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8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小平  王丽莎  詹灵凌  陈兰  唐星火 《内科》2011,6(3):202-206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治策略。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7月354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和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504例炎症性肠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近12年来IBD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溃疡性结肠炎(UC)明显多于克罗恩病(CD)。本组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8∶1。IBD平均发病年龄(41.07±16.07)岁。UC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CD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本组住院患者中UC和CD两组民族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肠镜检查中UC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变为主。本组患者IBD病理组织学检出率为41.5%,UC误诊率为17.0%,CD误诊率为25.0%。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炎症性肠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IBD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IBD呈慢性复发性发作过程,应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1,自引:14,他引:11  
多年来我国对炎症性肠病 (IBD)的治疗一直沿用西方国家推荐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又有很多治疗经验的报道 ,值得我们借鉴[1 3 ] 。关于IBD的诊断 ,仍依靠病史、体检、肠镜及黏膜病理、X线小肠造影和常规实验室检查 ,最近还有胶囊内镜协助小肠克罗恩病 (CD)的诊断。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阳性率在欧美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可高达 70 %~ 80 % ,但在中国却只有 16 %~ 2 6 % [4,5] ,这说明欧美研究的结果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目前鉴别UC和结肠CD在国内基本上还是依赖肠镜 :UC的结肠黏膜有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假性息肉等病变 ,溃疡…  相似文献   

3.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性疾病,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目的:探讨IBD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4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99例IBD患者[包括61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38例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结果:与CD患者相比,UC患者的年龄明显增高,腹泻、血便发生率升高(P0.05),腹部包块发生率降低(P=0.015)。UC以全结肠型多见,CD以回结肠型多见;UC组接受5-氨基水杨酸(5-ASA)治疗的比例高于CD患者(90.2%对71.1%,P=0.014)。2例UC患者内镜下显示黏膜缓解,CD患者为3例。UC组织病理学可见隐窝分支(57.1%)、隐窝扭曲(76.2%)、隐窝萎缩(54.8%)、隐窝不规则(28.6%)。78.9%的CD患者可见溃疡,炎症浸润程度较重,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为15.8%。结论:UC患者确诊年龄较大,以腹泻和血便为主要表现,5-ASA为主要治疗药物之一,内镜下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出血和溃疡,组织病理学以隐窝结构改变和炎症浸润为主。CD患者病变为节段性病灶,组织病理学表现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部分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分化抗原-14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CD14的表达及与该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25例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15例;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结肠组织(肠镜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正常).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均依据于常规影像学、内镜学及组织学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CD14表达量.结果: 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表达CD14.UC患者CD14阳性细胞百分数高于CD患者,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t=4.404, P<0.01),CD患者较正常对照亦见显著性差异(t=3.324,P<0.01).CD14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diseaseactivity index, DAI)相关, UC组轻、中、重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56.709, P<0.01);CD组轻、中、重度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F=12.880, P<0.01).结论: CD14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 其表达强度反映了该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薛玲  叶子茵 《胃肠病学》2012,17(12):733-73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在病理学上可表现为黏膜糜烂、浅溃疡、固有膜内重度弥漫性急性、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等,但缺乏特征性改变;CD可有透壁性炎症、裂隙状溃疡/阿弗他溃疡、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神经节细胞增生等改变,但亦无诊断金标准。因此,UC和CD的确诊均不能单纯依靠病理检查,尤其是黏膜活检标本病理检查,而需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观察,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组织中miR-129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万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6例活动期IBD患者设为IBD组,其中94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设为UC组),82例为克罗恩病(CD)患者(设为CD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就诊的100例结肠息肉患者设为对照组。在IBD组患者行肠镜检查时取肠黏膜病变组织,在对照组患者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时取距息肉>5 cm的回肠或结肠黏膜活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miR-129和PDCD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其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肠黏膜组织中mi R-129和PDCD4诊断IBD的效能。结果 IBD组肠黏膜组织中miR-129、PDCD4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2±0.23、0.67±0.19,均低于对照组(1.36±0.35、1.02±0.27),2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度UC组、中度UC组、重度UC组的miR-129和PDCD4表达水平依次降低,轻度CD...  相似文献   

7.
昆明市炎症性肠病多中心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近10年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发病状况.方法:调查1998年1月-2007年3月七家综合性医院430例住院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79例,克罗恩病(CD)51例.接受结肠镜、组织病理学和钡剂灌肠检查者在UC和CD患者中分别为98.2%和56.2%、2.6%和72.5%、78.4%和31.4%.对IBD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UC患者平均年龄为(46.9±15.8)岁,以30~39岁和50~5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呈双峰状分布;CD患者平均年龄为(41.6±17.2)岁,以20~2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UC和CD患者均以男性为主,UC患者中脑力劳动者多见.UC患者以腹泻(302,79.7%)、腹痛(285,75.2%)、血便(290,76.5%)为主.CD患者常见腹痛(44,86.3%)、腹泻(28,54.9%)、体重减轻(28,54.9%).UC患者内镜检查、病理检查、钡剂灌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4%(329/372)、24.4%(52/213)、4/10,CD患者分别为86.5%(32/37)、27.5%(11/40)、75%(12/16).UC患者100%为活动期,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38.3%、42.2%和19.5%.CD患者活动期占92.2%,缓解期占7.8%,其中轻、中、重度者分别为15.7%、43.1%41.2%.结论:了解10年来昆明市的IBD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及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病变。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隆病(CD),其与IBS之间存在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许多研究认为IBS与IBD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初始诊断为IBS病人随访中发现IBD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两者的鉴别诊断依赖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病理活检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近年来,IBD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检测因无创、操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而发展迅速。此外,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开展,对CD和UC相关遗传突变位点和易感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血清分子标记物和易感基因对IBD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外表现(附2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978-01~2003-12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0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年间共收治IBD患者20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82例,克罗恩病(CD)患者19例。IBD伴肠外表现发生率为20·9%(42/201),UC患者为21·43%(39/182),CD患者为15·79%(3/19)。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UC患者年龄小于2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P<0·01),年龄大于5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低(P<0·01)。发生于UC活动期者占89·74%(35/39),而发生在缓解期者仅占10·26%(4/39);CD患者肠外表现均发生在活动期。肠外表现中关节、肌肉损害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肤损害。侵犯泌尿系统、甲状腺及肝胆系统者罕见。伴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多易合并其他种肠外表现。结论IBD患者伴有肠外表现者并非少见,女性年轻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关节、肌肉及皮肤损害是IBD患者最多见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的发生随IBD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