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导管栓塞化疗左膈下动脉(LIPA)在TACE术后肝内复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208例多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的患者行血管造影,确认LIPA参与肝内肿瘤供血者,予以经导管化疗栓塞。结果LIPA参与肝内复发肿瘤供血37例,占17.8%。其中供血位于肝左叶肿瘤26例,占70%;供血位于肝右前叶的肿瘤11例,占30%;栓塞成功率为100%。结论LIPA是参与复发肝肿瘤重要的侧枝血管,栓塞LIP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动脉低剂量中西化疗药物肿瘤血管热灌注及栓塞治疗和门静脉中西护肝药物灌注治疗相结合对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患者9例,采用以榄香烯为主的节段性肝动脉热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小肝癌;采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行食管胃底静脉栓塞和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并经导管-药盒系统行复方丹参注射液等中西护肝药物门静脉区域性灌注治疗。结果9例患者小肝癌瘤灶得到较好控制,AFP水平下降;食管胃底静脉栓塞和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操作成功;门静脉区域性中西护肝药物灌注治疗后门静脉压力下降(12±3.5)cmH2O,肝功能显著改善。结论肝动脉和门静脉途径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可作为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有效的姑息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消化逆出血的病因及出血机制.以降低出血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血管造影,再超选择插管至肝癌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超液态碘化油(5~30 ml)制成的混悬剂.结果 18例共行肝动脉栓塞术30次,发生出血21次,其中大出血12次,经抗酸、止血、降门静脉压等治疗,16例出血停止,2例死亡.结论 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门静脉高压,凝血机制障碍,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等;碘油逆流入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或/和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是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直接原因.预防的关键是,术前对肝癌患者门静脉高压病情的充分了解;术中间接门脉造影的正确分析以及尽可能超选择栓塞肝癌瘤体;合并脾亢的肝癌患者术中可行脾部分栓塞术;对高危患者木前应进行预防性降门静脉压处理.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结扎及插管化疗是治疗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肺癌的一种重要方法[1,2].导管材料已由早期的外置硅胶管过度到目前流行的皮下埋入输入泵(DDS)[3,4].我科自1995年10月至今用肝动脉结扎合并肝动脉、门静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无法切除的肝癌19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38-69岁,平均sl岁;其中肝癌11期6例,Ill期13例,15例伴肝硬化Z病变部位:两肝时同时受累者8例,右半肝7例,左半肝4例,*BS*。阳性者12例,阴性者7例.全部病历均经术中穿刺病理证实。本组肝动脉结扎(HAL)l例,肝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的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经过治疗在肿瘤坏死率、局部肿瘤复发率以及治疗后患者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使用的范围广,成为了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s方法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19例子宫肌瘤。局部后先经皮肤作股动脉穿刺,将动脉导管分别插管对侧及同侧髂内动脉、经血管造影显示确认子宫动脉及肌瘤血管征象后,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通过导管注入明胶海绵微粒与高分子聚乙烯醇微粒(PVA)混合物,阻断肌瘤血供。结果:血管造影显示,术前子宫肌瘤的血供非常丰富,19例中有17例由左右子宫动脉同时供血,占89.5%,但大多数参以一侧为主要供血支,经栓塞后,血管造影显示子宫肌瘤血供被完全阻断,治疗后3-12月随访结果表明,肌瘤均比治疗前缩小,月化紊乱有明显改善,贫血症状亦有所改善,未发现副作用,总有效率达98%,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可保留子宫、微创、疗效3好,副反应少等优点,是子宫肌瘤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吉药消癌平针剂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中药消癌平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法将预成形RH导管选择性地插到肝动脉,然后根据造影后肿瘤供血情况有选择地将导管插到相应的肿瘤血管,缓慢地将消癌平针剂200-300ml注入,3-4周后重复插管治疗1次。结果:原发性肝癌和  相似文献   

8.
