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漫谈湿病     
<正> 湿是六淫之一,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与气候环境有关,如淋雨浸水,居处湿地,就容易生湿病;内湿多因恣食油腻生冷,损伤脾运,产生内湿。古人称脾为湿脏,一切湿病,都责之于脾。我认为与肾的关系亦很密切,肾为水脏,负气化蒸发作用,如果肾的气化蒸发作用失职,也是引致湿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濡脉与湿病(证)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中医书籍中湿病脉象分析、濡脉病证治法用药特点分析、濡脉患者病案证候分析及湿病现代研究资料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濡脉主湿盛"的形成机理,明确了脾虚与湿困是湿证最终表现出濡脉的两个关键因素,气血亏虚或相对亏虚不能鼓荡固摄血脉是形成濡脉的直接原因,同时也为湿证的治法用药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3.
川蜀地区天地与人交感而生内外之湿,湿邪为川人致病主要病邪,广义湿病为川人主要疾病,甚至百病皆由湿作祟。湿邪的生成和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故治湿当重脾胃。治法取东垣、仲景、温病学说精华以健脾运脾补脾,常施以升散、芳香、淡渗、温燥之品。关注易被忽略的湿闭病证,此常为临床疑难病之关键病机,以除湿开闭为要务。强调湿病治疗应立足培补调拨机体自我祛湿机制,绝不可忽视中医养生康复在湿病调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  相似文献   

5.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湿病治法理论源于《内经》,张仲景结合临床实践,开创了湿病辨证论治的先河,为温病学派最终将湿病治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湿为客邪,因势利导,予以出路;湿阻于中,芳香燥化,泻之于内;湿为杂气,多兼他邪,治宜有分;湿邪发病,内外相引,治重求本。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温病学派对仲景湿病治法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酸辛合用在湿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内经》及温病学相关方证的分析研究,阐述酸辛合用在湿病治疗中的合理性及价值。结果:医家在治疗湿病的过程中多忌用酸敛之品,但若酸与辛合,常能开发通达阳气,治疗湿浊郁遏、阳气不宣之证疗效确切。结论:酸辛合用治疗湿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是治湿之法门。  相似文献   

8.
湿为六淫病邪中之一邪气。因湿所致的疾病谓之湿病。古今医家对湿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论述颇多。湿分外湿、内湿,病位在表者为外湿,属外感范围;内湿即指脾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津液和水湿所引起或饮食不节、过食甘肥而生湿。因湿是长夏主令,故湿病多发于夏秋多雨季节。因脾恶湿、故无论外湿或内湿多伤脾阳(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故湿病的临床表现,常有头重如裹,肢体沉重乏力,舌苔厚腻或垢浊、病势迁延难愈等特征。由于湿邪常与风、寒、热相兼致病,可外侵肌表经络,也可内踞脏腑。  相似文献   

9.
张苍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059-1062
皮肤湿病是指以湿为核心病机,以湿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疾患。皮肤湿病发生之前必有蕴湿藏于皮之下肌之外。蕴湿或被六淫邪气诱发,或被体内伏火蒸腾,造成皮肤湿病的急性发作,前者轻,后者重。皮肤湿病急性发作之后会有多种转归,若湿邪滞表,形成湿痹,则会变为皮肤顽症。针对皮肤湿病的不同发作状态可以选用疏风除湿汤、除湿胃苓汤、清热除湿汤、清脾除湿饮等治疗。针对湿痹,搜风除湿汤全面反映了赵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湿病探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焱 《河南中医》2009,29(5):420-421
湿病是湿邪蕴积于人体而产生的一类疾病,时刻重视阳气在体内的通达是仲景论治湿病一大特色。仲景论湿详于外湿而略于内湿。《金匮要略》明言治湿禁忌:禁大汗、禁攻下、禁火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新疆地区的燥证特点,主要从天燥地固湿失宣泄、寒热殊胜湿自内生和多食厚味致生湿变等三方面内容,阐述了在本地区常见的燥证夹湿证候的病机.同时从中医学发病和病机角度指出,燥证夹湿证候同新疆多发高发疾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痰”是水液内停凝聚体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与妇女“带下病”、“闭经”、“不孕”、“癥瘕”等疾病关系密切。治疗当以活血化痰、燥湿化痰、清热化痰、行气化痰、补益化痰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NAFI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ID患者的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阻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组、湿热内阻证组T3、rT3、FT3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痰瘀互结证最少;NAFID中医证型与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亓雪  张玥  李华文  安震 《天津中医药》2020,37(7):792-794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文章在梳理历代中医辨证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和临床观察,分别从湿的来源、湿在慢性功能不全疾病中的具体体现和治疗3个方面来探讨本类疾病与湿的关系。认为湿作为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贯穿于本病的始终,与本病的形成密不可分,在治疗上应注重对湿的辨析,明确其性质、来源、病证特点等,选用多法以祛湿。  相似文献   

15.
论述湿阻病的临床特点、湿阻与脾胃的关系,及调理脾胃化湿、燥湿以"治未病"。  相似文献   

16.
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病情缠绵,反复发作,顽固难愈。古代医家多认为与伤寒之后余热未尽,湿热邪毒内蕴相关。现代多数医家认为湿、热、毒、瘀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与肝、脾、肾、胃等脏器有关。在治疗方面多采用分型论治和循经论治的方法。冯宪章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白塞氏综合征核心病机为肝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毒蕴为标,病性为虚实夹杂,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的中医治则,采用"疏肝健脾,滋阴补肾,扶正解毒"的治法来分期论治本病,并拟定了专病专方,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18.
肥胖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肥胖的多种综合治疗方法中,中医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多从痰湿辨证入手,但作用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许多研究不仅发现痰湿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还揭示了免疫机制在肥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概述痰湿型肥胖的外周及肠道免疫机制,发现痰湿型肥胖者脂肪组织中I型免疫相关细胞增多,随其分泌的促炎因子增多表现为慢性低度炎症,肠道免疫机制则与肠道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菌群的调节失调相关。并进一步探讨化痰祛湿中药治疗肥胖的潜在机制,为从痰湿论治肥胖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罗珊珊教授认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位在肝、胆、脾,乃脾虚湿困、肝胆湿热;提出清肝利胆、渗湿利水的治疗原则;该病特发于妊娠期,治疗应充分考虑孕妇及胎儿安全,辨证分型,祛邪不伤正,肝胆湿热-茵陈四苓汤,肝脾不调-八逍汤合茵陈四苓汤,肝郁血瘀-丹栀逍遥散。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是指临床上出现肾脏损害指征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间超过3个月的临床证候群,皮持衡教授擅长治疗本病。认为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主要从"虚、湿、瘀、毒"着手。认为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始动因素,瘀、湿是慢性肾脏病形成物质基础,毒在其加重和复发不可忽视。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虚、湿、瘀、毒"并非单独致病,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需标本兼顾,病证结合,中西合参,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慢性肾脏病临床症状。故文章从"虚、湿、瘀、毒"等方面进行阐述皮持衡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思路,并结合病案进一步佐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