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建立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发病过程近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喂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殊高脂肪膳食5周,诱发出胰岛素抵抗.继之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5mg/kg,腹腔注射)导致胰岛素代偿性分泌障碍,诱发高血糖症。应用正常血糖-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价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与常规饲料喂养大鼠相比,高脂膳食组的葡萄糖输注率显著降低,空腹血浆胰岛素显著升高。STZ注射后1周高脂膳食组大鼠血糖中度升高,血胰岛素下降,但仍高于普通饲料喂养组,且高脂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继续存在。高脂饲料喂养组及高脂饲料+小剂量STZ注射组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通过高脂膳食结合小剂量STZ注射成功复制出了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它是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药物研究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率占糖尿病90%以上。该病发病率急剧增加,仅次于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因此,建立较为理想的T2DM大鼠模型有助于进行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本研究采用高脂乳剂给Wistar大鼠灌胃,使其先产生胰岛素抵抗,再结合两次给药法腹腔注射四氧嘧啶(alloxan),在短时间内成功制备了T2DM大鼠模型,并连续监测该模型大鼠动态血糖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糖尿病大鼠心肌肥厚模型,观察维生素D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肥厚干预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 将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成功后并经超声检查确认存在心肌肥厚的19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心肌肥厚组(7只)、胰岛素干预组(6只)、维生素D干预组(6只),6只健康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胰岛素组皮下注射常规胰岛素25 U/kg 1次/d,持续28 d;维生素D组给予1,25-(OH)2D32 μg/(kg·d)灌胃,持续28 d.每周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全部动物于4周后处死,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肌胶原含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并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心肌肥厚组大鼠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3.8±1.3) mU/L比(24.4 ±2.5)mU/L] (P <0.05),空腹血糖,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肌胶原含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及维生素D受体均明显增加[(28.7±0.5)mmol/L比(4.8±1.1) mmol/L,(2.40±0.46) mg/g比(1.92±0.25) mg/g,(1.93±0.42)mg/g比(1.02±0.28)mg/g,(6.51±1.28)%比(2.64±0.63)%,0.51(VDR/GAPDH比值)比0.24] (P <0.05);与糖尿病心肌肥厚组比较,胰岛素干预组或维生素D干预组胰岛素浓度明显升高,余各项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维生素D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肥厚有一定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糖水平、刺激胰岛素分泌间接作用,和/或通过其受体对肥厚心肌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疾病,动物模型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应用广泛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主要有自发性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性糖尿病小鼠模型和基因工程糖尿病小鼠模型。不同实验方法制备的糖尿病小鼠具有模拟临床糖尿病不同方面的特点,该文对各个模型的发病机制和生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利于研究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验需求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糖尿病小鼠模型来验证或实现科研设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糖尿病大鼠建立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SPF级SD大鼠60只,所有动物给予8周的高脂高糖饮食,随后予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一周后行手术,选取24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手术组(DJB,n=12)、Roux en-y旁路手术组(RYGB,n=12).结果:术后大鼠的总生存率达到83.3%,术后第8周,两组大鼠均存活10只.结论:胃肠道手术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是可行的,可用于长期观察及检测研究,有助于临床评估相关手术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 制作一种与人类 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类似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体重 16 0~ 180 gWistar大鼠 ,雌雄各半 ,先喂以高脂高糖饲料 4周 ,促发胰岛素抵抗 ,继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 (STZ) (30mg/kg ,每周 1次 )连续腹腔注射 2次 ,诱导建立 2型糖尿病模型。结果 高脂高糖饲料喂养 4周后大鼠空腹胰岛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5 ) ,出现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指数ISI =- 5 72± 0 4 3,对照组ISI =- 4 37± 0 6 1,P <0 0 1) ,第 2次注射STZ后大鼠于 1周始出现葡萄糖负荷后 6 0、12 0min血糖显著升高 (P <0 0 1) ,造模成功 ;18周时出现空腹和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空腹胰岛素分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本实验方法建立的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与人类 2型糖尿病代谢特征相似 ,是研究人类 2型糖尿病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SD大鼠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制作理想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采用空腹腹腔一次性注射65 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结果造模1周后测血糖均高于16.7 mmol/L。持续观察8周,血糖值始终在建模初期高血糖水平上波动,未见到复转,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胰腺符合糖尿病成模动物胰腺病理变化。结论采用空腹腹腔一次性注射65 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复制出1型糖尿病模型,具有造模方法简便、用药量小、药物毒性较低、胰岛B细胞损害特异性高等优点,可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探讨2型糖尿病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糖尿病(DM)组,每组各20只。