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技术与FOS免疫组化(ABC法)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及其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证明,浓密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I和Ⅱ层,阳性成分呈蓝黑色的带状分布,而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其余核区内很稀疏。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胞体与面部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2.
3.
将逆行追踪剂荧光金分别注射到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和极间亚核,观察到尾侧亚核Ⅰ-Ⅴ层的神经元均向同侧上述核团发现上行投射。值得注意的是尾侧亚核Ⅱ层也有神经元向上述各核团投射。  相似文献   

4.
将福尔马林注入大鼠一侧口周皮下,用原位杂交法观察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PPTA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证明:PPTAmRNA在三叉神经节内的表达于刺激后4h有明显增加,24h达到高峰,48h后恢复至正常;在尾侧亚核中,PPTAmRNA的表达及变化主要限于Ⅰ、Ⅱ层,其时程变化与在三叉神经节中的变化相似。PPTAmRNA表达的增加仅出现于刺激侧的三叉神经节和尾侧亚核,而对侧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提示伤害性刺激可直接或跨突触增强尾侧亚核PPTAmRNA的表达,意味着PPTA在西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方法和FOS免疫组化法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内的NOS阳性结构的分布及其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FOS表达神经元的关系。结果发现NOS阳性纤维和终末密集分布于后角Ⅰ层和Ⅱ层,其它部位稀少;NOS阳性神经元胞体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在腰骶髓(L6~S1)分布区域校相似,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号传递过程密切相关的后角Ⅱ层、中央管周围灰质(包括骶髓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在此三部位分别有18.7%、11.6%和22.6%和NOS阳性神经元同时呈FOS阳性;有5.56%、2.67%和3%FOS阳性神经元同时是NOS阳性。结合文献和本文结果讨论了NO可能参与脊髓伤害性信号传递和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将鹿角菜胶注射到大鼠口周皮下作成炎性刺激模型,用原位杂交法结合免疫组化法观察了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中PPTA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FOS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发现:鹿角菜胶注射后,注射侧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内PPTA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与对照例相比明显增多。鹿角菜胶产生的炎性刺激也诱导了FOS蛋白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中的表达,FOS蛋白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刺激侧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而对照侧仅有少量分布。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约60%的PPTAmRNA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了FOS蛋白,而双重反应阳性的神经元仅占FOS阳性神经元的30%。上述结果提示:在面口部伤害性刺激诱导的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PPTAmRNA增强表达的过程中,FOS蛋白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完全福氏佐剂致炎大鼠的三叉神经脊柬核尾侧亚核和/或三叉神经节内SP、CGRP和L-ENK样阳性结构及它们相应的前体PPTAmRNA、CGRPmRNA和PPEmRNA分布状况的动态变化。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PTAmRNA在三叉神经节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神经元中的表达于致炎刺激后12h明显增强,分别于1d和4d时达到高峰,21d后恢复正常;CGRPmRNA在三叉神经节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与PPTAmRNA者相似;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PPE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于刺激后12d明显增多,8d到达高速,28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尾侧亚核浅层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密度在致炎刺激后12h至4d降低,然后逐渐回升到正常水平;而CGR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密度在佐剂注射后1d明显降低,8d后恢复正常,14d后又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佐剂刺激后1d,L-ENK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密度明显增加,以后维持正常水平,21d和28d时又低于正常水平.在三叉神经节,SP和CGRP样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在致炎刺激后早期明显减少,以后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再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在完全福氏佐剂的致炎条件下,SP、CGRP和L-ENK样阳性结构及其相应的mRNA在尾侧亚核浅层和/或三叉神经节存在着不同的时程变化,反映了它们在  相似文献   

