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乃斌 《国医论坛》1992,7(5):16-17
笔者多年来于临床运用仲景泻心汤类方治疗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肠道功能失调性疾病,获效满意,现举验案如下,以示其治。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菌痢 孙某,女,34岁,教师,1989年7月15日初诊。自诉两日来发热畏寒,腹痛拒按,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大便日行10余次,脓血相杂,肛门灼热,  相似文献   

2.
3.
半夏泻心汤治疗不全性幽门梗阻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治疗不全性幽门梗阻41例364000福建省龙岩地区第一医院林群莲,黄发盛笔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不全性幽门梗阻41例,近期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1例中,男35例,女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十二指肠球都溃疡33例(其中...  相似文献   

4.
泻心汤在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泻心汤载于《金匮要略》 ,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具有清热泻火、止血化瘀之功。笔者近年来用于内科急症 ,发现其尚有降浊升清 ,醒神开窍之力 ,临床应用甚为广泛。现举数案 ,浅析其证治如下。1 胃溃疡合并出血徐某 ,男 ,4 0岁 ,2 0 0 2年 5月 1 0日就诊。患者素有胃痛之疾 ,复因劳倦 ,而致呕血不止 ,量约 6 0 0ml,血色暗红 ,伴心中烦躁 ,大便色黑 ,小便稍黄 ,舌质稍红、苔黄 ,脉数。查体 :BP 1 2 .7 8.0kPa,上腹部压痛。胃镜示胃溃疡合并出血。中医诊断属呕血之胃热壅盛型。急给大黄 6 0 g ,黄芩 1 5 g ,黄连 1 0g ,鲜茅根 30 g ,生地…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1994年7月至2003年7月期间,采用三黄泻心汤灌肠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68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60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明显,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功能和胃降逆,行气止痛,是治疗胃气不和的常用方。笔者近几年用此方加减治疗疑难杂症,收效满意,现举例如下。1幽门不全性梗阻刘某,男,38岁,1996年8月2日初诊。患者半年来经常在饭后2~3小时呕吐,呕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每因饮食不慎或劳累加重,胃脘部疼痛明显,有时呈阵发性,嗳气纳呆,泛酸嘈杂,腹胀肠鸣;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胃镜:胃蠕动增强,幽门水肿。西医诊为幽门不全梗阻。辨为水饮中阻,胃失和降。治宜降逆和中,化饮散结。予姜半…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 此方虽为太阳病变证脾胃不和而设,但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凡在三阳表证中,只要见表邪内陷,寒热互结,错杂中焦,肠胃不和,心下痞满,表证尚存者,均可用此方加减调治。因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为三焦之气升降出入之枢。外邪侵袭人体,导致其生理功能失去平衡,是否发病之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正气不足常是外感疾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临床除呼吸道方面的肺卫病证外,往往还诱发脾胃等方面的功能失调,伴随出现消化系统的病证,表现为胃脘胀满,纳差食少,恶心欲吐,呃逆便秘  相似文献   

8.
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其五种泻心汤分别治疗五种心下痞,即半夏泻心汤治疗呕利痞,甘草泻心汤治疗客气上逆之虚痞,生姜泻心汤治疗水饮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痞,附子泻心汤治疗寒痞。笔者在多年临床上屡用颇效,特分别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原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其类方包括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张仲景用其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类证注家一般称为“寒热错杂痞证”,其症多兼呕、利,实即脾胃湿热证(或兼脾虚)。其产生原因,张仲景责之于“攻下过早”,即湿  相似文献   

10.
孙浩 《中医杂志》1989,30(1):19-20
先父孙谨臣爱读《伤寒论》,常喜设仲景方以医儿病。对治痞“五泻心汤”中生姜、半夏、甘草、附子泻心汤的运用,尤能得心应手。他认为四方具有兼顾虚实、平调寒热、理顺升降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乃辛开苦降法之代表方剂,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因该方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现例举病案数则介绍其在恶性肿瘤疾病相关病症治疗中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欧阳博文  刘柏 《陕西中医》2009,30(9):1237-1237
生姜泻心汤出自于<伤寒论>,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药: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原文之义乃伤寒汗出外已解,但阳气不足而阴水乘之.因君主之火不足,汗出不彻,内之水气不得越,水气不得散,心下为太阳之宫城,故心下痞硬;素体中焦虚弱,阳热不足,不能腐熟食物,郁而化热,故干噫食臭.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为仲景治疗伤寒误下之后成痞,呕而肠鸣下利之方。其方配伍严谨有据,精炼得体,并包含了仲景治疗脾胃疾病的基本辨证思维规律,是故千百年来能历验于临床而长久不衰。浅析该方方义之后,对其近年来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不利等,为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其方药组成及用法原文为: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擎,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健脾燥湿,散结除痞,又善降逆和胃;臣以干姜之辛热温中散寒,并可辅助半夏醒脾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由半夏半升洗)、黄芩、人参、干姜、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组成。原文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者,此为结胸也,大陷  相似文献   

16.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菌痢孙某,女,34岁,1989年7月15日初诊。2天前发热畏寒,腹痛拒按,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大便日且行10余次,脓血夹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体温38.6℃,舌苔黄腻,脉滑数。结合粪便化验,诊为细菌性痢疾。拟以通因通因为大  相似文献   

17.
郑伟鸿 《世界中医药》2010,5(6):402-40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效。笔者在跟师郑伟达教授的中医临证中,每见肝胆脾胃等病时,应用本方,常获显效。  相似文献   

18.
杜贵森 《新中医》1989,21(2):28-29
《金匮要略》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指出了心经阴气不足,阳热独盛,心胃之火有余而导致吐血衄血者,以泻心汤治之,临床很有效验,沿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笔者多年来用泻心汤治疗血证,临床体会到:此方药虽仅数味,但确善借阳明通路,清除五脏之热结,下横行之逆气,保少阴之真液,  相似文献   

19.
探讨分析了半夏泻心汤所治病证的病机要点,该方的配伍特点及临证应用,列举了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病证的验案和体会,拓宽了应用思路,强调辨证论治,不拘泥于一病一方,更体现了异病同治的辨证理念。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万强 《陕西中医》2005,26(3):273-273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为少阳证误下而设,实为消化道疾病之良方。临床报道很多,只不过应用一、二病而已。本人认为,实为消化道诸多疾病,如食道炎、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肠预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症、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皆可用此方治疗。此方应用主症为痞满、干呕、肠鸣、下痢,病机为脏寒肠热、虚实夹杂、升降失调,抓住病机及主症,可随心应用,随症加减变化。临床十余年,笔者将此方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得心应手,现将其按归类用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