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腭成形术对人工腭裂大白鼠上颌骨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鼠龄为28~35天的幼年大白鼠建立人工腭裂模型后,经改良的Langenbeck’s法行腭裂成形术,于鼠龄为75~80天成年期处死动物,X线头颅测量结果显示手术修复组SNA角、ANB角的角度和S-A、I-Pm、N-A和Zyg-Zyg距离均明显减小,与正常组和未手术修复组相比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上颌骨前后径、垂直向和水平向均发育不良;根据本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幼年时行腭成形术明显影响上颌骨的正常发育,松驰切口区瘢痕形成是其重要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大年龄未手术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的情况。方法运用电脑图象测试系统,对37名未手术的大年龄腭裂患者头颅定位X片进行测量分析,并与20名正常成人对照。结果大年龄未手术患者上颌骨前后发育受限,而垂直向发育与正常成人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腭裂畸形本身可影响上颌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腭裂植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了寻找拮抗腭裂及腭裂修复术后上颌骨生长抑制的方法。本研究观察了早期延期全裂隙植骨修复动物腭裂模型后,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用40只狗作实验动物,分成正常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组I外科手术造成右侧完全性腭裂,实验组Ⅱ手术造成右侧完全性腭裂后用两瓣法修补裂隙,实验组Ⅲ手术造成右侧完全性腭裂后用自体肋骨移植并用两瓣法修复裂隙。观察了上颌骨长,宽,高、后面长、宽及鼻中缝与额骨中垂线  相似文献   

4.
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琳  马莲 《广东牙病防治》2005,13(4):307-308
唇腭裂患者因先天发育或早期唇腭裂手术继发上颌骨三维方向上的发育不全及牙颌面畸形,文献报道较多。大量的临床与动物实验表明,医源性因素是导致腭裂患者术后上颌骨生长发育受限的主要因素,唇腭裂术后上颌骨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限制,牙弓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例较高。如何解决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仍是唇腭裂治疗的热点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在双侧腭裂修复术中凿断翼钩与否,术后患者的上颌骨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在3岁以内做双侧腭裂修复手术,术中不凿断翼钩的患者16例,编入试验组.另再选择3岁以内做双侧腭裂修复手术,术中凿断翼钩的患者10例,编入对照组.两组的年龄范围9~12岁,术后追踪9~10年.拍摄每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并作头影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上颌骨发育情况.结果两组的上颌骨都有明显的矢状向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基本正常.测量上颌骨发育的各项目(SNA、A-NP、PP-SN、ANS-FHp、Ptm-A等)的组间差别不明显,说明手术中有无凿断翼钩,对患者的上颌骨发育并无影响.结论在双侧腭裂修复手术中,有无凿断翼钩,对患者的上颌骨发育并无明显影响,但不凿断翼钩有利于保护腭帆张肌,同时也能减少手术创伤,简化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6.
徐海艇  王健  徐晓斐  余力  张波  朱昌 《口腔医学》2011,31(7):385-388
目的 采用外科手术方式建立全层、全长腭裂骨缺损的山羊动物模型,并通过头颅CT三维重建来观察和研究单纯腭裂骨缺损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8只山羊随机分为2组,组Ⅰ:正常组,4只;组Ⅱ:外科手术方式形成硬腭部0.5 cm×10 cm全层、全长硬腭骨裂隙,4只。于术后32周进行头颅螺旋CT拍摄,然后利用Mimics软件进行颅骨三维重建,对上颌骨长度、宽度和高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上颌宽度的五个指标中:组Ⅱ均小于组Ⅰ,有统计学差异。上颌长度的一个指标(裂隙侧AH),组Ⅱ小于Ⅰ组,有统计学差异。上颌高度: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硬腭骨缺损阻碍上颌骨宽度和长度的生长发育,提示对腭裂骨缺损进行修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颌骨矫正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检测上颌骨周围骨缝成骨的活跃程度。方法:以40dWistar大鼠建立人工双侧腭裂模型,Latham矫正器前颌骨矫正;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颌骨周围骨缝TGF-β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矫正第7,14天后实验组大鼠TGF-β的阳性表达与两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原位杂交检测,从第7天开始实验组TGF-β mR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两对照  相似文献   

8.