8.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发现约5~8%的节细胞呈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几乎均是中、小细胞,弥散地分布在神经节各处.结合荧光金逆行追踪技术观察,发现荧光金注入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后,约90%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节细胞被逆行标记,提示半月神经节内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主要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用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反应结合荧光金逆行追踪技术及CGRP、SP免疫荧光技术进行重合处理的结果显示,在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投射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半月节神经元中,约60%呈CGRP样免疫阳性,约65%呈SP样免疫阳性.结合文献及本文结果,可以认为半月神经节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投射的一氧化氮合酶与CGRP或SP共存的神经元可能在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将逆行追踪剂荧光金分别注射到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和极间亚核,观察到尾侧亚核Ⅰ~Ⅴ层的神经元均向同侧上述核团发出上行投射。值得注意的是尾侧亚核Ⅱ层(胶状质)也有神经元向上述各核团投射。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在尾侧亚核浅层(Ⅰ、Ⅱ层)约10%~30%荧光金逆标神经元呈calbindin-D28k样阳性.而在浅层仅偶见荧光金逆标神经元呈parvalbumin样阳性者。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支持Ⅱ层神经元有传出投射的观点,也提示calbindin-D28k样阳性神经元和parvalbumin样阳性神经元在尾侧亚核浅层可能分别代表着具有不同特性的两类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将福尔马林注射到大鼠上唇左侧口周区皮下,大鼠脑内Fos样神经元的出现及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及空间特异性。Fos样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最早出现时间是注射后30min;1h达到高峰;2h后Fos样神经元数量开始下降;8h后,仅在缰核内尚有少量的Fos样神经元分布,这种状态一直持绩到72h。实验结果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伤害性刺激的传递及调节的结构既包括特异性的传导通路也包括一些对伤害性刺激的调节有关的结构。本实验又在注射福尔马林前30min给大鼠皮下注射吗啡,然后将10%福尔马林注射到大鼠上唇左侧口周区皮下,1h后发现Fos样神经元的出现受到明显的抑制,但Fos样神经元的分布状况与单纯注射福尔马林者相同。又在注射福尔马林前35min给大鼠皮下注射纳络酮,前30min给大鼠皮下注射吗啡,然后将福尔马林注射到左侧大鼠口周区皮下,1h后发现纳络酮将吗啡对Fos样神经元出现的抑制作用翻转,且Fos样神经元的分布状况与单纯注射福尔马林者相同。这一现象说明Fos的表达与痛觉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H)脱氢酶反应观察了大鼠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胞体浓染且突起显示良好的类似Golgi染色的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亘脊髓全长的中央管周围灰质(X层),胸腰髓(T1-L3)的中间带外侧核、中介核及腰骶髓(L6、S1)的骶髓副交感核和后连合核,少量弥散于后角Ⅳ~Ⅵ层。后角Ⅲ层内可见较多的胞体浓染或淡染但突起短或未见阳性突起的小型神经元。前角内无阳性神经元,但有较多串珠状阳性终末支,并在运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上形成终扣。阳性纤维和终末在后角Ⅰ层和Ⅲ层密集,其它部位稀少。在胸腰段和腰骶段脊髓后角内、外侧缘有行向腹侧的内、外侧阳性纤维束,外侧束集中而粗大,阳性纤维束终止于中间带外侧核和后连合核。切断后根和半横断颈髓的实验表明,后角Ⅰ层的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来源于脊神经节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的中枢突,而Ⅲ层内的阳性纤维和终末则为Ⅲ层和后角深层阳性细胞的突起。结合文献和本文结果可以推断,一氧化氮在躯体和内脏感觉的传入过程及内脏传出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
大鼠室旁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鼠脑室旁核各亚核内 NOS阳性神经元的构筑。结果显示室旁核内 N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大型 NOS阳性神经元 ,占大部分 ,相对密集、成群分布于室旁核四个大细胞亚核即 :前连合核、内侧室旁核、外侧室旁核、室旁核后亚核 ;小型 NOS阳性神经元 ,占小部分 ,散在分布于大细胞亚核内或小细胞部 ,如室旁核前小细胞部、背外侧帽。结果提示 ,室旁核各亚核内 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存在着差别 ,意味着具有多种相应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合酶同功异构酶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三种一氧化氮合酶同功异构酶在正常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结果显示:NOS1 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区域,包括大脑皮质Ⅱ、Ⅲ、Ⅵ层,海马分子层,齿状回多形层,尾壳核,中脑上丘,小脑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脊髓Ⅰ、Ⅱ层、侧角、中央灰质和前角。