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在HE切片形态观察中,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纤细或宽广,乳头被覆单一的腺上皮,肌上皮完全消失或不连续,腺上皮单层柱状或多层,与纤维轴心垂直,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免疫组化SMA、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5/6在乳腺癌组织未见表达或仅有散在灶性弱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免疫标记CK5/6、SMA和 p63可以帮助该肿瘤的诊断;主要应注意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IDP)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方法。方法 对2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活检标本进行镜下观察, 全部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根据形态结构不同分为以下3型:纤维型、假腺型、腺型。且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非典型增生和导管内乳头状癌在组织结构、细胞形态上不同, 免疫组化染色S-100、Actin、myosin、GFAP均阳性, 证实是良性肿瘤。结论 乳头状结构分型和组织结构, 细胞形态的改变, 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区别良恶性乳腺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对1例IP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体及镜下表现均为常规囊内乳头状癌特征,免疫表型:ER(+ + +)、PR(+ + +)、Her-2(-)、SMA(-)、p53(-)、p63(-)、calponin(-)、TG(-)、TTF-1(-).结论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比较少见,其诊断需依赖常规病理及免疫表型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且确诊为EPC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绝经后老年女性。2例患者超声表现为囊实性团块。病理检查均表现为界限清楚、有厚的纤维包膜所包围的囊性病灶,囊内以纤细的乳头状结构为主,中央为缺乏肌上皮...  相似文献   

6.
男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在临床上较为罕见,通过影像学及术中冰冻活组织检查往往难以确诊。笔者报道1例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男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并复习文献,总结了该病的诊疗方法,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 E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诊断为囊内乳头状癌或包被性/包裹性乳头状癌35例及48例对照组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结果 EP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3岁,平均61岁,肿块大小平均2.4 cm (范围0.6~4 cm)。35例EPC中,22例为单纯性EPC、7例伴导管原位癌、4例伴微小浸润癌、2例伴非特殊类型浸润癌。35例EPC与48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病变内部均未见肌上皮细胞,CK5/6及p63肌上皮染色结果显示,EPC病变周围肌上皮数量较导管内乳头状癌导管壁肌上皮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EPC中80%激素受体阳性,5.71%HER2表达阳性。8例(22.86%)EPC患者行肿块切除,27例(77.14%)患者行乳房切除术,3例(8.57%)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经随访2~48月,患者均存活。结论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的恶性肿瘤,病变周缘肌上皮明显减少甚至缺如,单纯性EPC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的浸润癌,生物学行为介于原位癌与浸润癌之间。若单独发生或伴随原位癌及微小浸润癌时,应参照原位癌治疗, EPC伴随浸润癌时,应参照浸润癌的治疗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9例肾乳头状肾细胞癌组织学形态相似,癌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癌细胞胞质嗜酸性和(或)嗜碱性,并呈乳头状、乳头小梁状或乳头实体状排列,乳头有纤维血管轴心,轴心内易见泡沫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细胞CK、EMA、CD10、Vimentin普遍呈阳性。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相对少见,发生率不足15%,根据其典型的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管内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根据导管内癌临床生物学特点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间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与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析两种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声像特点与病理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种乳腺癌患者的病灶大小、形状、血流信号、病灶周边毛刺与边界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上有差异明显,有助于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探讨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指导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0例病理证实为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 120例患者中,50例行甲状腺全切术,70例行非甲状腺全切术。74例(61.67%)为微小癌,64例(53.33%)存在多个病灶,75例(62.5%)累及甲状腺被膜,60例(50%)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17例(14.17%)为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1例出现术后暂时性并发症(声嘶、饮水呛咳及低钙),无患者存在永久性术后并发症。全切组中1例(2%)患者术后脑转移死亡,非全切组中8例(11.43%)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全甲状腺切除术联合双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宜作为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常规术式。术中应注意保护双侧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intracystic pap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并通过Maxvision法对16例乳腺IPC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乳腺IPC的细胞为高柱状,与乳头轴心垂直排列。