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老年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氯沙坦组为年龄在60岁以上,经应用两种以上降压药物治疗后,收缩压仍≥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的患者,共48例。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50mg/d,共6周,观察加用氯沙坦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设健康对照组52名。结果:经氯沙坦治疗后ET明显下降,血浆NO水平比加药前升高。与对照组比较,ET加药前后均高于对照组;NO加药前比对照组低,加药后比对照组高,而ETK/NO的比值,加药后比加药前降低,并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氯沙坦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的收缩与舒张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108例首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氯沙坦50~100 mg,qd,共12周;另人选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00例).观察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ET-1和NO的变化.结果 随访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FMD提高,NO上升,ET-1降低(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校正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后,ET-1和NO是FMD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氯沙坦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与减少内皮素分泌,增加一氧化氮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内皮素 - 1(ET- 1)和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氯沙坦 (losartan)对其的影响。 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 (enalapril)组 ,疗程 12周。测定治疗前、治疗 1、12周血浆血管紧张素 (Ang )、ET- 1及 NO变化。 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Ang 、ET- 1及 NO水平升高 (P<0 .0 1) ,NO/ ET- 1值降低 (P<0 .0 5 )。氯沙坦治疗后血浆 ET- 1及 NO水平降低 (P<0 .0 1) ,NO/ ET- 1值升高 (P<0 .0 5 )。 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ET- 1、NO水平升高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氯沙坦治疗后可获得有益的临床及神经激素效应 ,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内皮素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心钠素为内源性内皮素拮抗剂.我们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及心钠素含量的研究,探讨两种肽类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相互关系以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 (EH)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内皮素 (ET 1)是促进EH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心钠素 (ANP)为内源性ET拮抗剂。我们于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3月通过研究老年EH患者ET 1及ANP含量 ,探讨两种肽类在老年EH中的作用、相互关系以及氯沙坦对它们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老年EH患者 5 2例 (EH组 ) ,男 38例 ,女14例 ,年龄 6 6~ 82岁 ,平均 (71 2± 10 6 )岁 ,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其中Ⅰ级 19例 ,Ⅱ级 2 2例 ,Ⅲ级 11例 ;对照组 2 8名 …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类药物氯沙坦对动脉球囊损伤后内皮素与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 72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两组又按球囊损伤后采血的时间段分为球囊损伤术前、术后 6小时、术后 1天、术后 3天、术后 1周、术后 2周组。其中药物组动物于术前 1周连续给予氯沙坦 (2 0mg/kg/Day)干预 ,术后坚持服药直到采血 ;对照组动物则只进行球囊损伤 ,不予药物干预。测定血浆内皮素 - 1与一氧化氮含量。结果 与单纯球囊损伤组相比 ,药物组球囊损伤术后血浆内皮素水平 (pg/ml)明显降低 ;血浆一氧化氮水平 (μmol/L)明显增高。 结论 氯沙坦能调节内皮素 /一氧化氮比值平衡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AT_1拮抗剂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前列环素及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前列环素和内皮素的影响。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30例),分别服氯沙坦50~100mg/d和依那普利5~10mg/d,疗程6周。另选择25例血压正常的志愿者或年度体检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监测服药前后动态血压,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浆6-酮-前列环素F_(1α)(6-K-PGF_(1α))、血栓素B_2(TXB_2)、内皮素(ET)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治疗前A、B两组的6-K-PGF_(1α)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XB_2、ET、AngⅡ升高。治疗后A、B组昼夜血压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服药后B组的AngⅡ降低,而A组升高,两组的TXB_2、ET均降低,6-K-PGF_(1α)升高,B组的后2项指标改变幅度较大(P<0.05)。结论:AT_1拮抗剂氯沙坦可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前列环素I_2和降低ET水平,对血管内皮及靶器官有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及非洛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观察72例EH患者(EH组)非洛地平治疗前后血浆NO和ET水平的变化,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洛地平治疗前EH组血浆N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E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洛地平治疗6周后,EH组血压和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非洛地平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能使EH患者血浆NO水平升高,ET水平降低,因此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尿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A组(氯沙坦组n=30)和B组(福辛普利组n=30),进行血NO、ET、β2MG、尿微量白蛋白及血肌酐等检查。2组治疗前后相互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NO、ET、β2MG、尿微量白蛋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尿素氮、肌酐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沙坦同福辛普利相类似,均具有血管内皮及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氯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试验 ,将轻、中度高血压病 (EH)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 (36例 )和依那普利组 (34例 ) ,分别服用氯沙坦 5 0 m g/d和依那普利 10 m g/d,共 8周。治疗 4周后 ,对舒张压 (DBP)≥ 90 m m Hg的患者 ,剂量加倍。于服安慰剂期末和治疗 4,8周末观察 DBP和收缩压 (SBP)及心率 (HR)、干咳发生率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 :8周末 ,氯沙坦组有效率为 72 % ,依那普利组为 74%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 .0 5 )。两组平均 DBP和 SBP均有显著下降 ,两组间血压降幅无显著差异 (P>0 .0 5 )。干咳发生率氯沙坦组 (3% )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组 (18% ,P<0 .0 1)。结论 :氯沙坦 5 0~ 10 0 m g/d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确切 ,干咳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拜新同与科素亚或海捷亚合用的降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评价拜新同与科素亚或海捷亚合用降压疗效及对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5例。