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糖网"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简称,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糖代谢异常,过高的血糖可以引起机体的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这些病变又会导致各种并发症。据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死亡是心脑血管病变所致,而导致失明的并发症主要是"糖网"。糖尿病并发症之糖网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当然,眼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可以造成屈光的改变,如近视力、远视力的减退,还可以引起白内障、青光眼、斜视、虹膜炎等眼病。更重要的是,糖尿病可造成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可造成失明的严重眼病。糖尿病患者,甚至糖代谢异常的人,都应该做眼底检查,必要时做荧光眼底造影,以发现"糖网"的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3.
<正>天津市张女士糖尿病是因为身体里的糖多了吗?比如血管里糖多,血糖高;尿液里糖多,所以尿糖高,是这么回事吗?张女士,您的提问可理解为"糖尿病和高血糖、高尿糖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解答。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血糖升高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容易并发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重要致死因素,如果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以有效影响糖尿病肾病预后。糖尿病早期肾脏血管受损的重要标志是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干预治疗可有效延缓糖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会影响眼睛的各个部位,比如糖尿病患者容易患麦粒肿、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白内障、角膜上皮剥脱等,还可能出现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眼科手术以后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出血多、角膜水肿、角膜上皮损伤、眼内炎等并发症的危险也相应增加;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眼  相似文献   

6.
眼底荧光造影和TGFβ1检测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FFA)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检测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作用.方法87例糖尿病(DM)患者依据FFA分为DM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组;C组健康对照组.DR组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分期分成DR1组、DR2组和DR3组;再将DR组依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DRA组UAER<20 μg/min;DRB组UAER>20μg/min.各组测血清TGFβ1.结果(1)UAERDR组高于DM组,并随糖网进展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TGFβ1DR组高于DM组和C组,DRA组低于DRB组;DR1组低于DR2组和DR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FFA异常早于UAER升高.TGFβ1在Ⅰ期糖网已升高,并随糖网及DN的加重而升高.UAER随糖网进展而升高.FFA与TGF β1可能是DN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支端神经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85%由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可以通过充分的足部护理而避免[1].近年来,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降低了截肢率,护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结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1.09亿,也就是说,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而每3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害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严重危害视力,可导致失明,  相似文献   

9.
尿糖阴性者就一定不是糖尿病吗?这个概念是错误的。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病。虽然其名为糖尿病,但病理实质却是高血糖症,而不是糖尿症。我们每个人的肾脏都有一个排糖阈,就像水库的排水闸,有一个规定的水位线。一般人的肾糖阈是8~10毫摩尔/升(160~180毫克%)。当血糖值在肾糖阈之内时,肾脏的排糖闸门是关闭的,尿中没有糖(尿糖阴性)。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排糖闸就开放,让糖随尿排出,尿糖就会出现“+”号(尿糖阳性)。肾糖阈可因人的体质、疾病等情况不同而有变化。老年人、肾小球硬化的患者,肾糖阈可以升高,表现…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的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治疗措施主要是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抗氧化、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激光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种广为人知的流行病,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这就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有些人一提糖尿病就谈"糖"色变,有些人则对糖尿病不以为然,糖尿病究竟有什么可怕之处呢?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各式各样危险和严重的疾病,我们称之为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分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这类疾病具有明显致死致残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合并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尽管在抗生素种类繁多的当今时代,感染仍然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不但可以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紊乱,还可以诱发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而糖代谢紊乱又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同时利于细菌滋生,从而导致感染难以控制.糖代谢紊乱与感染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呈恶性循环,使得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死亡率较普通感染患者高.糖尿病患者感染发生率也较正常人群高.  相似文献   

13.
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和矫味剂。大多数人平素都会吃点甜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得好,吃得讲究,我国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富贵病"的发病率随之攀高,于是,不少人对食糖与健康的关系产生误解,以为糖是导致这类疾病的罪魁祸首,甚至把它说成是"白色毒药"、"健康杀手"什么的.而这与一些广告商的误导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糖 糖类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又叫碳水化合物.我们日常吃的食物里,存在大量的糖类.大米、面条、包子、馒头、面包、饼干、蛋糕、含糖饮料等,都是碳水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很多人觉得患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糖尿病中的"糖"是指血糖,血糖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常见病,高血糖导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往往令人们谈"糖"色变,尤其是很多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其中尤以对胰岛素治疗的误区最为集中,从而影响了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性心脏病(俗称糖心病)是指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多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基础上,在心脏所发生的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中大血管主要是位于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即所谓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微血管是指心肌内的微小血管,即所谓的糖尿病心肌病;支配并调控心脏运动的自主神经形态、功能异常可导致心律紊乱。这些都会导致心脏功能的障碍而影响健康,而其中又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所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最为常见。因冠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简称糖网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DR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DR已成为人类失明的四大眼病之一。下面关于临床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常见问题给予解答。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高血糖。长期高血糖可以导致眼、肾、心脏、血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一个典型的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延缓甚至阻止其发生的病种.生活方式的干预不仅有效,而且花费少,为好记,现总结为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的"500111"法则. 糖尿病防治法则"500111" "5":每周运动五天,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坚持锻炼和节食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强度过高反而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我们建议可以用不同强度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锻炼强度比较大的,比如打球、踢球,每天半小时就够了;运动强度比较轻,比如遛弯,慢跑的时间就可以稍微长一点,视身体情况而定,愿意选哪种都行.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的胰岛素不足,加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引起蛋白质、糖、脂肪代谢的紊乱.从而引发糖尿病,临床表现多以:多糖、多食、多尿为主要特征.由于治疗环节的复杂及治疗过程漫长的因素,常常会引致糖尿病人的心理障碍.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糖网)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常见的微循环并发症,近四成糖尿病患者有视网膜病变。一般糖尿病患者致盲率比正常人的致盲率要高出25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四大致盲眼病之一,其他的是白内障、青光眼、高度近视。不过,九成的糖尿病视网膜病所致的失明,是可以通过早期筛查、早期干预而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