肿瘤,诊断后积极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纵隔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治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其中3例生存已达8~12年.纵隔血管源性肿瘤诊断困难,良性纵隔血管瘤没有复发、转移及恶性倾向.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3.
经胸联合后正中径路切除后纵隔哑铃状神经源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纵隔哑铃状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方法.方法1994年6月~2003年5月经胸联合后正中径路切除后纵隔哑铃状神经源性肿瘤4例,其中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1例.全部病人均选择经胸联合后正中径路切除肿瘤.结果4例肿瘤均全部切除,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病人均能正常生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胸联合后正中径路一期切除后纵隔哑铃状神经源性肿瘤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性和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和归纳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患者女性,21岁,在我院全麻下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中后纵隔"考虑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2年,患者再次因"出现左侧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在全麻下行左后纵隔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疼痛短暂缓解,3个月后因局部疼痛,行胸部CT提示再次复发,肿瘤生长速度较前明显加快,遂给予放射治疗,纵隔肿块直线加速器适形照射DT 54Gy/28fx/46d,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个月,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稳定,患者带瘤生存.结论: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依据病理学检查,应与血管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手术控制不好的少数病例,可以考虑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其中3例生存已达8-12年。纵隔血管源性肿瘤诊断困难,良性纵隔血管瘤没有复发、转移及恶性倾向。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6.
纵隔巨大良性畸胎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纵隔巨大良性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4年至2002年31例纵隔巨大良性畸胎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完整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23例,活检及小部分切除2例。术后5例出现肺不张伴胸腔积液,2例活动性胸腔出血再次开胸,1例肺部感染,无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诊断以及根据肿瘤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4例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分析手术治疗14例巨大纵隔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中完整切除9例,部分切除5例.1例术后出现急性肺水肿,2例术后出现呼吸衰竭,均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半年至8年,良性肿瘤术后疗效好,恶性者术后主要死于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选择合适的麻醉和手术方式治疗巨大纵隔肿瘤效果肯定,术中可选择分块或整块切除,防止避免大出血和复张性肺水肿.恶性者术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人民医院胸科1962至1980年间收入院并手术治疗神经源性肿瘤共39例。计神经鞘瘤33例,男女比数相似,年16至64岁(中位39岁)。胸透发现病变者9例,其余均有轻度胸部症状。X线检查示肿物轮廓清晰,质地均匀,直径3~15cm(中位5cm),32例位于后纵隔(左侧13例,右侧19例),1例位于前纵隔。其中1例为恶性神经鞘瘤,直径5.5cm,X线表现同于良性者。此33例皆完整切除,术后1~18年良好,无复发。神经母细胞瘤3例,皆男性,各年14、25和36岁。仅1例完整切除,术后并辅助化疗和放疗,但术后3 1/2年死于广泛转移。2例神经节瘤(男女各1)亦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完整切除,术后各10及6年,良好。1例神经纤维瘤,女,48岁,位于左肺尖处,与周围粘连,亦切除之,求后已2年余,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骶骨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9年43例骶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36.5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病理类型:神经鞘瘤27例、神经纤维瘤16例.手术采取单纯前路、单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累及骶髂关节稳定性者行髂腰固定.随访24-89个月.结果 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出血、邻近脏器损伤、神经损伤、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肿瘤的复发.结论 骶骨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特点明显,手术切除需根据具体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巨大肿瘤者术中出血多,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性和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和归纳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患者女性,21岁,在我院全麻下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中后纵隔"考虑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2年,患者再次因"出现左侧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在全麻下行左后纵隔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疼痛短暂缓解,3个月后因局部疼痛,行胸部CT提示再次复发,肿瘤生长速度较前明显加快,遂给予放射治疗,纵隔肿块直线加速器适形照射DT54Gy/28fx/46d,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个月,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稳定,患者带瘤生存。结论: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依据病理学检查,应与血管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手术控制不好的少数病例,可以考虑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