肝癌的化疗栓塞治疗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  汪国石 《河北医药》2003,25(5):350-350
自从中熊健一郎等在 1979年发现肝动脉注入的碘油能选择性地留滞于肿瘤癌组织以来 ,以碘油—抗癌药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笔者旨在通过对病人的随访结果 ,探讨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不同方法对中、晚期肝癌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进一步提高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中 ,男 3 6例 ,女 4例 ;年龄 17~ 68岁 ,平均 46.7岁。均经临床检查、AFP测定、B超、CT和肝动脉造影诊断为肝癌。1 2 方法 采用Seldinger股动脉穿刺送入 5FRHYASHINO或Cobra导管 ,先行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造影 ,明确病变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及肝癌肝外侧支供血在化疗栓塞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对100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对其中可疑肝动脉解剖变异或存在肝外侧支供血的患者又选择性行相应动脉造影。结果:100例肝动脉造影发现肝动脉解剖位置变异23例,17例均存在侧支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动脉供血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本组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动脉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 26例患者共见29条肝外动脉血管,其中右膈动脉(9/29)和肠系膜上动脉(7/29)占多数.4条肝外动脉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25条肝外动脉均行超选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动脉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癌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05-106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术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对46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情况。结果: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术后3d、1周、2周及4周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栓塞前明显提高。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肝动脉栓塞术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安全可靠,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的风险,从而有效保证了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汪艳  陈乐 《安徽医药》2016,20(11):2163-2165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患者生存率,并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5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存活64例,死亡86例, 3年生存率为42.67%,死亡率为57.33%。(2)单因素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数目多、门脉癌栓、肿瘤直径大、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保护因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论 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3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肝癌手术切除+癌栓切除或取出+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A组),肝癌手术切除+癌栓切除或取出治疗组(B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C组)。结果 A组中位生存期17个月,术后0.5、1、3年生存率分别为92.1%、64.6%和19.1%。B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术后0.5、1、3年生存率分别为58.3%、41.7%和7.1%。C组中位生存期5个月,术后0.5、1、3年生存率分别为37.0%、15.9%和0。各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切除和门静脉取栓术是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静脉双途径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结肠癌肝转移按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静脉全身化疗,B组采用单纯静脉全身化疗,观察两组副反应、肝内病灶大小变化情况及生存率.结果 两组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95,P> 0.05),A组肝内病灶体积缩小或稳定高于B组(P<0.05),A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和64%,明显高于B组的56%和36%(均P<0.05).结论 动静脉双途径联合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疗效好,副反应少,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童华章 《江西医药》2010,45(7):637-639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III~IV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复方苦参+肝癌介入组,对照组为单纯肝癌介入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肝功损伤,肝癌介入后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滴注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肝癌介入治疗,能够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4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47例患者,经单纯三维适形放射(3DCRT)治疗,总有效率为21.28%;治疗组47例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射(3DCRT)治疗,总有效率为31.92%,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的2年、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全身化疗治疗肝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6年来收治肝脏转移性肿瘤58例,原发病灶来源:大肠癌28例,胃癌18例,食管癌8例,小肠癌4例,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TAE),共118次治疗。联合全身化疗方案:大肠癌、小肠癌使用奥沙利铂,胃癌、食管癌使用紫杉醇。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48.2%及半年、一年、二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6%、55,2%、31.0%。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是治疗肝脏转移性肿瘤重要手段,能达到病灶缩小,缓解症状,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后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多层螺旋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后行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双期扫描,6例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容积重建技术、曲面重建技术、表面成像和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结果:3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后非坏死低密度区CT平扫表现分为三个类型:周边型16例、侧边型5例、混合型11例;其血供分为四种类型:肝动脉供血型20例、门静脉供血型5例、双重供血型5例、少血供型2例.6例肝动脉和门静脉三维重建较好地显示了血管与非坏死低密度区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对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后肿瘤内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对继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淑丽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09-109
目的:分析1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的护理。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间的116例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结果:116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结论:术前给予支持治疗,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30%的醋酸(PAI)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中、晚期巨块型肝癌均先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15—20d再在B超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30%的醋酸2~3次。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AFP降低程度和肿块缩小情况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1、2年生存率分别为91%和82%。结论醋酸有望取代无水乙醇与TACE结合用于肝癌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