DM组采用腹腔内小剂量链脉菌素(STZ,35 mg/kg)注射联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检测大鼠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大鼠肝组织HE染色并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 造模成功6、7、8、9、10周后,DM组的体重低于NC组,血糖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的TG、TC、ALT、肝指数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6、10周后,DM组的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高于NC组,ISI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镜下观察到NC组正常肝细胞有序,肝小叶规律正常,细胞质大圆,细胞质均匀,没有脂肪变性和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葛根素联合牛磺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模的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单用牛磺酸组(Tau组)、单用葛根素组(Pue组)和葛根素联合牛磺酸组(Pue+Tau组)。8周后,测4组大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葡萄糖(Glucose)、胰岛素(Insuli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及胰腺线粒体MDA、ROS及SO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PDX-1)的表达。结果:Tau组、Pue组及Pue+Tau组较DM组大鼠血浆SOD活性和血浆胰岛素水平均有显著升高,而Glucose、MDA、ROS及HbA1c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3个给药组大鼠胰腺线粒体MDA和ROS含量较DM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SOD活性均有显著升高,其中Pue+Tau组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DM组大鼠胰岛细胞中PDX-1表达水平较低,Tau和Pue组胰岛细胞PDX-1表达上调,Pue+Tau组PDX-1表达明显上调。结论:葛根素联合牛磺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上调PDX-1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尿病的绝大多数。本病为终身疾病,患者必须终身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甚至药物治疗,还要进行病情监测,因此护理工作及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1药物治疗的护理1.1口服降糖药的护理口服降糖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措施,其药物主要为3大类:(1)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由于此类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时间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服药时间应于餐前30min左  相似文献   

11.
Wistar大鼠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建立 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方法 ①给Wistar大鼠灌胃脂肪乳 10d ,记录饮食、饮水、体重变化 ,用毛细血管法和正糖钳技术判定胰岛素抗性。同时测定血清中空腹血糖、丙二醛 (MDA)和游离脂肪酸 (FFA) ;②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给灌胃脂肪乳大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 ,将 72h后血糖值≥ 16 7mmol·L-1者定为 2型糖尿病大鼠。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灌胃脂肪乳大鼠的体重、饮食、饮水及内脏脂肪重量均明显增高 (P <0 0 5 ) ;②灌胃脂肪乳后 ,大鼠KITT值由正常对照组 6 8± 1 5下降为 4 5± 0 9(P <0 0 5 )。正糖钳实验结果表明高脂组大鼠葡萄糖输注速率(GIR)较正常大鼠葡萄糖输注速率明显下降 ;③四氧嘧啶给药剂量为第一天 12 0mg·kg-1,第二天 10 0mg·kg-1时 ,糖尿病动物模型成模率可达 90 %。结论 通过灌胃脂肪乳建立了伴有胰岛素抵抗的Wistar大鼠 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2型糖尿病模型并观察该模型的长期稳定性。方法①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45mg·kg-1)诱导2型糖尿病的方法,测定STZ注射后72hSD大鼠的血清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和胰岛素(INS)含量,并用HOMA法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将72hFBG≥10·0mmol·L-1及ISI≤正常动物均值的大鼠定为糖尿病模型大鼠;同时监测不同时间点大鼠的非空腹血糖(NFBG)、体重、饮食及饮水日摄取量的变化;②连续给予糖尿病模型大鼠灌胃(ig)苯乙双胍(75mg·kg-1)3d,研究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喂养4wk的大鼠饮食、饮水日摄取量没有明显差异;体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Z注射后72h时91·7%的大鼠达到成模标准;②该糖尿病动物模型在STZ注射后的12wk内NFBG水平一直较高(>20·0mmol·L-1);③苯乙双胍能降低该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NFBG。结论该实验建立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简单、易行,且模型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酮替芬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高糖高脂饲料对SD大鼠饮食诱导6周,随后一次性ip给予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每天ig给予酮替芬0.09mg·kg-1,持续8周。检测空腹血糖(FBG)、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胰腺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胰腺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电镜观察组织形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水平显著升高(P<0.01),FFA,TG和LDL-C水平升高(P<0.05),IL-6,TNF-α水平升高(P<0.05),MDA含量增加(P<0.05),SOD,CCO和SDH活性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予酮替芬同步干预后,FBG水平下降〔(24.5±2.7)vs(15.9±1.9)mmo·l L-1〕,FFA,TG和LDL-C水平由1.03±0.23,2.89±0.56和(2.05±0.33)mmo·l L-1分别降低至0.71±0.15,2.36±0.40和(1.56±0.30)mmol·L-1,IL-6,TNF-α水平由(58.33±4.94)ng·L-1和(1.98±0.45)μg·L-1分别下降至(33.84±3.82)ng·L-1和(1.12±0.27)μg·L-1,MDA含量减少〔(1.12±0.20)vs(0.87±0.20)μmol.g-1,SOD,CCO和SDH活性由(28.55±4.06)kU·g-1,(13.00±1.14)mmo·l g-1和(3.75±0.44)kU·g-1分别增加到(31.34±2.59)kU·g-1,(15.87±1.64)mmol·g-1和(4.92±0.50)kU·g-1,电镜结果显示,酮替芬的干预使胰岛β细胞形态结构得到改善。