拜新同组:单用拜新同30mg,每日1次;拜新同与科素亚合用组:拜新同30mg,每日1次,加科素亚50mg,每日1次;拜新同与海捷亚合用组:拜新同30mg,每日1次,加海捷亚50mg,每日1次。3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随测血压(CBP)和24h动态血压(ABPM)及生化指标。结果拜新同加海捷亚组降压总有效率及CBP、ABPM的变化均明显优于拜新同单用组和拜新同与科素亚合用组。治疗前后心率和生化指标则无明显改变。结论拜新同与海捷亚联合应用降低中、重度高血压效果较单用拜新同组以及拜新同和科素亚合用组更有效,且对代谢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缬沙坦和美托洛尔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缬沙坦和美托洛尔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 方法 将6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缬沙坦和美托洛尔治疗8周,观察服药前后血压及血浆ET、NO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血压明显下降(P<0.01),以缬沙坦组下降较为显著;缬沙坦组血浆ET明显下降(P<0.01),NO显著升高(P<0.01),而美托洛尔组血浆ET及NO无明显改变. 结论 缬沙坦不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同时有较好的血管内皮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索氯沙坦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32例 ,用氯沙坦 5 0mg·d-1,疗程 6周。对照组为 31例 ,用福辛普利 10mg·d-1,疗程 6周。 结果 氯沙坦组治疗后收缩压下降 (18± 6 )mmHg(P <0 0 1) ,舒张压下降 (12± 7)mmHg(P <0 0 1) ,福辛普利组治疗后收缩压下降 (15± 8)mmHg(P <0 0 1) ,舒张压下降 (14± 6 8)mmHg(P <0 0 1) ,氯沙坦组治疗后糖负荷后 12 0min胰岛素下降 (13± 11)mU·L-1(P <0 0 5 ) ,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 (3 1± 2 ) (P <0 0 5 ) ,福辛普利组治疗后 12 0min时胰岛素下降(17± 15 )mU·L-1(P <0 0 1) ,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 (3 8± 3) (P <0 0 1) ,氯沙坦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降低 (0 0 4±0 0 1)mmol·L-1(P <0 0 5 ) ,福辛普利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 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人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将8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各42例),分别口服依普利酮50mg或氯沙坦50mg每天1次,每2周复诊1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动态血压监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血浆IGF-1的测定。结果:两组治疗12周末血压明显下降(P<0.05),组间血压降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一般项目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及昼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及夜平均舒张压、baPWV及IGF-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均能明显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和IGF-1水平,但两者改善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氯沙坦对伴有微量蛋白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伴有微量蛋白尿( MCA) 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改善肾损害的作用。 方法 采用连续样本,自身前后及分组对照方法,对32 例高血压伴MCA 者(EH 组) ,男24 例,女8 例,平均年龄(71-6 ±6-8)岁,观察在治疗前和每天服用氯沙坦50 m g 12 周后的血压、血尿素氮(BUN) 、血肌酐(Cr) 、24h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尿白蛋白/ 肌酐(Alb/Cr) 的变化,EH 组治疗前在BUN、Cr 、Ccr 方面与12 例非高血压老人作对照( 对照组) 。 结果 治疗前EH 组的Ccr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05) ,用氯沙坦治疗后,除血压有明显下降外,尿Alb/Cr 亦显著性降低( P< 0-01) ,Ccr 明显升高( P< 0-05) 。 结论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不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可降低尿白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 65~89岁老年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8例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及依那普利治疗组,疗程12个月.观察指标为血压、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及室性心律失常数. 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的降压疗效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依那普利组[(109.2±15.4)g·m-2]低于氯沙坦组[(128.5±16.7)g·m-2](t=2.015,P<0.05).室性心律失常数氯沙坦组[(628.5±176.8)次/24h]低于依那普利组[(852.9±215.7)次/24 h](t=2.417,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氯沙坦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减少与血压下降(收缩压r=0.094,P>0.05;舒张压r=0.08,P>0.05)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降低(r=0.104,P>0.05)不相关. 结论尽管具有相似的降压疗效,但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依那普利.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osartan on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Methods The 78 hypertension subjec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ged 65 to 89 year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eatment with losartan or placebo (enalapril) for 12 months. The blood pressure,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s After 12 months treatment, the pressure lowering effect was similar in losartan versus enalapril group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systolic pressure decrement and diastolic pressure decr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05).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was lower in enalapril groupthaninlosartangroup [(109.2±15. 4) g · m-2 vs. (128.5±16. 7) g · m-2, t=2.015, P<0. 05]. However, the preval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as lower in losartan group than in enalapril group [(628. 5±176.8)/24 h vs. (852.9±215.7)/24 h, t=2.417,P<0.05]. No Pearson's correlations of reduction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ith reduction of blood pressure (systolic: r=0. 094, P>0. 05; diastolic: r= 0.08, P>0. 05) and reduc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were found. in losartan group.Conclusions Initi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with losartan in elderly subjects appears to cause more reduction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than with enalapril, despite similar reduction of blood press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