细胞排列紧密,核位于基底,卵圆形,核苍白或深染。在一些病例中,肌上皮细胞消失。还有些病例,尤其是肿瘤较大的病例中,纤维脉管轴心有广泛的玻璃样变性及纤维化。免疫组化显示乳头被覆细胞CK7、p53、Ki-67、E-cadherin均阳性,CD34、actin和SMA乳头纤维血管轴心及周围血管呈阳性表达,而actin、ER、PR、cerbB-2、p63及CK,(34βE12)癌细胞均阴性。结论乳腺IPC好发于老年妇女,即绝经期后的妇女,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乳腺IPC的预后非常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胸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的晚期胸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鳞癌占全部患者的63.2%。全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46.7%。手术患者与非手术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和22.2%(P<0.05)。完整切除与未完整切除(包括部分切除和手术探查)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60.0%(P>0.05)。放疗患者与非放疗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33.3%(P>0.05)。Ⅲ期与Ⅳ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和25.0%(P>0.05)。高分化癌(鳞癌)和低分化癌(神经内分泌癌、未分化癌)的3年生存率分别是50.0%和42.9%(P>0.05)。[结论 ]鳞癌是最常见的胸腺癌病理亚型。晚期胸腺癌患者应尽可能完整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手术切除、WHO病理分型影响胸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 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3.7%。肿瘤大小及病程长短与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存在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ER、 PR的表达状况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仅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 预后较好的浸润性特殊型癌, 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该类型乳腺癌应在个体耐受的情况下行手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方铣华  郭振英  邓敏 《肿瘤学杂志》2015,21(11):895-899
摘 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低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未分化癌的差异。[方法] 收集甲状腺低分化癌25例、乳头状癌40例、未分化癌20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临床特点。[结果] 组织学上甲状腺低分化癌呈实性、岛状或梁状排列,并以单独或混合方式存在,其中9例合并有滤泡癌或乳头状癌;最大径平均值为5.43cm,明显大于乳头状癌的2.08cm,与未分化癌的5.12cm类似;易局部浸润及血管侵犯,复发和远处转移率高。[结论] 甲状腺低分化癌的恶性程度介于乳头状癌与未分化癌之间,尽管10年生存率较高,但病程持续时间长,其长期无瘤生存率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55-year-old postmenopausal female who presented with complaints of a gradually increasing painless subareolar mass in the left breast of 4 months' duration. Left-sided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was performed and the specimen was histo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as 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 Immunohistochemistry confirmed this diagnosis. All 8 excised axillary lymph nodes were negative for malignant cells.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was given and for the past 6 months, the patient has maintained a regular follow-up on an outpatient basis. She does not have any evidence of either local or distant recurrence of tumour metastas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间变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的意义。[方法]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甲状腺间变癌。[结果]甲状腺间变癌的病理分型为梭形细胞型、巨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15例中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分别是:Vimentin86.6%(13/15)、CK73.3%(11/15)、CEA60.0%(9/15),CD68 6.6%(1/15);TG和降钙素均为阴性。2例伴有乳头状癌其中Vimentin和CK均阳性;1例伴破骨样巨细胞CD68阳性。[结论]甲状腺间变癌是上皮源性、恶性度高的肿瘤。熟悉其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对诊断甲状腺间变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菊  程晔  乔恩奇 《肿瘤学杂志》2019,25(7):637-640
摘 要:[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及临床预后。[方法] 分析15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采用PAS、D-PAS及阿辛蓝染色技术进行细胞分泌物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c-erbB-2、Ki-67、p53、EGFR 和CK5/6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并对11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乳腺分泌性癌平均年龄49岁,女性患者占93.3%。病理形态学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出现微囊性结构,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等,对PAS/AB及黏液卡红染色呈现阳性反应。20%患者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中位随访38.5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病例。[结论] 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罕见的肿瘤,具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