采用连续动态观察狗头颅侧位和上下位定位X线片的方法,观察比较了正常对照组、腭裂组、腭裂两瓣法修复组和全裂隙植骨修复组的上颌骨长、宽、高三维方向上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腭裂和腭裂修复术后的上颌骨自身增长率的显著性改变始于术后2-4周,在术后18周结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前颌骨的运动轨迹亦不同,揭示鼻中隔软骨的生长方向和前颌骨对上颌骨生长力传导的异常改变可能是腭裂和腭裂修复术上颌骨生长畸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腭成形术对人工腭裂大鼠上颌牙列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以鼠龄为28~35天幼年大白鼠建立人工腭裂模型后,经改良的Langenbeck氏法行腭裂成形术,于鼠龄为75~80天成年期处死动物,取上颌牙列模型印模,γ-半水石膏灌模,测量上颌牙列,结果显示手术修复组牙弓宽度明显缩小,牙弓形态角、牙倾斜度均减小,与正常组和未手术修复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本实验结果提示幼年时行腭裂成形术明显影响上颌牙列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1.
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腭裂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并建立符合不同分析要求的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图像,应用ANSYS软件逐层建立了反映腭裂上颌骨解剖结构特点、可供实验分析的腭裂上颌骨局部及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符合不同分析目的要求的腭裂上颌骨局部、腭裂上颌骨复合体及颅面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应用螺旋CT断层扫描和ANSYS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不同范围的腭裂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构细致,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2.
腭裂手术年龄对腭咽闭合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的规律。方法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三组,A组:0~3.00岁手术组(n=37)、B组:3.01~6.00岁手术组(n=36)和C组:6.01岁以上手术组(n=29)。随访时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对其最大腭咽闭合程度进行等级评价。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的腭咽闭合程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统计学检验显示腭咽闭合程度在A组与B组以及A组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趋势(P=0.051)。说明0~3.00岁接受腭裂修复术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要明显优于3.01岁以上接受腭裂修复术的患者,而3.01~6.00岁接受腭裂修复术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要优于6.01岁以上接受腭裂修复术的患者。结论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的程度不同。手术年龄越小,恢复程度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咽后壁瓣转移修复术对大龄腭裂患者语音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8月就诊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大龄腭裂患者37例,20例采用两瓣法关闭裂隙并同期行咽后壁瓣转移修复术;17例单纯关闭裂隙。比较手术前后腭咽闭合不全率(RVPI),单元音[i]三个共振峰频率,辅音[ka]、[pa]、[si]、[qi]冲直条和擦音乱纹及语音清晰度变化,并与健康儿童20例对照。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Ⅰ期愈合,两手术组术后RVPI均显著降低,语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关闭裂隙同期行咽后壁瓣转移修复术组明显优于单纯关闭裂隙组。结论大龄腭裂患者同期行腭裂修复术和咽后壁瓣转移修复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可作为大龄腭裂患者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对腭咽闭合运动连续性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时的年龄分为三组,A组:0~3.00岁组(n=37),B组:3.01~6.00岁组(n=36),C组:6.01岁以上组(n=29)。随访时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对其腭咽闭合运动是否为连续性运动进行判定,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腭咽闭合运动连续性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三组中连续性腭咽闭合运动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3.8%(A组)、66.7%(B组)和44.8%(C组),不连续性腭咽闭合运动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6.2%(A组)、33.3%(B组)和55.2%(C组)。腭咽闭合运动的连续性在3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腭咽闭合运动的连续性不同。