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引起食管支气管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者自1986~1994年间对1200例中晚期肺癌病人,径4000余人次的支气管动脉灌注(BAD 抗癌药物治疗,发生食管炎7例,占7/4000(1.75‰);食管支气管瘘3例,占3/4000(0.75‰),这三例中1例经手术修补成活,2例死亡。作者提出发生食管支气管瘘的主要原因是左、右支气管动脉均有分支供血食管,当较高浓度的5Fu,阿霉素或丝裂霉素灌注治疗后,引起食管炎、溃疡、直至穿孔,瘘管形成。并对这一并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作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种比DSA更能显示支气管动脉供应脊髓、食管及气管等结构的方法,进一步研究支气管动脉对脊髓、食管及气管等结构的供应概率,为临床上减少支气管动脉灌注和(或)栓塞术所致的并发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19例肺癌或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DSA(BA.DSA)后留置导管于支气管动脉,行支气管动脉多层CT血管造影(BA-MSCTA)。经导管以1~2ml/s的速度注入45%的对比剂10ml,注入5s时自下颈部(颈5~6椎体水平)向肺底扫描,准值5mm,无重叠连续重建。观察椎管内(特别是脊髓)、食管以及气管等结构的强化情况。结果 BA-DSA上除1例隐约可见脊髓营养动脉外,余未见明显脊髓营养动脉和椎管内染色,也无明确的食管或气管的染色。而BA-MSCTA上发现7例椎管内强化,其中脊髓强化5例(5/19,26.3%),这7例均为支气管动脉和右肋间动脉共干。另外,15例食管强化,18例气管强化。结论 BA-CTA在显示支气管动脉供应脊髓、食管和气管等方面优于BA-DSA。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时脊髓营养动脉出现的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1患者,男,生后3天。发现喂奶时边喂边吐2天,有时见口水不断从口腔溢出,形成泡沫状。今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伴呛咳、口唇青紫而急诊来院。查体:患儿口唇青紫明显。发育良好,外观其他各部位器官无畸形。两肺底听诊可闻及少量湿口罗音。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予以吸氧后青紫明显消失。临床拟诊为食道先天性狭窄并吸入性肺炎。2食道造影检查:用10F导管鼻饲注入少量碘油,清晰显示食道上段形成盲囊(图1)。马上回吸碘油,但患儿仍立即出现呛咳,立即将病儿俯卧并慢慢转动体位,可见部分造影剂入胃内(图2)。造影检查均在X…  相似文献   

4.
李森  何长江 《放射学实践》2013,28(1):113-113
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多伴有食管闭锁,诊断较容易,而单纯的先天性气管食管瘘非常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使患儿不能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笔者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儿,女,50天。主因呛奶49天,鼻堵伴喉中痰鸣3天入院。患儿孕34周早破水3天,因臀位行剖宫产术分娩,否认宫内窘迫史。患儿于入院前49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原发性乳腺癌的准确分期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目前的全身MRI机能在一次检查中完成局部和远处分期。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准确的检查方案并前瞻性的评价其诊断准确性。方法:连续65例乳腺癌患者行术前MRI检查(1.5T)。使用双侧乳腺成像技术(横轴面:动态增强扫描GRE T1WI;TSE T2WI;扫描时间10min)无需重新定位、一站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食管造影、多排螺旋CT及支气管镜对于小儿先天性H型气管食管瘘(H-TEF)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证实的10例小儿先天性H-TEF.术前10例均行食管造影,仅5例行多排螺旋CT检查,9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分析比较三种检查技术对H-TEF的检出率.结果 术前食管造影诊断H-TEF 8例,可疑TEF 1例,阴性1例.CT检查中,4例阴性,仅1例显出了瘘管.支气管镜检查诊断H-TEF 7例,可疑1例,阴性1例.将诊断与可疑合并为阳性,食管造影、支气管镜及CT的阳性率分别为90.0% 、88.9%、20.0%;前二者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均高于CT(P=0.017,0.023).结论 食管造影与支气管镜均是H-TEF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但均非绝对可靠;CT检查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7.