结论酮替芬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炎症介质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使胰岛细胞线粒体功能改善,实现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兴权  王丽萍 《中国医药》2010,6(8):413-4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serum C-peptide level in type 2 diabetic nephrosis patients. Methods We recruited 12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level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BG),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fasting C-peptide (FCP) and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 were measured.According to UAER, 12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Ⅰ: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 34 patients; Group Ⅱ:microalbuminuria group, 40 patients; Group Ⅲ: clinical albuminuria, 46 patients. At same time, we selected 30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level of C-peptid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Group Ⅱ and Group Ⅲ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1 ). The difference of C-peptide level between Group Ⅱ, Group Ⅳ and Group Ⅰ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 The level of C-Peptide and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R = -0. 745 ,P < 0. 01 ). Conclusion The decline of serum C-pcptide may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相似文献   

15.
金兴权  王丽萍 《中国医药》2011,6(1):413-4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serum C-peptide level in type 2 diabetic nephrosis patients. Methods We recruited 12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level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BG),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fasting C-peptide (FCP) and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 were measured.According to UAER, 12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Ⅰ: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 34 patients; Group Ⅱ:microalbuminuria group, 40 patients; Group Ⅲ: clinical albuminuria, 46 patients. At same time, we selected 30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level of C-peptid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Group Ⅱ and Group Ⅲ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1 ). The difference of C-peptide level between Group Ⅱ, Group Ⅳ and Group Ⅰ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 The level of C-Peptide and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R = -0. 745 ,P < 0. 01 ). Conclusion The decline of serum C-pcptide may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相似文献   

16.
林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432-1433
目的 调查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128名老年T2DM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分为抑郁症组与非抑郁症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发症,并进行对比.结果 该项调查中抑郁症患病率为36.7%,抑郁症组患者BMI、FBG、HbA1c、病程、并发症数目均高于非抑郁症组(P<0.05).结论 抑郁症在老年T2DM患者中发病率高,对血糖控制度预后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糖尿病肾病(DN)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4例T2DM患者其中46例并DN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DN组的年龄、病程、平均血压(MA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Ins)、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及血液粘度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年龄和病程、高血压、高TC、高TG、低HDL-C、高LDL-C、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血液粘度是T2DM患者并D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经预混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地特胰岛素每天1次注射,联合阿卡波糖,每天3次口服,治疗12周,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治疗前后三餐前、三餐后、睡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率.结果 治疗后三餐前、三餐后及睡前血糖、HbA1c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t=11.212、14.997、10.863、17.950、11.108、14.034、12.422、22.764,均P<0.01),日间低血糖发生率3.1%,无夜间症状性低血糖发生,BMI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治疗依从性、满意率均较治疗前提高(x2=10.255、9.143,均P<0.01).结论 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可有效控制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不增加体质量,患者依从性好,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病程3周的2型糖尿病大鼠膀胱M3受体含量及其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糖尿病性膀胱早期发病机制中逼尿肌M3受体的改变情况。方法2 d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链脲佐菌素按90 mg/kg体重腹腔注射并结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于糖尿病病程3周时进行下列实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M3受体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膀胱M3受体蛋白的含量。结果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膀胱M3受体mRNA的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2.0±5.7)%vs(35.6±11.7)%,P<0.05]。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糠尿病组大鼠膀胱M3受体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9±2.1)%vs(23.4±4.7)%,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糖尿病性膀胱早期M3受体的生物合成上调这一改变,从而解释了糖尿病早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增加这一现象。这可能是早期糖尿病性膀胱病变的一个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