手术年龄越小,连续性越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可同时反映上颌骨位置及姿势的三维测量方法,对唇腭裂患者上颌骨正颌术后的短期稳定性进行三维评估.方法:选取因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而行正颌手术的25例患者,按照患侧分为左侧唇腭裂组10例、右侧唇腭裂组8例、双侧唇腭裂组7例;收集术前6周(T0)、术后4天(T1)、术后3个月(T2)、6个月(T3)的全头颅螺旋CT资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Plan建立三维坐标系,设定22个描述上颌骨空间位置的指标,并定义3个姿势角∠ PP-CP、∠RP-CP、∠YP-CP,分别表示上颌骨在空间内俯仰、侧滚、摆尾.利用SPSS16.0软件包对T2、T3时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成功建立了较为完整反映上颌骨空间位置及姿势的测量方法.在垂直向上,颌骨前部牙骨段向上的总体复发率为7.46%;在矢状向上,各组复发率分别为30.95%、8.01%和34.76%,无显著差异;在水平向上,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均出现整体向健侧平移,且前部偏向健侧、而后部偏向患侧偏转的复发趋势.结论: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在三维方向内存在复发趋势,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测量比二维研究能更有效地从平移和旋转的角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腭裂手术年龄对代偿性发音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探讨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对代偿性发音发生率影响的规律。方法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三组,A组:0-3.00岁(n=37)、B组:3.01-6.00岁(n=36)和C组:6.01岁以上(n=29)。随访时进行语音判听,判定其是否存在代偿性发音。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的代偿性发音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三组代偿性发音的发生率分别为27.0%、47.2%、和65.5%,统计学检验显示,代偿性发音发生率在3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代偿性发音的发生率不同。手术年龄越小,代偿性发音的发生率越小。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主要对腭裂合并小下颌畸形的临床特征、病理生理表现及对患儿的影响、腭裂修复治疗的影响因素、相对适应证以及腭裂修复术后的效果进行了综述。对于选择腭裂合并小下颌畸形患儿的腭裂修复治疗时机和降低手术的风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腭裂修复术关闭腭部裂隙对发音时咽侧壁运动程度的影响。方法应用鼻咽纤维镜分别对15例腭裂患者发/a/和/i/音时腭裂修复术前与术后咽侧壁的运动程度进行评价、对比。结果发/a/和/i/时术后咽侧壁运动程度的均值均大于术前,发/a/时术前术后咽侧壁运动程度问的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i/时术前术后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腭裂修复术关闭腭部裂隙可以改善发音时咽侧壁的运动程度,咽侧壁运动的改善程度与元音的性质有关,发高元音时咽侧壁运动的改善程度大于发低元音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腭裂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的变化规律。 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行一期腭裂整复术,并且术后发生伤口延迟愈合的患者150例,分析腭裂伤口在延迟愈合的情况下,术后6个月内延迟愈合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当伤口延迟愈合的部位分别发生在硬腭、硬软腭交界和软腭时,其最终形成的腭瘘分别占各部位延迟愈合总病例数的38.1%、9.8%和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962,P<0.001)。当伤口延迟愈合的伤口面积分别为≤0.5 cm2、>0.5~≤1.0 cm2、>1.0~≤1.5 cm2和>1.5 cm2时,其最终形成的腭瘘分别占各伤口面积总病例数的5.6%、14.8%、35.8%和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068,P<0.001)。其余相关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腭裂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腭裂术后出现延迟愈合的伤口,其最终是否形成腭瘘受伤口发生部位及伤口大小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与健康儿童替牙期颅面形态的差别,进一步了解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颅面特征。方法选择20例不完全性腭裂修复术后,处于替牙期的患者作为腭裂组,年龄7~11岁;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腭裂健康儿童35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腭裂组全颅底长、上颌长、下颌有效长度分别为86.48mm、44.79mm、65.45mm,对照组分别为91.27mm、48.84mm、70.4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不完全性腭裂患者颅面部发育不足,呈Ⅲ类骨面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