<正>女,27岁,孕1产0,孕25周在我院行胎儿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显示:胎儿双顶径6.9cm,颅骨光环完整,侧脑室后角宽1.2cm,脑中线居中,胎儿脊柱连续排列规则,股骨长4.2cm,上唇皮肤连续,四腔心切面显示左、右心大小基本对称,心脏中央"十字"交叉结构完整,左侧房室沟处可见扩张的冠状静脉窦,三血管-气管平面肺动脉左侧可见一圆形无回声,旋转探头可见与扩张的冠状静脉窦相连。胃泡多次观察均较小,大小约1.4cm×0.4cm(图1),食管在气管  相似文献   

8.
食管-气管瘘临床多见于食管癌中晚期,尤其在放疗后更易发生,临床常规治疗非常困难。有研究[1]应用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气管瘘取得了良好效果,支架置入成功后可即刻封闭瘘口,并能解除食管狭窄。2010年4月-2012年3月,我们共收治食管-气管瘘  相似文献   

9.
连亨宁  肖贞良  田坤  胡绳 《西南军医》2011,13(5):850-850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需要行气管切开,留置带气囊的气管套管,因充气的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后壁,容易导致气管食管瘘的发生。本文就由此所致的气管食管瘘的诊断、预防、治疗做相应讨论。  相似文献   

10.
食管气管瘘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食管癌晚期出现食管气管瘘,我们采用带膜内支架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支气管动脉(BA)解剖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36例患者的动脉期CT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获得BA三维重组图像并将其分为6型,同时了解BA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结果 BA共计显示358支,其中右BA 188支,左BA 170支.R1L1型者占50.0% (68/136),R2L1型者占24.3% (33/136).在BA的解剖分型中,右BA常见于Ⅰ型(77/188,41.0%);左BA多见于Ⅳ型(110/170,64.7%).100% (77/77)Ⅰ型,59.3%(32/54)Ⅱ型和100% (9/9)Ⅴ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壁,83.3% (40/48)Ⅲ型和56.4% (62/110)Ⅳ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前壁.BA胸主动脉起始端位于气管隆突上下2 cm范围内者占85.6% (255/298).结论 BA的CT解剖分型结合其胸主动脉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对介入放射医师快速准确地实施BA介入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6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16层CT血管成像了解支气管动脉(BA)的三维影像解剖特点,以期为经BA开展的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66例BA显示良好的CTA原始图像进行MPR、MIP及VR三维后处理,观察BA的走行情况、分支数目、开口位置,并测量BA开口处的管径。66例均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分成3组:肺癌组(n=36)、肺转移组(n=15)和非肿瘤组(n=15),并将肺癌组按中央型及周围型分为2组,分别对不同组别的BA管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6例共显示BA 83支,其中右侧74支、左侧9支。BA的类型以右一型为多见(49/66),且常与右侧肋间动脉共干(28/74)。BA开口多位于Th_5~Th_6椎体水平(63/83),以气管隆突区域定位则以0区为多见(66/83);右侧BA或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右侧壁(52/74),左侧BA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5/9)。肺癌组右侧BA内径与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比较,BA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6层CT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BA的解剖特点,并能立体、直观地发现异位起源的BA,可为经BA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进一步证明BA参与肺癌(尤其是中央型肺癌)的供血。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支气管动脉起始、分布、走行等解剖变异较大,正常支气管动脉管径细小,疾病状态下支气管动脉发生解剖学重塑,并可与肺循环、肺外体循环等发生交通吻合.16层CT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三维形态学特征,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方法.资料与方法 将96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5组,第1组(18例),第2组(18例),第3组(19例),第4组(20例)及第5组(21例),每组采用不同的技术参数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及血管三维重组.支气管动脉三维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肺癌1、2、3、4、5组主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83.43±19.65)HU、(218.64±18.20)HU、(269.69±42.21)HU、(326.11±77.19)HU、(328.61±62.38)HU;支气管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16.24±38.68)HU、(156.41±42.71)HU、(157.75±57.17)HU、(181.45±56.25)HU、(195.54±53.94)HU;肺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46.63±46.79)HU、(176.48±64.44)HU、(179.62±69.84)HU、(240.44±81.18)Hu、(115.10±36.13)HU;上腔静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291.39±159.71)HU、(385.90±240.73)HU、(414.47±275.78)HU、(435.19±311.09)HU、(166.24±67.66)HU;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61.11%、72.22%、78.95%、80%及90.48%.结论 第5组采用较小剂量(60 ml)和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370 mg I/ml),适中注射流率(4 ml/s),自动跟踪(Bolus tracking)扫描技术,是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较理想的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动脉畸形致大咯血的血管造影检查和栓塞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对支气管动脉畸形致大咯血的诊治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例不明原因的大咯血患者急诊或择期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异常血管用聚乙烯泡沫醇(PVA)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加钢圈栓塞。结果:共发现9支畸形支气管动脉,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支气管动脉扭曲、分支增多,粗细不均,远端有弥漫造影剂浓染者3例,伴有一处或多处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者4例。除1例明胶海绵及钢圈栓塞患者1周内复发外,PVA栓塞者平均随访27.5月未见复发。