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也为阳性。NOS3 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区域与前者有部分重叠,但也有差别:大脑皮质相同层次内的NOS3 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染色不同于NOS1;密集分布于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小脑浦肯野细胞NOS3 阳性;另外,NOS3 阳性神经元弥散分布于脊髓内,其胞体和核仁均呈阳性。NOS2 阴性。广泛的分布表明NO 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诸多功能有关,而NOS1 与NOS3 分布的差异又说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神经元内NO的产生是由此两种同功异构酶分别参与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HRP逆行追踪与FOS免疫组化结合的方法,观察了脑干内向杏仁中央核投射的神经元对胃肠道伤害性刺激的FOS表达。结果在脑干内见到FOS样免疫反应阳性、HRP标记和FOS/HRP双重反应阳性的细胞,它们分布在延髓的孤束核、腹外侧区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脑桥臂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中缝背核和被盖背侧核等区域.FOS/HRP双重反应阳性细胞占HRP标记细胞总数的32.7%.脑干内检出FOS/HRP双重反应阳性细胞1484个,其中延髓占19.4%,脑桥占79.5%,中脑仅占1.1%。以上结果提示大鼠脑干内向杏仁中央核投射的神经元中约有1/3参与胃肠道伤害性刺激信息向Ce的传导,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臂务核中继后投向杏仁中央核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狗视网膜内NOS阳性细胞的分布和类型。方法:应用NADPH-黄递酶组化方法。结果:视网膜内含两种NOS阳性细胞,一种胞体较大,圆形成三角形,着色深,直径为12~15μm,大闰地节细胞层,由胞体发出2~3支突起伸向内网层,另一种胞体上,圆形成卵圆形,着色浅,直径为6~8μm、胞突短,伸向内网层,胞体主要位于内核层近内网层处,少数位于内核层中部。两种NOS阳性细胞分布和反应度均不同。结论: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在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程尾壳核内的变化。方法:应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结合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和图像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缺血-再灌注早期(0h,1h,6h)尾壳核内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形态变圆,树突缩短,形态学参数开始下降,缺血-再灌注中期(24h,48h,72h)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形态学参数较前有一过性升高,但随后仍持续降低,缺血-再灌注后期(1W)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继续下降,胞体浓缩,树突消失,细胞崩解,形态学参数降到最低,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尾壳核内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损伤较重,持续时间长,后期更为严重,这可能会影响尾壳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NO是兼有细胞间第二信使和细胞毒性作用的气体性神经活性物质。过量NO是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大鼠脊髓磁控过半夹损模型,在施加NOS抑制剂L-NAME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条件下,手术后8周内动态观察行为学、电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损伤后1周,后肢行为能力逐渐增强,其中抑制剂组恢复速度较快、程度也较好,可记录到恢复的下行性脊髓诱发电位,在空洞形成和脊髓萎缩程度方面抑制剂组也均明显轻于对照组,抑制剂组未见NOS表达;但对照组伤后NOS阳性神经元渐增,至4周时达较高水平.后渐降并伴有损伤区不断扩大,神经元尼氏体移位、减少或消失。结果提示;神经损伤可诱导NOS表达,NOS抑制剂L-NAME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O介导的神经毒性受阻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的定位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的分布状况。在对照组,仅偶见Fos阳性细胞出现于L6、S1节段脊髓后角(<2个/片),且染色浅淡。将3%福尔马林经插管分别注入膀胱、阴道和直肠造成伤害性刺激时,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100~260个/片,S1),主要出现于L6、S1节段后角Ⅰ层内侧部、后角内侧缘、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少量散在于后角Ⅰ层外侧部、后角外侧缘、外侧脊核和前角背内侧部。为了确定脊髓内Fos阳性神经元是否向上位脑结构投射,将荧光金(FG)注入一侧臂旁外侧核后,给予膀胱伤害性刺激,结合Fos蛋白免疫组化技术,在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发现有FG/Fos双标细胞。在中间带外侧核,FG标记细胞与Fos阳性细胞均主要位于核的背侧部,且FG标记细胞多数同时为Fos阳性,FG/Fos双标细胞占FG标记细胞总数的71.2%(37/52),占Fos阳性细胞总数的14.8%(37/250),提示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神经元部分投射至臂旁外侧核。为进一步确定Fos阳性细胞在中间带外侧核定位分布特征,采用NADPH脱氢酶反应(显示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与Fos蛋白免疫组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