结论:支气管动脉造影可明确致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畸形,栓塞治疗可望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 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 结果肺癌组至少1支BA在VR中能清晰显示的有152例,显示率92.7%,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69.6%,平均2.03支/例.肺癌组25.8%的支气管动脉走行至段以下或病灶内,明显多于对照组(1.7%),且肺癌同侧走行至段以下的BA(40%)明显多于对侧(8.8%).所有研究对象BA走行至叶支气管最多,占31%.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亦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 结论 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活体无创性、立体化清晰显示原发性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特征,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扩张和支气管动脉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 112例中,BA清晰显示280支,其中右侧158支,左侧122支;BA的分支类型共9种,较为常见的是左右各1支(41.07%,46/112)、右2支左1支(24.11%,27/112)两种类型;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52.53%,83/158)和降主动脉(38.61%,61/15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88.52%,108/122),异位起源的BA共20支(7.14%),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BA共干(24.29%,68/280).源自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侧壁和前壁最多,源自降主动脉的左BA和共干均以前壁最多.BA开口主要平对T5~T6水平,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降主动脉段BA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右侧为98.70°,左侧为105.12°.BA沿左右主支气管走行方式多样,右BA源自右肋间后动脉者,大多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45/83,54.22%)或同时行经右主支气管的后壁及下壁(25/83,30.12%);右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越过气管隆突下方沿右主支气管下壁走行(48/61,78.69%);左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51/108,47.22%)或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的多个壁(36/108,33.33%).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有效评价BA的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BA栓塞治疗咯血、BA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别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常规螺旋CT扫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BA)进行CT成像,并探讨BA显示的差异.方法 将120例在本院行胸部肺动脉期增强CT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B组和C组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扫描速度分别为0.4 s/r和0.5 s/r,对BA的纵隔段及叶段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1)A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62%,高于B组和C组;A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为66个(66/95),高于B组和C组.A组肺动脉期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为15.6 mSv,高于B组和C组.(2)B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89%和33%,高于C组.B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30个(30/84),高于C组的11个(11/63).B组的平均扫描时间为3.2s,仅为A组(9 s)的36%.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BA-CTA可提高BA的成像质量,但有效剂量(ED)偏大.使用0.4 s/r的64排螺旋CT扫描,BA的显示率和图像质量居中,有降低有效剂量和缩短扫描时间的优点,适用于咯血等急诊患者BA的CTA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PFT)指标间的关系,探索COPD支气管动脉变化与气道重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OPD患者的支气管动脉CTA图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患者支气管动脉重建,统计支气管动脉支数,评价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情况,测量肺门水平各支支气管动脉管径,并分析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FVC)的关系.结果 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02支.左支气管动脉41支(40.2%),平均管径1.51 mm.右支气管动脉61支(59.8%),平均管径1.98 mm.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68,P<0.001)、FEV1%(r=-0.476,P<0.001)、FVC(r=-0.381,P=0.002)、FEV1/FVC(r=-0.468,P< 0.001)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r=-0.314,P=0.046)、FEV1%(r=-0.357,P=0.022)呈负相关,与FVC(r=-0.265,P=0.094)及FEV1/FVC(r=-0.284,P=0.072)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右支气管动脉管径均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FEV1%预呈负相关,说明支气管动脉与COPD的气道结构重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基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斜坡入路解剖观测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结果 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25.47±3.65) mm、(3.46 ±0.46) mm,标本解剖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28.52±3.45) mm、(4.52 ±0.24) mm,血管造影与标本解剖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正位、侧位血管直径分别为(3.46±0.46) mm、(3.12±0.31)mm,血管横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内腔呈椭圆形.基底动脉的穿支细小、密集,从基底动脉后外侧壁发出后直行进入脑实质.男、女性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基底动脉长,直径粗.结论 基底动脉的血管造影与标本解剖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